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我们度过欢乐的时刻。
朋友们说得对,领养的孩子跟自己的是不同。圣诞男孩有自己独特的遗传,他那奔放的快乐天性和聪慧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他使我们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好。
可是,在他的第26个圣诞节的那天,就像他意外地降临到我们身边一样又突然离开了。他在丹佛街的一起汽车事故中丧生,当时他正要赶回家去看他的娇妻和幼女。但他先到我们这儿装饰了圣诞树,这是他一直都坚持的礼仪。
由于悲伤过度,我们卖掉了房子因为屋里的一切都激起回忆,然后搬到加利福尼亚,远离朋友和教堂。
在他死后的17年里,他的妻子又结了婚,女儿也高中毕业了。我和丈夫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在1986年12月,我们决定重返丹佛。
在一个暴风雪的黄昏,我们悄然返回。透过明亮的街灯,我凝视着远处的落基山脉。我们的养子喜欢到那儿去寻找圣诞树,如今那儿的山脚有他的坟墓一个令人伤心的地方。
我们住的房子像个小盒子,与以前和谐融洽的生活极不相同,屋里静静的,就像我童年的家。我们的亲生儿子已结婚并在另一个州过自己的圣诞节。女儿是个艺术家,忙碌于她自己的事业。
有一天,当我站着凝望山顶积雪的群山时,我听到了刹车声,接着便是一阵不耐烦的门铃声,来的竟是我们的孙女!在她那双灰绿色的眼睛和爽朗的笑声里,我看到了她父亲圣诞男孩的影子。她身后拖着一颗大青松,还跟着她母亲、继父和10岁的异父弟弟。他们闯进来,笑声阵阵,打开葡萄酒,庆祝我们重返家园。他们装饰了枞树,又快活地把包装好的包裹放在树枝下。
“你们要辨认装饰品,”我从前的儿媳说,“这些都是他的,我们一直为你们保留着。”
带着痛苦的记忆,我低语道:“我们已经有17年没过圣诞节了。”奔放的孙子说:“那么现在该重新开始!”
他们匆忙地接踵离去。道别之前他们邀请我们第二天早晨跟他们一起去教堂,然后到他们家吃晚餐。
“噢,”我说,“我们的确不能去。”
“你们一定要来,”孙女命令道,像她父亲当年一样固执,“我要表演独唱,希望你们在场。”
伤心的圣诞仪式已经放弃很久了,但现在我们被迫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堂的前排座上,拼命抑止住泪水。
轮到独唱了。我孙女的女高音悠扬动听,清亮真切,她唱的《啊,神圣之夜》带给我们痛苦而甜蜜的回忆。歌声结束,人们都感动地鼓掌。如果她父亲也在场该有多好啊!
来吃晚餐的除了我们还有一大群人,竟有35个。亲戚们挤满了房子的每个角落。孩子们又吵又闹,简直像翻了天。我分不清到底谁是谁,但这没关系。他们相互拥有,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也融进他们之中,接受真诚和友好的拥抱。我们一起大声唱赞歌,尽管跑调,但仍和着孙女的女高音。
一个冬天的黄昏,吃过晚饭,我的脑海中突然萌生出这样的感想:一个真正的家并不总是由自己的新骨肉组成;它是心灵的交融。如果没有我们的养子,现在我们的身边就不会有这么多对我们充满爱意的陌生人!
