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协饷、筹借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等。
按照朝廷的规定,晋商捐输银两换得大小不等的荣誉官职。当年日升昌的二掌柜毛鸿(岁
羽),为家族中祖孙五代人都换来了大大小小的顶戴。祁县乔氏乔致庸的三儿子乔景俨执掌家
政时也捐了个三品官赏戴花翎,以后又晋升为二品,为道员分省后补。晋商透过这种途径,
由商入官,凭借官商结合的特殊身份,他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也获得了别的商人
无法得到的官场内幕消息。
由于经商能赚来比读书做官还多的银子,晋地出现了“县县经商,人人皆贾”的现象。
银子使晋商的腰杆挺起来了,说话有分量了。经商可以得到做官所能得到的一切享乐,而且
自己的银子自己花起来顺手、胆壮、气盛。不像做官多花银子就得昧良心贪污受贿,上有天
罗、下有地网、中间有人心,胆颤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是轻的,下狱杀头、妻孥充娼、诛灭
九族者历历在目何其煎熬?商人虽然没有官威,但通过“捐输”照样可以享受官的待遇,何必
要去苦苦挤读书做官这座独木桥呢!
晋商“商而优则仕”的借鉴
晋商“学而优则商”的思想有其可取之处,实现人生的价值除了从政之外,经商也是其
中的一个途径。而“商而优则仕”的思想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晋商捐输换得大小不等的荣誉官职,仅仅是“虚职”,仅仅是为了荣耀门庭,并非教人去
真正的做官,否则就失去根本,不务正业了。毕竟经商与从政是不同的“行业”,商人真正去
做官未必就能做得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晋商发展到后期,有些就想当官了,纷纷花钱买官、捐官;有些虽
然还在继续经商,但投靠官府,成为官商、皇商。随着清朝的垮台,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晋商跟着垮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仍有一些企业家总想捞个一官半职,还有一些人总想靠着政府、
靠着批文、靠着上面的关系,靠着钻政策空子致富发财,所谓“不找市场找市长”。这一倾向
是近视的,不长久的,甚至是危险的。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应是主体,而企业家则应是主角。当代企业家应该在
商言商,以商为本,把经营企业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当成自己人生的职业追求,成为企业
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行家里手,把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强做大企业当作自己的天职,并履
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实干兴邦,实业报国。
当然,如今的一些企业家“优则仕”与地方政府用人导向有关。多少年来,某个企业家
搞的不错,就提个什么级,升个什么官,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种用人导向,称职不称职暂
且不论,但从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以山西无线电厂为例:当年该厂开发的“春笋”牌电视机,比四川长虹要早七八年,而
且做得相当不错,市场占有率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电子工业部的“金牌产品”。可惜的
是,这任厂长因为能干被提拔到太原市当副市长,后来又提了一个厂长,干得也挺好,又被
提拔成省经贸厅副厅长。第三、第四任厂长就差点,结果长虹也起来了,康佳也起来了,而
山西电视机业却败落了。
山东和山西在这方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1992年青岛市就有人提名让张瑞敏当青岛
市副市长,结果青岛市委、山东省委开了常委会,最后一致决定不予提拔。原因是什么呢?
