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却用强制的方法阻止他,这就是不明智了。我们既要让婴儿看书,又不怕他撕书,所以,就创造出这种布做的书。”我听了,无言对对。
必须让孩子单独睡
美国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一个人睡在自己的卧室里,我带的孩子也不例外,他的卧室里有一张有栏杆的小床和一张大床。孩子还小,睡在小床里。我睡的房间离孩子卧室有两层楼。为了便于知道他的动静。科尔夫人买了一个婴儿监听器,一头放在孩子的床边上,一头放在我身边。我可以从那个小小的“窃听器”里听出那孩子是否醒了,是否在哭,他翻身就吮手指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白天倒没什么,晚上如果孩子生病,我就得一次次爬两层楼去他房间。我很奇怪,为什么美国人不让孩子和大人睡一间屋子,这样既方便大人,孩子又能得到细心的照顾。我想睡在孩子房间那张大床上,省得一趟趟来回跑。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科尔夫人,她说:“这不好,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和大人一起睡有许多弊病,比如胆小怕事,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行为变得怪异等等。”她说,对同性恋者和变性人的大量调查显示,这些人从小和父母睡在一起的时候过多,恋母情结使一些男孩子成为同性恋。
自此,我打消了睡到孩子房间里去的念头,免得科尔夫人的孩子将来有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
画画课,像玩儿似的
我儿子在美国读小学。在我看来,他们的美术课就是玩耍。拿着一大堆蜡笔、彩纸,画画剪剪,随心所欲,不像中国小学那样规定大家画同样的东西,受到严格的训练。好几次,我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教画画基本功,比如透视什么的,他说从来没有,高兴画什么就画什么。开始时,我对这种教育方法很不以为然。
1987年10月1日,洛杉矾发生一次6。1级地震,时间正是上班上学的高峰,突如其来的地震惊吓了无数百姓,也吓着了上学的孩子,这一天,洛杉矾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上课,老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赶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解地震知识,排解紧张情绪。有的学校让孩子们做游戏,有的学校作画,老师告诉学生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要尽量放松,孩子们几乎都画和地震有关的事,他们把内心的恐惧和疑虑通过想象力从画中尽情地表现出来。
几天后,我在好莱坞图书馆的门厅里看到了孩子们的杰作:有个孩子地震时正跟妈妈在超级市场买东西,亲眼看见货物从货架上纷纷落地的情景,都是用彩纸剪贴上去的,很生动,很有立体感;有个孩子根据老师讲解的地震知识联想开去,一个巨大的魔鬼,像卡通片里的人物,潜伏在加州的地得喘不过气来,挣扎了一下,就把地面上的房子、汽车都震坏了……这些画没有一幅是雷同的,都是那样色彩缤纷、栩栩如生、充满了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从此使我对美国的教育法刮目相看。
推销巧克力
有一天,儿子放学因家向我要30美元,说是要去学校买巧克力糖回来推销。我吃了一惊:小小年纪竟然要做生意!孩子拿出一张学校通知书,原来这是学校组织的一项活动,要孩了们为一家糖果每个人能得到一张麦克唐纳快餐店的免费就餐券。老师号召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多扎伊尔,邻居家、朋友家,街头摆摊都可以,价格自定。
一种传统的观念使我对这个活动很反感,怎么能从小教孩子做生意赚别人的钱呢?可是不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又不好,总不能让孩了拖了全班同学的后腿。想了想,我拿出15元钱叫儿子把糖买回来自己吃算了。儿子不喜欢吃糖,他想和同学一起出去销售。见他噘着嘴,我只得告诉他,我们要回中国去,中国的孩子从小不做生意,要好好学习。他听了只得服从。
第二天,邻居的一个10岁男孩来敲门,提着个塑料袋,问我要不要买巧克力,他说他的巧克力比别家的好,我连忙说,我家冰箱里刚买来许多,暂时不要。他说,巧克力糖又不坏,邻居们都买了他的糖,大家都说好吃,难道你不想试试?我说,我买的就是你那种,再说我们不喜欢吃糖。他见我十分坚决,就说他今天推销了不少,赚了不少钱,决定送我一包,感谢我为他开门。我立即慌了手脚,说什么也不愿占一个孩子的便宜,推了半天,他坚持要给,于是我给了他2美元把巧克力买了下来。那孩子走后,我暗暗叫若。买了这么多糖,又不让儿子去推销,真不知那天才吃得完!我简直怀疑那孩子送我糖是假,掌握我心理让我买下是真。美国孩子真厉害!
