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多久,人们就发现了米拉其焦黑的尸体。反对以巴和谈的回教激进分子“哈玛斯”杀了来买鸡蛋的米拉其。

  米拉其的朋友们、心情激动的犹太垦民,冲进阿拉伯人的小学,一把火烧掉了教室。

  犹太人杀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杀犹太人。

  以色列人杀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杀以色列人。

  公元1993年。

  经过长途的旷野跋涉,摩西和以色列人来到了迦南的边缘。迦南,神所许给他们的土地。

  摩西挑选出十二个精英作为侦察,出发前他谆谆告诫:

  “你们去窥探迦南地;你们从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强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在之处是营盘还是坚城……其中有树木没有。你们要放开胆量,把那地的果子带些来。”(《民数记》十三17…20)

  十二个人潜入迦南地,花了四十天的时间侦察研究。回来时,带来一支葡萄藤,藤上所结的葡萄粒硕大如斗,得由两个人用棍子穿起来抬着走。葡萄,还有鲜艳的石榴和无花果,疲惫的以色列人展开笑颜:是了,迦南是个“流奶与蜜之地”。

  杀戮开始。

Number:5688

Title:谁给了胜利之吻

作者:中西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北京青年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这幅名为《胜利之日》的照片记录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吻,也留下了一个令人好奇的谜。

  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传到了美国战争结束了,和平重返人间!纽约时报广场的行人们虽是陌路相逢,但仍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在胜利的狂欢气氛中相互拥抱、亲吻。一名身材高大的水兵一把揽过迎面走来的身着白色制服的护士小姐,喜不自禁地给了她长久的一吻,两人的姿势正像优雅的探戈。

  这一情景恰被美国《生活》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看到,并及时抓拍下来。《胜利之日》象征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摄影史上为人称道的名作。

  战后,很多欣赏到这幅照片的人都好奇地问:上面的两个主人公到底是谁呢?1980年,《生活》杂志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护士小姐。她是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的伊迪丝·谢恩,今天已77岁。1945年8月,她刚由一名普通护士被选为战地医院护士,正计划于次年去前线工作。

  然而,照片上的那位水兵却长期杳无音讯。尽管已经有几个人自称就是那位水兵,但都被《生活》杂志或伊迪丝否定。前不久,已退休的纽约警察局警探卡尔·穆斯卡雷洛站出来说:他就是给了最著名的吻的水兵。这一次,伊迪丝点头同意了。

  战争结束前,穆斯卡雷洛正在一般潜艇补给船上服役。胜利的那一天,几位美国百姓请他喝了三杯啤酒,沉浸于胜利的醉意中,他在纽约时报广场亲了几外路过的女子。穆斯卡雷洛今年已68岁,正在佛罗里达州安度晚年。为什么等到现在才与伊迪丝相认呢?他说:“我母亲很早知道那个人就是我,我的孩子们也知道。但我并不想从中捞什么好处。”但在一位同是二战老兵的老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拿起电话向伊迪丝道了一声“久违了。”

  由于当年并没有仔细打量过水兵的模样,伊迪丝接到电话后不免生疑。8月初,穆斯卡雷洛捧着一束紫、红、黄色的鲜花出现在伊迪斯的门前。

  在几小时的交谈中,穆斯卡雷洛通过了伊迪丝提出的最关键的两个问题:那一吻什么样?吻过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以前站出来的几个冒认者的几种回答是:要求与伊迪丝约会,或者提出请她吃饭,或者要她的电话号码。而穆斯卡雷洛的正确回答是:他什么也没说。

  他回忆道:“我紧紧地拥抱她,重重地吻她,好长时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只是后退一步,接着赶我的路了。”伊迪丝回忆说:“他没有动手动脚的行为,是个绅士。那一吻真令人激动,然后,他就消失了。”

Number:5689

Title:沙叶新翻脸不认人

作者:沙叶新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幽默随笔精选》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让人讨厌之处甚多;最令人讨厌的诸多毛病之一是记不住别人的脸。尤其是方才还见过,还介绍过,还握过手,还交换过名片的显要,我一转身,就认不清人家的面目了。这叫“翻脸不认人”,可恶之至!

