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创业立志书籍-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挡。虽然许多人拒绝承认这些趋同,但事实上这些趋同都在发生,看看你每天用的、行的、
住的,甚至吃的,有多少保留了200年以前的原样?有什么没有受到外来东西的影响?这些
是“用”的、是硬件,那么软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其他不说,我们的辫子没了,洋
务运动后出现的种种意识形态差不多每一种都是外来的。这些都是有利的,关键看我们怎么
面对这些观念的引进。过去100多年,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思想的指导下,以为全球
化带来的东西真的像超市买菜一样,你只挑你想要的东西,结果如何呢?结果是我们中国过
去一个多世纪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怎么也没弄对。这些血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你要么就不
要碰全球化,要么就得一篮子收,是套餐。
我们也要反思现有的一些政策,比如人为地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转移加以限制,对投
资流向的限制,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垄断,等等,这些都妨碍了我们国内经济的一体化。
倘若国内经济没有做到全面的一体化,又怎么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呢?这
些年建设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系统使我们在硬件上已达到了国内一体化的要求,但在
软件和制度设置上还需要改进。美国在19世纪初农业人口占95%,但到1900年降到了20%
左右,我们可以想象这对于经济的推动力有多大,这都是其国内经济一体化的后果。这对我
们今后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有所借鉴。
晚清中国为什么没能成为“世界工厂”?
今天的世界跟过去不同,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中国今天能吸引大量的外资
成为世界工厂,但晚清、民国时期却不能,为什么呢?晚清时期中国人口也多,人力成本也
很低,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吸引大量的外资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之一是在100年
以前,整个世界的技术环境与工业布局跟现在大不一样。首先,100年前制造业正在兴起,
也是欧美的优势,它们主要的比较优势就是机械化大生产,中国想凭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取代
这样的优势是不可能的,在当时还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愿意将大工业搬到中国或其他国家,因
为它们自己还没有挣够钱,并且那时的工业技术还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当时的洋务
派虽然理论上也可以通过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换取工业化的进程,但那时不可能有这样的机
会,中国劳动力的技术训练也有限。再有,当时工业品的全球运输成本很高,这也造成了中
国那时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工业地位。另外,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英国要拥有世界第一
的海军。正如《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一文所谈到的,因为那时的世界秩序基本由武力
维持,国际化的法治还没有根本的发展,英国在海外有那么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强大的军
队保护。而当时的中国要发展大工业、走英国的道路,也就需要同样强大的军队为可能分布
全球的贸易利益保驾护航,这在当时怎么可能呢?虽然洋务运动使中国军队开?向近代化迈进,
但这离保护海外贸易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像
今日中国这样成为世界工厂。我认为,虽然清政府的腐败也是重要原因,但也因为他们没有
今日中国所遇到的机会。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3)
我们以往总善于纵向地比较不同时期政府的好坏,于是常常得出结论:1949年以前的中
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很腐朽。这一结论本身肯定是对的,但这种
单纯纵向的比较很片面,倘若我们横向地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就能明显地发
现:不同时代的政府所拥有的发展机遇是很不一样的,当今我们的机会在100年前绝对没有。
100年前,西方国家自己还没有完成其工业基础的巩固建设,还没成熟到可以把制造业往中
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地步。因此,今天中国的成功模式是晚清无法效仿的。
随着工业技术的成熟,西方国家通过制造业能得到的利润越来越少,于是它们开始将劳
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移植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我们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这种机会
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都没有的。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今天集中精力于产业链前端和最后端的发
展,最前端包括理念的创新、最新技术的发明、知识产权的维护、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等,
最后端也就是营销,这两部分是经济增加值最多的阶段。再有,它们更加强调各种制度的完
善,并不断追求经济增加值和利润率最高的领域。
中国应追求哪种国际秩序?
既然今天的发展机会是来自于过去几百年西方与国际社会共同建立的秩序,也来自于西
方技术创造的工业化基础,那么在我们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上就应该以保护和改善这种秩
序为基本立足点,至少不应该去主动摧毁让我们赖以崛起的秩序。那么,如何理解今天讨论
最多的“多极”与“单极”世界秩序呢?从中国自己的经济角度讲,究竟应该追求哪种秩序?
我们可以从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历史中找到答案。一般认为,1492年到1800年左右是全
球化的“预备期”,19世纪是全球化的第一期。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期
全球化就告一段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后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
称这一段为全球化最黑暗的年代。第二期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苏联
于1991年解体之后全球化算是进入新的全面高潮。
自1700年左右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时的世界基本是由英国主导的单极国际
秩序。说到这里,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在鸦片战争以及随后的100年里英国在中国的所作所
为,也不应该原谅它们的罪行。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或许也可以看看那时的跨国经济关系,
比如,在那时的单极秩序下,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机遇如何?国际贸易状况如何?数据表明,
当时贫困国家的发展机会要比今天好。比如,1913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的50%
流向当时的发展中国家,46%流向发达国家;而现在全球FDI只有15%流向发展中国家,80%
流向发达国家。这说明在大英帝国当道时期,发展中国家拥有比现在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
我们就产生疑问: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消灭殖民地之后各国是平等了,但这是更有利于还是
不利于各国的发展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英帝国时期的贫困国家反而得到相对更多的外资
呢?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19世纪殖民地国家的公司不仅能像英国本土公司一样在英国
融资,而且它们需支付的融资成本也与英国公司没多大差别,这就使资本流向在贫困国家和
发达国家间相对均衡。因为殖民地一般都采用其宗主国的法律体系与经济制度,再加上英国
海军、法国军队对它们的投资者在海外产权的保护,使投资者对海外投资感到安全。换言之,
正因为炮舰、暴力是19世纪欧洲国家解决海外产权、合约纠纷的最惯用手段,使欧洲投资者
更能对贫困国家投资形成稳定的预期,使他们对投资海外反而很放心。这也就造成了19世纪
末英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是流向海外殖民地。过度的海外投资甚至成为英国19世纪后
半叶发展放慢的原因,也是其帝国破灭的主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施压英国、法国等放弃殖民地。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
各国基本都已独立,都享有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平等权利,可是这又造成了产权方面的问题。
由于联大开会一国一票,而大多数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发达国家在海外产权处理上被
迫做出让步,这等于是要求国际投资者放弃部分权益。如今,海外产权、合约纠纷都要按各
主权国的法律由其司法系统解决。结果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不愿投资到发展中国家,因为
将大量资金投到法治不完善、合同履行不正规、产权保护不放心的国家去,风险极大。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4)
在结束了当年以暴力维持的英国单极秩序后,世界各国确实更平等了,这是进步。但这
样一来,今天的国际投资者在判断投资地点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当地的法治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