后来孙女要我们跟她出去。“我来开车,”她说,“咱们去一个我喜欢的地方。”她虽刚拿到驾驶执照,却很自信。她把车朝山脚开去。我们来到了养子的墓前。
沿着墓石放着一块很小的心样的石头,稍微有点裂缝,这是我们的艺术家女儿的作品。在那日晒雨淋的石面上写着:“给我的哥哥。爱你!”在墓顶上有一个冬青花圈,我们得知,亲生儿子在每年的圣诞节都送一个来。
寒风中站在墓石旁,我们却没有感到悲凉和孤寂。出人意料,我们的乖乖孙女这时又唱起了《给世界带来欢乐》,跟她父亲的嗓音甚是相似。山腰回荡着她的歌声,一直到很远很远。
最后一个音符消逝了。从养子死后,我第一次感到这样安详平和,感到生命的积极延续,感到燃起生活的信念和希望。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又回到了我们身上。
Number:6839
Title:生命的段落
作者:君子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南方日报》
Date:1991。12。8
Nation:
Translator:
一阵稍大的风扫过,“啪!”清脆的跌落声传进耳膜,那是果实告别枝头的信号。秋到了。在漫漫的混沌飘游中,蓦然听到节律的时钟敲响了第三季,逝者如斯,我心肃然。惊回首,由夏而秋,由热烈而沉稳,在平滑无缝的转换前后迥乎不同的特色中,那一记瓜熟蒂落的清脆,又分明是自然生命进程中的句读。它在昭示光阴飞逝的同时,也让我突发出了“生命段落”的悟想。
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自然以季节为单位发展着它的生命,季节是它生命回想曲中的每个段落。一束光、一阵风、一片叶子、一只飞鸟,是季节们彼此之间的一回眸、一顿足。正是每个鲜明的段落,才诞生了连贯充实的全过程。那么,我们生命的段落呢?
临窗独坐,我突然有强烈的回顾欲望。拿出厚厚一叠日记,翻着。末了,既惊且愧,原来自己那种若有所失、若即若离的坏情绪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被低沉的调子因扰着。我们渴望有所作为,却没想到始终在叹息的边缘踟躇,几乎找不到积极努力的影子。是夜回首,才发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没有划分过生命的段落。没有划分,没有回顾,没有总结,没有对心绪的清除和整理,于是,我们才一再重复着前一个遗憾,并且一再悲哀地以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最后连悲哀也失去了新鲜感。
让心灵永远具有“生命的段落”意识,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顾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明白连连的不如意责任是否都在身外,而牢骚满腹一无所获是否陷入了误区?这种意识,它虽不能包罗全部,但至少能让你比较清醒地生活,并且,由此可能引出纠正、调整、扭转、加倍努力等行为,从而使你的生命经常处在自觉有效的运行状态。
关于生命的段落,事实上我们早有不少划分的启示:星期、年月、阶段、时期……只是我们习惯于仅仅把它们当作时间的标志,而忘了利用它们来促进生命的进程。
具有“生命的段落”意识,无论在英姿焕发阶段,还是在两鬓染霜时分,都将推动生命走向充实。一个成功的人,总是懂得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展示自己,而不是只祈望另一个梦想,让自己在牢骚叹息中度过。
Number:6840
Title:科技史上的憾事
作者:柯维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知识窗》
Date:1992。2
Nation:
Translator:
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艰苦努力。然而,科学的进步除了经历大自然的重重磨难,有时还会为人类自身设置的种种障碍所阻。这实为世人所憾、所思。
火山脚下的一场闹剧
一种是“水成论”。18世纪,以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魏尔纳为首的一批学者,由于在德国山区看到了大量的水成岩,就把天下的岩石都说成是由原始的海水或洪水中的沉积物形成的,即都是水成岩,形成了“水成派”。
一种是“火成论”。以英国的地质学家郝屯为首的一批学者,由于生活在火山地区,则认为天下的岩石都与地下的岩浆作用有关,是由高温的岩浆冷却结晶而成,即都是火成岩,便形成了“火成派”。
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两个学派在爱丁堡附近的火山脚下,对那里的地层结构成因展开了激烈的现场辩论,由于两派都以偏概全,只相信自己,各执一词,因而导致了双方互相攻击,互相谩骂,最后竟然拳打脚踢,企图用武斗来解决学术问题,演出了一场科学家互相打骂的丑剧。
后来的研究证明,岩石的成因是多元的。不仅有水成的沉积岩,有火成的岩石,还有些是由天外来的陨石生成的。它并不因“水成派”和“火成派”的冲突而改变这一客观真理。
耐人寻味的一场骗局
1893年2月,曾在氟化学以及发明和应用高温电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