  翻脸不认人,是观察记忆力差。托尔斯泰七十多岁了,还能记得几十年前访问过他的一个少女的面容。当这个少女已变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再次出现在托尔斯泰眼前时,托尔斯泰立即就把她认了出来。

  周恩来也有过目不忘的神奇记忆力,任何人只要给他看过一眼,他就能终身记住他。他们两位是伟大,火眼金睛;我不行,我是凡胎肉眼,过目即忘。

  年轻时,有人给我介绍一位姓丁的女友,约在南京玄武湖见面。那天有灯会,一路上只顾看灯,也未仔细端详女友的芳容玉貌。走到半路,女友入厕,将手上的一袋花生米交给我。我在湖边的一个报栏前边看报边等待。不一会儿,一个姑娘站在我身边,我对她笑笑,她也对我笑笑,我将手上那袋花生米递给她,她拿了几粒吃起来。

  我说:“走吧!”她也就大方地跟着我往人群中走去。一会儿她问我:“同志,贵姓?”咦!难道介绍人没向她介绍过?我说:“我姓沙呀!”接着她就做了自我介绍,她说:“我姓李,在徐州工作,这次是出差到南京来的。”我一听吓一跳,给我介绍的女友不是姓丁吗?怎么一会儿工夫就改姓李了?明明是南京人,怎么又变成了徐州人?我想我肯定是认错了人。弄得“面目全非”了,于是连忙做了解释,离她而去。由于我“目不识丁”,姓丁的女友当然也早就离我而去了。

  我不但经常“目中无人”;还“目无领导”。两年多以前;我和我女儿在静安宾馆门前遇见正在散步的我的顶头上司上海文化局副局长肖炎同志;我对我女儿介绍说:“这是住在我们一号楼的隋叔叔。”我女儿便叫了一声:“隋叔叔,你好!”肖炎同志当时肯定给我弄懵了,还满面笑容地“嗯,嗯”地连连点头,可心里一定在想:“我什么时候又姓起隋来了?”其实是我把肖炎错看成上海歌剧舞剧院的隋月龙,肖冠隋戴了。

  当然我不是对所有人的脸都记不住,父母兄弟、老婆孩子、亲戚朋友的还是记得住的。要是连老婆的脸都记不住,那后果就严重了。我记不住的是平时接触较少或者多年不见的一些人的面容。《上海文化艺术报》的主编朱士信同志知道我的毛病,每次和我见面他都不厌其烦地主动先介绍:“我是朱士信。上次你见过的。”他的容忍和耐心,使我感动和惭愧。

  还有一类人的嘴脸,我明明认识,但我看也不要看,道不同,不相与谋;有所认,有所不认。这类人或是“执左道以乱政”(《礼记·王制》)的野心家,或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投机者。即使他们主动向我伸出手来,我也不悄一握,并故意目瞪口呆,装作不认识,然后扬长而去。

Number:5690

Title:礼貌的禁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北京市、上海市、铁道部、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与光明日报社提出了窗口行业普遍适用的50句“服务忌语”:

  1。嘿!2。老头儿;3。大兵;4。土老冒儿;5。老黑;6。你吃饱了撑的呀!7。谁让你不看着点儿;8。嫌车慢,别坐呀!9。问别人去!10。听见没有,长耳朵干吗使的;11。怕挤呀,打“的”不挤,罗嗦什么,赶紧下吧;12。瞧车瞧车,找死呀!13。我就这态度!14。有能耐你告去,随便告哪都不怕;15。有完没完;16。不买看什么;17。你买得起就快点,买不起就别买;18。到底要不要,想好了没有;19。喊什么,等会儿!20。没看我正忙着吗,着什么急;21。交钱,快点;22。我解决不了,愿意找谁找谁去!23。不知道;24。刚才和你说过了,怎么还问?25。靠边点儿;26。没钱找,等着;27。你买的时候,怎么不挑好;28。谁卖你的,你找谁;29。有意见,找经理去;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