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格雷厄姆有着严谨的思维,优美的文笔。迄今为止,有关投资方面的著作很少可以与(证券分析》相媲美。它在出版后的60年里总共修订过5次,发行量高达500万册,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本书受青睐的程度。
最后,在中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当今阶段,本书的面市是非常及时的,对广大投资者和证券从业人员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体会到这一点。
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倍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贺拉斯《诗艺》
致读者
本书旨在满足那些对证券价值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需要,但不一定适用于初人此道的新手,因为作者假定读者对金融术语和简单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本书涉及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标题所示,其内容不仅包括了对单个证券的分析方法,还包括选择和持有证券的一般理论。因此本书的重点在于阐述如何区分投资和投机,如何确立稳健而可行的安全性检验,以及如何理解普通股股东及高级证券投资者的权利和利益。
在分配各部分内容的篇幅时,作者主要考虑了内容的相对重要性这个因素,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如何研判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但在本书中涉及不多,因为作者认为关于这一主题鲜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可言。另有一些题目被一笔带过,因为读者对这些话题已经耳熟能详。相反,作者在本书中给予重点阐述的关于如何发现“廉价证券”(bar…gainissues)的技巧,显然超过了它在整个投资领域中所占有的相对重要性,因为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方法上,证券分析家们成果累累。出于同样的考虑,作者在关于一些附权高级证券(可转换债券等)的特点方面也花费了较多的笔墨,因为当前一般的教材中对这些内容涉及甚少,而实际上在近几年中复杂券种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但是作者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使之成为一部批判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作品。作者主要关注的是那些概念、方法、标准和准则,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强调它的实用价值。作者尽量避免引人过于严格以致难以遵循的指示性标准,和那些事倍功半的技术方法。
本书的主要问题是关于未来的—将近期的和先前的截然不同的经验,综合成一种能经受不可预测的未来考验的理论。当作者在创作本书时,不得不向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论调挑战,那就是金融危机永无尽头;而当本书付诸出版时,我们又在投资者身上看到了那古老的顽症—“钱烧口袋漏,一有就不留”。但是,正是那些保守的投资者才最应该被不断地提醒,吸取1931一1933年及以前金融市场崩溃的教训。对于我们所谓的“固定价值投资品”,只有当投资者以斯宾诺沙所说的那种“居安思危”的态度去挑选它们时,他们才可能作出稳健的选择。对于其他类型的证券投资,我们始终劝戒读者不要过分重视表面和暂时的现象。在华尔街上20年的摸爬滚打使作者明白,这种过分强调既是金融世界中的幻觉,又是金融世界中的大敌。
我们在此诚挚地向朋友们表示感谢,他们给我们以鼓励和帮助,使我们能完成这部作品。
本杰明·格雷厄姆
大卫·L…多德
纽约州,纽约市
1934年5月
导言
近期金融厉史对投资者与投机者的意义
1927年到1933年这一时期的特征—1927年到1933年间发生的经济事件,不只是人们熟知的商业和股票市场周期的简单重演。从附表中自1897年以来的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值可以看出,这一轮上涨和随之而来的下跌完全是史无前例的。它们就象在微波中涌起的巨浪一样,与一贯的市场走势大相径庭,所以也必然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和影响。
目前,任何一种对金融原理或方法的考察都必须首先认识到我们近期金融历史的独特性质,也必须面对和回答它向我们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为简明起见,我们把这些问题分成下列四组,它们分别与下述因素有关:
1。投机
2。投资
A。债券与优先股投资
B。普通股投资
3。投资银行与公众的关系
4。金融中的人性因素投机
投机
很难说我们从过去的六年中学到了多少关于投机的新内容。尽管上一轮牛市和熊市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从本质上看,投机者在这一段时期内的经历与在从前的市场周期中的经历并无区别。无论从其它角度来观察,这一段时期显得有多么的特殊,但从投机者的立场来看,华尔街倒是应了那句法国格言“万变不离其宗”。巨大的利润变成惨重的亏损;新的理论在建立之后又被推翻;紧随着人们的喜悦而来的却是绝望;所有的一切都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轮回是如此一致。几乎不言自喻的是,从大股灾的废墟中将酝酿出获取巨额投机收益的新机会。而我们似乎仍然有理由相信那些古老的投机格言:“对于投机者来说,懂得何时买卖要比懂得买卖什么更重要”;以及“亏损的投机者要比获利的投机者要多几乎是一个数学定律”。
关于投资的新问题
在投资界中,1927年以来的经历引起了新的、令人困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容易对付的是“投资”概念的滥用,以至于连最大胆,最无序的投机都成了投资。如果我们在投资中遇到的麻烦仅限于此,那倒是很容易解决的了——只要我们能够重新拾起那些古老的、是非分明地区分投机与投资的标准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中的问题要比字面上的定义复杂得多。困难并不来自于以投资之名行投机之实而遭遇亏损的行为,而是来自这样的现象——即使是按历经考验证明有效的法则进行的投资,也仍然出现了亏损。不是股票市场涨落而是债券市场的一蹶不振(见表B)构成了近期金融历史的真正令人瞩目的新特征——至少从投资理论和操作的观点来看是这样。从1928年以来,即使是很保守的投资者仍然遭到了损失,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稳健和令人满意的投资是不是存在?它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投资银行的操作和信誉是否还值得投资者信赖?
从1914年以来债券持有人的不快经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总的来说,债券投资者的业绩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在1928年以前,人们达成了一项共识:债券未给投资者提供足够的保护,以作为其放弃利润要求权的补偿。由于各国支付巨额战争费用和战后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从1917年到1920年,所有的债券价格都有巨幅下跌,其后的价格上升也让人失望,主要是因为先前的大多数债券投资都流向了铁路领域。在许多工业公司大有起色的时期,这些债券发行人的信誉总体而言却在走下坡路。在1919至1922年间,由于收费相对缺乏弹性,就连公用事业的债券亦受到战后经营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而在另一方面,大量工业企业的债券迅速上市也造成了负面的效果,它们中的一些不仅没能得到发展,甚至陷入了困境。工业企业债券的买主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即使企业大有起色,也只不过是略有盈利;而更经常的却是由于企业的失败而亏损累累。
这种经历自然而然地使债券投资者转变了观念,把普通股当作了投资的首选工具——这种观念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真正的意义,但不可避免地要被误用,而且误用的后果非常惨痛。如今,把普通股当作长期投资手段的想法虽然遭到批驳,但债券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而债券投资人近年来受的创伤恐怕一时也难弥合。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自1927年以来的债券价格记录(表B),并以此作为推测未来走势的指标,所能得出的结论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稳健投资—以接近面值的价格购买债券—已经不复存在。尽管有一批债券的价格和质量在这段时期内没有过多的下降,但这些债券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它们的优势也并不突出。所以所谓精心挑选投资工具就能规避风险的说法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债券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