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该记得看自行车、卖茶叶蛋老太太散乱的白发,你该记得磨剪刀、收废品老伯伯污秽的双手,你该记得卖葱姜、刮鱼鳞老太太冬天早晨的抖瑟,你该记得拉力车、卖棒冰老伯伯夏天背上的盐花……
在一个金钱支配着生活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追求自主。
他们苦斗了一生,累枯了血脉。岁月更迭,不变的是劳动。劳动成了惯性,成了他们生活实实在在的含义,成了他们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资本。没有劳动,他们便觉得生命成了空壳,没有收入,他们便觉得躯体抽去了脊骨。
创造了家庭,创造了子女,创造了一切,在白发飘雪的今天,反而更怕失去劳动,反而要更加辛勤地劳动!
营养富足的孩子,英俊漂亮的青年,油光满面的壮士,饱经风霜的老人;我只向老人鞠躬。
风度翩翩的哥儿,浓妆艳抹的女郎,挥金如土的新贵,佝偻干瘪的老人;我只向老人鞠躬。
????
Number : 7977
Title :散漫的天性
作者 :冯骥才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文汇报
Date :1994。1。6
Nation :
Translator :
国界真是一种奇妙的分界线。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各有三分之一边界相领相连,共有着阿尔卑斯山;多瑙河先是流经半个德国,然后畅通无阻地直贯维也纳;站在萨尔斯堡的高山城堡上西望,倘若无人指点,从远景的画面上根本无从区分哪里是德国,哪里是奥地利。他们彼此还以同一种语言交谈,同一种文字传递思想情感。谈到他们的历史渊源,更是悠久绵长,密不可分……虽说如此,奇怪的是,从他们的目光却能一下子清清楚楚区别开来,是吗?你会问。那你就看吧
德意志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专注,像一块碎玻璃。这也许是他们严谨、苛刻、一丝不苟、善于逻辑思维的民族性格的表露。但这块碎玻璃越过国界,到了奥地利人深陷而柔软的眼窝里就溶化了。好像从多瑙河舀起的一小勺水,晶莹而温和,平静又散漫。说到散漫,我好像一下子抓住了对奥地利人总的感觉。
在这块不大的充满画意的山地之国转一转,就会发现散漫好像一种有魔力的气体,到处弥漫。万物全着了一魔。那些起伏不已的绿色丘陵,全像睡汉,懒洋洋舒展着躯体;那些红色和白色的尖顶小楼,也都随遇而安,自由散落在山水之间;那些系着颈铃的大牛,站在山坡上,常常一站半个小时,好像等待照像一般。特别是这散漫的气息还浸入奥地利人的骨子里和天性里,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举止行动上。
如果把纽约街头健步如飞的女秘书们,请到维也纳来走一遭,准会把维也纳人吓得惊慌失措,以为哪里失火了。我总觉得维也纳起码有一半人整天闲坐在咖啡馆或街头茶座中。这些随处可见的街头茶座是维也纳最有特色的市井风情。一些店铺在门外,用各式围栏和各样花池圈起一半边道,摆几张小桌,放些鲜艳的瓶花,还有些舒适的椅子。闲来一人独坐其间,或酒或茶,慢慢清饮,亦思亦想,出神怔神,悠悠然不管时间长短;或许两三友人,对酌闲话,常常把几个小时光阴全慷慨地坐在屁股下边了。
时间,仿佛是他们用来享受的,所以他们对时间不吝啬也不严格。
世界各民族对赴约时间态度很不同。中国人赴约以提前早到,表示礼仪,故有张良拜师提早一个时辰等候而被传为佳话。德国人对时间苛刻又吝啬,赴约不早不晚,以准时准点、不差分秒而著称。但与德国人操同一种母语说话的奥地利人,却不准时,大多迟到晚点,见面说一句:“很对不起,我来晚了。”此时,我留意他们的表情,歉意无多,说过便了,好像见面时的一句口头禅。
时间对于他们太少还是太多?