过了两星期,儿子兴高采烈回家,手里举着一张麦克唐纳免费就餐券嚷着:“我们班得奖了!”我庆幸自己让孩子买了那些糖,否则白白沾了同学们辛勤推销的光岂不难受。
如果当年我能预见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会如此深入,商品大潮会如此汹涌澎湃,我真不应该阻挡儿子去学推销巧克力!
儿童性教育片
10岁的美国女孩培蒂邀请同班男同学桑恩放学后到她家来玩,他们喝着桔子汁,吃着爆玉米花,看着电视。电视里出现一对青年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桑恩回过头去问培蒂:“你想试试吗””
“这是大人才可以这样的呀!”培蒂说。
“我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培蒂点点头。于是桑恩在培蒂的嘴唇上轻轻地吻了一下。“怎么样?”他问。
“没什么,”培蒂眨巴着眼睛,“很软。”
他们继续看电视。电视里那个女青年怀孕了。腹部隆起,男青年抛弃了她,她伤心地哭了。
培蒂突然惊巩起来:“我会怀孕吗?我们也接了吻!”
桑恩也十分害怕。他们互相对望着,沮丧极了。像是逃避什么,桑恩慌乱地离开了培蒂的家。
培蒂一个人在房间里忐忑不安,她吓得哭了起来,“我将怀孕,我会变成大肚子的,我怎么办呢?”
这是我在美国看到的一个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电视剧,一开头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那么,美国人是怎样对待培蒂这样的问题的呢?当培蒂把她的担心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显得手足无措。
母亲听了培蒂的途述,笑了。她是个社会工作者,她立即安慰女儿,打消了女儿以为异性之间接吻会怀孕的担心。
“那么,我可以和桑恩接吻了?”
“不,你爱一个人才会和他接吻。我想你还太小,不懂得爱,也没有要和那男生接吻的念头,对吗””
“是的,我们只是想试试,”培蒂天真地说,“不过,你说我不懂得爱,可是我爱妈妈的呀!”
“是的,可这是不一样的爱。”母亲拥抱了女儿。
第二天,培蒂的桌上放了一本性知识儿童读物,上面有彩色插图,介绍男女生理特点以及生儿育女的常识。这是妈妈向心理学家请教后买来的。培蒂很有兴趣地读着,还不时地去问母亲一些问题。当女儿大大方方地读着那本书的时候,父亲如芒在背,坐立不安。难道有必要让她知道那么多吗?难道女儿看了不会再去“试试”吗?于是,他和妻子之间引发出了一番争论:“不能告诉女儿这么多,这会害了她的!”妻子则说:“你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人才会对‘试一试’更感兴趣……”
电视的结尾很有趣,桑恩又来到培蒂的家,两个孩子仍看着电视,培蒂告诉桑恩:“你不用担心,我不会怀孕的。不过,我不会再和你接吻,因为我不爱你。”
这个电视片充满幽默和生活情趣,有故事情节,有科学知识,看了很受启发。实在地说,对10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我本来以为太早了些,但是,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在性问题上的狂轰乱炸,面对孩子们越来越早的性困惑,父母难道不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吗?美国人的认识并不一致,好的教育方法也不只一种,关键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找出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从这点上说,美国人是积极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科尔夫人的话:“生命在自由中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无怪乎,凡到过美国的人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评价:美国儿童的天堂!
????
Number : 7359
Title :让日子发亮
作者 :吴秀丽
出处《读者》 : 总第 147期
Provenance :新生报
Date :
Nation :台湾
Translator :
美丽的东西似乎要有用,才能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