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交官。这在美国和拉美国家并非新鲜事,但对欧洲国家而言,外交官的选拔历来以家庭出
身与个人财富而定。但到了19世纪末,欧洲国家也开始注重选用有法律背景的人做外交官。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外交政策与外交文化更注重法律和程序规则创造了条件,也直接促进了国
际法的发展并增强了其重要性,对国际秩序的“法律化”贡献甚大。
于是,当第二届海牙国际和平会议于1907年6月召开时,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中律师出
身的占多数。美国代表团共有9人,只有两人不是律师出身,其他成员(包括团长)要么以
前是法官,要么是律师出身。英国代表团团长做过10年法官,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与经验。德
国的首席代表也有多年的律师经验,其副团长则是一位有名的法学家。法国代表团也类似,
它的团长研究过法律,副团长曾是巴黎法学院教授,也曾是法国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其他参
会国,比如奥地利、俄国、荷兰、比利时、阿根廷等国的首席代表均是在法律方面造诣很深
的专家。
参加1907年第二届海牙会议的各国代表多半是具有法律背景的人,这一事实非常重要。
正因为如此,在会议期间,由美国倡议的关于解决跨国债务纠纷的协议最后得以通过。根据
该协议,任何债权国不能以武力去另一主权国讨债,而是要求债务、债权国家双方首先必须
寻求并最终接受国际法院的仲裁。从此,这就结束了持续几百年的“武力讨债是债权国的一
种权利”的国际惯例。从那以后,靠武力攻打他国讨债已不再是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行为。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4)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作者:陈志武 2008…10…29 03:11
1907年的海牙会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律师主导的国际会议。这些律师们共同的职业
训练使他们习惯性地尊重程序规则、尊重事前确定的“法治”,也让他们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
他们的职业精神是通过仲裁和独立司法来解决人们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纠纷,是
要讲“文明”,而不是付诸武力。相比之下,在1864年的日内瓦世界大会和19世纪召开的其
他国际和平会议上,律师背景的代表只占极少数,因此那些会议也不太可能达成协议,废弃
武力解决国际债务纠纷的历史惯例。
那次海牙会议开启了律师主导国际关系会议的先河,也为国际社会秩序靠“法治”而不
是“武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历史事实对今天的中国应该有许多启示,中国的法律教育
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到今天虽然已有20万左右的律师从业者,但包括外交部、外贸
部(即今天的商务部),甚至司法部在内的政府部门还是以理工科或者人文学科背景的人为主,
前几年参加跟各国的WTO谈判的居然鲜有法律背景的人。当面对另一国家的律师出身的政府
官员时,在谈判桌上代表我们中国的工程师官员们怎么可能与对方有共同的语言?怎么能在
共同的语境下说话?这是否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我国的国际行为靠近“国际惯例”之前还有许
多课要补?在中国变成经济大国的同时,国际公关形象也必须与之相配。
国民政府时期的世界
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成立,正好是1907年的海牙协议之后,按理说,其世界处境比
晚清要好。可是,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忙于组建共和国政府(在中国那是新鲜事、是重大改革),
并面临随时可能突发的内乱局面;另一方面不久之后,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虽然那次大战于1918年停止,但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战前的世界贸易格局,使跨国贸易、跨国
资本流动变得艰难。
当然,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也顾不上世界贸易格局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军
阀割据的问题,稳定国内局势。因此,无暇顾及发展经济。1927年国民政府重新立都南京。
在平息军阀混战的局面之后,国民政府于1930年左右开始致力于经济发展。
但国民政府又是生不逢时,虽然那时中国市场经济(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经济)
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可是即使国民政府想通过保持对外开放、通过外贸发展经济,其他国家
并不一定有兴趣,因为在1930年美国、英国、西欧等都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20世纪
3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西欧国家也类似。在当时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非市场经济理
论影响下,各国大大提高贸易关税壁垒,连历来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也抢先把自己的经济国
门关起来。1913年,英国的进口商品关税基本是零,德国的关税平均为13%,法国的约为20%。
但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进口关税上升到50%,德国、希腊、瑞士、奥地利等国的关税
都升到75%~80%,法国的关税升到97%,同时所有这些国家都限制或干脆禁止许多商品的进口。
美国的情况也类似。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31年间,是过去200年中世界
贸易格局最黑暗的时期。
即使当时的西方国家不设置贸易壁垒,国民政府的开放政策也不会有充分的时间去产生
效果,因为到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之后,连续8年的抗战,加上随后的内战,经济发展又重
新回到第二位。
由此可见,虽然晚清和国民政府都做过一些努力,但由于那时的国际大环境使然,中国
仍然没能强大起来,具体见图1–1。
图1–1 1820~1950年间各国人均真实GDP的平均年增长率(去掉通货膨胀率后)
国际贸易秩序进一步完善
虽然1907年的海牙协议基本排除了理所当然的武力讨债行为,保护债务方,但却多少牺
牲了投资者的权利。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实际上海牙协议为许多债务国拖欠
或干脆不履行债务合同提供了方便。比如,1914年一战一开始,当时的北洋政府即停止支付
晚清、民国发行的外债(包括铁路债券)。一战期间,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并中止支付
拖欠德国的所有债务。1921年北洋政府宣布破产,中国银行关门,导致银行挤兑、货币变得
一文不值。1936~1938年间,国民政府要求调整早年在西方发行的铁路债券,要求降低利率。
按照债券发行时的利率计算,图1–2给出中国历年发行的铁路外债利率,利率基本都在5%,
这种利率在今天看应该不算高,因为这些债券毕竟有很高的国家政治风险、被拖欠的风险。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5)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作者:陈志武 2008…10…29 03:12
但等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国民政府就宣布废弃所有外债(除少数几种债券
外),不再支付所承诺的利息与债务。最后剩下的一笔债券是1899年清政府在伦敦由汇丰银
行承销发行的中国北方铁路债券,总金额为230万英镑,年利率为5%,但这只债券最后于1942
年2月被国民政府宣布不再有效。从此,所有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发行的外债都在1914~1942
年间被一笔勾销。
注:这些铁路外债利率即使按今天的标准也不算高,更何况那时的中国政治、社会动荡,
国家风险、政治风险都不低。
图1–2 晚清、北洋、国民政府发行的铁路外债利率
海牙会议后,危地马拉于1912年拒付欠英国的债务,洪都拉斯于1914年拒付法国债务。
印度在1947年独立时也取消了一些外债。还有土耳其、埃及、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发展中国
家,都在不同时期拖欠过债务。但所有这些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都没有因不还债
而遭到武力打击。债务违约的国家因受主权保护而不遭武力进攻,这当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投资者的产权也不能不保护,否则就不会有资本跨国流动,没有国家、公司和个人愿意买
外债,跨国直接投资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尽管海牙协议约束了债务双方的行为,但这毕竟是协议,在没有强制性的“世界
政府”的情况下,对于违约的国家,国际社会能采取的举措还是十分有限,最终还得依赖各
国政府的自愿行为选择。在这种状况下,国际社会仍无法形成“文明化”的秩序。
因此,成立更有约束性的国际组织十分必要,以便更好地平衡国家主权和投资者产权之
间的关系,等等。第一次努力是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但
该国际组织并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因此其信度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