不是张瑞敏不好,而是他们认为在山东大地上,在青岛大地上,找一个副市长比较容易,找
一个能够做成国际名牌,能够在美国搞一条“海尔街”的企业老总非常难。
企业家应该心无旁骛,在商言商,以商为本。当了企业家就不要再追求当大官,而要实
业报国。历史上晋商后代以及徽商衰败的例子,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像流星一般仅仅风
光了10年。我们也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所谓企业家“各领风骚三两年”的闹剧,还有这
几年每出现一个贪官,就会连累一批企业家倒台。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惊醒和深思。商
道二艰苦创业忍耐克己
晋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500年,与其“不畏艰辛,忍耐克己”的开拓创业精神有关,西
方学者称之为“山西精神”。正是依靠坚忍不拔的实践品格,晋商在经商实践中战胜了许多无
法想像的苦难,从而在大漠风沙、崇山峻岭、浩瀚大海之间,走出了一条条沟通四海财富的
商业之路。
忍受常人不堪忍受之苦(1)
艰苦创业,矢志不渝,敬业执著
晋商先辈创业的艰难在各大商帮中是绝无仅有的。无论餐风露宿向长城边运粮,还是服
牛驾车去俄罗斯贩茶;无论涉河过江下岭南,还是西出阳关进新疆;无论跨海东去日本贩铜,
还是深入戈壁荒漠劳军,其艰辛远非常人所能想像。白手起家创业,需要的是忍耐、坚毅、
果敢和聪慧。被创造财富的激情所驱动,他们会义无反顾、矢志不渝,最终走向成功。
忍受常人不堪忍受之苦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比较差,天寒地瘠,地物鲜少,生存艰难。在这种自然环
境中出身的山西人,养成了与自然抗争的品格。他们多能不畏艰险,万里行贾,以求生存。
生计困难迫使山西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谋取什一之利。正是这样,在山西一些州县形成了“重
迁徙,服劳商贾”的风俗。
往来于“茶马之路”的晋商,贩茶于福建、湖南,销售于大漠之北,千山万水,穿沙漠
瀚海,夏则头顶烈日,冬则餐冰饮雪,“饥渴劳病,寇贼虫狼,日与为伴”,一复一年奔波于
商途。尤其是经商于新疆、蒙古、俄国、日本的山西商人,更要逾越语言和生活习惯障碍,
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难以称雄于商界的。
虽然“商之利倍农”,但远地贸易却是一件相当艰苦和危险的事业。明代政府实行食盐“开
中法”,为北方边镇80万驻军筹措粮草,允许商人运粮运草到边镇驻军之地,领取卖食盐的
执照——盐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这一政策开始实施时山西人便捷足先登,从事贩运粮
盐的贸易。运粮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人的想像,试想,千里迢迢,驱车服牛,风雨无阻,昼夜
兼程是何等的辛苦?同行倾轧,强盗出没,官府勒索,是何等的凶险?
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出外经商取得成功的不乏其人,但明至清乾隆年间,数
十年毫无音讯、病死在异乡、甚至旅途被杀或货物被抢也时有发生。出外经商的失败与危险,
丧财亡命,令人心寒。即使同治光绪以来,国内安定,交通条件改善,但出外经商之苦依然
如故。这种苦,主要表现为:数年才能回籍探亲一次,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加之
长年劳累无一休息之日,因此积劳成疾,死在回籍的途中。
出外经商尽管有苦和危险,但毕竟比死守在家,日不腹饱强些。出外经商可以养家糊口,
改善家庭生活,以至稍有积蓄甚而发家致富。所以受雇于人出外经商的人也愈来愈多,从而
改变着人们的理念,又进一步扩大了商人的群体。
山西人如不具有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敢外出经商的。晋商的活
动区域,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阪、
神户、长崎、仁川,西达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在广袤的欧亚大地上,都有晋商长
途跋涉的身影,晋商活动范围横跨了欧亚非澳四大洲。正是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才使山
西商人在国内外创造了辉煌成就。
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并非是山西商人的专利,而是成功商人的共同特征。创业之初,
往往没有什么资金投入,开创者只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的积攒,此外难有别的选
择。李嘉诚从当茶馆跑堂开始,王永庆16岁卖米为生,霍英东20岁就有了南沙群岛冒险采
海草的经历。
香港富翁霍英东幼年家境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活。收入不多,生活
艰辛,他们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有一次过旧历年,他父
亲第一次穿双新鞋上街,在小摊档把鞋脱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双脚落地便走。回到船上
才发现竟然没有把鞋穿回来,因为他向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霍英东7岁那年,年仅40多岁的父亲患病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