奥地利一年中法定的工休日是96天(每月8天),加上国庆、新年、各种风俗节日;再有,奥地利人百分之九十六信奉宗教,宗教节日不胜其多,比如复活节、三神节、圣诞节、狂欢节、圣灵降临节、耶稣圣体节、圣母玛利娅升天节、乃至圣母玛利娅怀孕节……有一种说法:奥地利人一半日子在度假。细算算,差不多。许多小店铺的老板还常给自己放假。他们平日卖东西赚钱,只要够一次旅费,便关了铺面,外出旅行。我在国会图书馆附近一家小古玩店里,看中一件十七世纪的石雕女神像,虽然风化得厉害,但品位颇高。价钱谈妥,再来购买,但三次均撞在门板上。原来老板到瑞士度假去了。
奥地利人不像日本人那样精神自我紧张,物质上自我扩张;也不像美国人那样大出大进,一惊一乍,挥洒放纵;他们不愿意过分膨胀竞争,把自己放在拉紧的弓弦上,眼睛死盯着大富大贵,他们喜欢小康式的富足;富足后的悠闲,多多享受生活本身。
“人人都希望富有,但富有与幸福是什么关系?比方说,你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钱?三百万先令?好,如果你赚到三百万先令,再多赚一个先令也是多余的了。你何必不停下来,去尽情享受这足够使用的钱呢?”
我的一位奥地利朋友说,这是他们大家都认同的一种生活观。
尽管从哈斯堡王朝到奥匈帝国,奥地利权力的手掌曾遮盖过周边许多国家。但先人那股子并吞天下的雄心壮志早已化为一种“历史感觉”。不管当今奥地利的政治家们是否还争强好胜,但更多的普通奥地利人则一往情深地醉心于昔日的文化,天赐的山川风物,葡萄美酒与弦乐四重奏。他们只要能够感受和享受到的。这样,看上去,他们便分外的潇洒、随意、散漫和自由自在。
我的这位奥地利朋友指着草地上晒太阳的人们,叫我看。这些人穿装随便,东倒西歪,有的说说笑笑,有的闭目仰睡,任由阳光爱抚,有的已经呼呼大睡,他对我说:
“你能想到吗?他们有的人是手里攥着帐单来享受大自然的!”噢,这些奥地利人,真行!
我心里说。
????
Number : 7978
Title :面熟的陌生人
作者 :艾丽斯·斯坦贝奇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中国妇女报
Date :1994。1。6
Nation :英
Translator :
他们已成为那地方的一部分,不见到他们,我们就若有所失
我们并非没有睁开眼睛看周围的世界,但不知怎的,我们对某些常见的事物总是视而不见,直到那些事物突然不见了,我们才发觉它们曾经存在。
我每天早晨上班途中见到的那位衣着整齐的女士,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3年来,风雨无阻,每天早晨8点钟左右,她总在公共车站等车。在下雪的日子她穿厚皮靴,戴羊毛围巾;夏天来了,她换上整洁的束带棉布裙子,戴着一顶帽子,遮盖着眼镜。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职业妇女,身上流露着一种稳重和可以信赖的气质。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再见不到她之后我才想起的。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是多么希望每天早晨见到她;你甚至可以说我怀念她。
对于她为什么不再出现,我很自然地胡思乱想起来。莫非出事了?还是更坏的什么?不再见到她之后,我隐隐觉得好像一直认识她似的。
我由此想到:像她这样的面熟陌生人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每天下午3点钟必在街上快步走过的那个精力充沛的男子;总在破晓时分遛狗的女士;图书馆里那对衣冠楚楚的孪生兄弟。
这些人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标志,使我人更加清楚自己身在何地,加强了我们对那地方的归属感。
试想想,如果在上班途中我们会以走过的某一幢建筑物作为身在何处的标志,那为什么不能以一个交臂而过的面熟悉却不知姓名的陌路人作为标志呢?”
如果你身在旅途,就会看不到熟悉的事物和人,那么,难道不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你每天都能看到那些面熟的晨跑人或购物人,那你就不是游客,而是那地方的居民呢?
我想,看到面熟的陌生人,正是外来移民所渴望的。例如,一位向你点头招呼的店主,每天送你上班的公共汽车司机,你看到的那个送孩子上学的女人。
我有时自问:“在某一个人的眼里,我会不会也是个面熟的陌生人呢?
也许超级市场的另一位顾客每星期六都看到我,但却从未注意过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