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是有存贷款等商业银行职能的。改革开放后,农行、工行、建行、中行等商业银行陆续成立,属于商业银行经营范畴的业务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剥离。中国人民银行就变成了现在的承担金融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
(125)准备金的用途
准备金的用途原本是保证支付安全,现在却成为国家调节市场上货币数量的工具。举个例子,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那么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8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0万元,要向央行缴存的资金上升到了10万元。(具体的计算没有这么简单,这里只是举了一个方便大家理解的例子)
对于股市来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意味着,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减少,整个市场上总的资金流量会下降,相应地,流入股市的资金也有可能因此而减少。
(126)2007年后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从那时候到现在经历过多次调整。
(127)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往往能提前预知利率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会使整个市场上的资金量减少,按理来说,股市应该下跌;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使整个市场上的资金量增多,按理来说,股市应该上涨。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有一定短期影响。它的调整很难改变市场的根本趋势,无论是上调还是下调,调整前是牛市,调整后基本还是牛市,调整前是熊市,调整后基本还是熊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的区别就是:上调的时候,会使熊市里的跌幅更大一些;下调的时候,会使牛市里的涨幅更大一些。
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不大,但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转折点对股市的影响却很大。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趋势从增加改为减少,从减少改为增加,或者调整的频率开始变频繁,这些关键点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股市的巨大波动。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往往是配套使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往往能提前预知利率的变化。
(128)一则有关存款准备金率的新闻解读
新闻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时间:2010…1…12 19:00:00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10年1月13日股市开盘后,大盘低开77。79点,收盘时跌101。31点,股民们损失可谓惨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存款准备金率在此之前的调整趋势是下调,现在却改为上调,可能意味着新一轮加息周期即将开始,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市场上的钱会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到来,越来越少,未来的行情可能不太妙。这种情况下,半仓持股是较好的选择。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股票都该减仓呢?未必。大家仔细看这篇新闻就会发现这句话:”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句话说明国家政策是向农业企业倾斜的,如果你手中恰好有农业股,不妨先持有一段时间看看再说。事实上,2010年1月13日那天,农业股的总体跌幅只有0。09%,远低于大盘3。09的跌幅。随后,农业股走出了与大盘相反的独立行情,创出了自2008年年大盘反弹以来的新高。
(129)理解再贴现率需要明白的三个基础概念:汇票
理解再贴现率这个概念需要明白三个基础概念:汇票、贴现、再贴现。
一、汇票。在国际贸易中,从出口方发运货物到进口方收到货物,中间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一个中介机构作为货物的担保人。否则,进口商就会害怕付了款收不到货,出口商则会害怕发了货收不到款,国际贸易将难以顺利进行。这个担保人通常由银行来担任。银行提供担保的工具叫做汇票。现在的汇票已不仅仅用于国际贸易,还延伸到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汇票的持有者,可以要求银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支付汇票上规定的现金。
(130)理解再贴现率需要明白的三个基础概念:贴现。
汇票是一种在未来支付现金的票据,在现金没有兑现之前的时间段内,汇票里的钱是”死”的。有时候,某个企业可能会急需用钱,但它恰好有一张未来才能取钱的汇票,这时候它该怎么办呢?它可以把这张票据转让给银行,同时支付银行一定的费用,这样,该企业就可以将钱变”活”。该企业的这种行为叫做贴现,支付给银行的费用叫做贴现费用,贴现费用与汇票上金额的比率就叫做贴现率。
(131)再贴现与再贴现率
再贴现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拿到已经贴现的汇票后,同样存在把”贴过现的汇票”里的钱变”活”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把已经贴现的汇票,卖给中央银行的形式来实现变现,同时它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这种行为叫做再贴现。支付给中央银行的这笔费用与汇票金额的比例叫做再贴现率。前面提到的贴现率是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进行浮动的,最高不能超过现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是一个由各银行随着实际市场状况进行不断调整的利率,它与再贴现率之差就是商业银行进行贴现业务的利润。因为所有的钱实际上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并不是商业机构,所以中央银行制定再贴现率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为了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132)历年再贴现率的调整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可能已明白: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央行可以调整以商业贸易为代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本,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宏观货币工具。
(133)再贴现率的调整对中国股市影响不大
再贴现这一在国外获得蓬勃发展的金融模式,在中国却进展缓慢,规模偏小,各类企事业单位较少采用再贴现方式进行融资。从表8…2可以看出,1998年,央行开始尝试用再贴现率调控市场,频繁调整了三次再贴现率,但收效不大,后来就失去了兴趣。从2008年以来,央行又再度进行尝试。但总体规模偏小,却是再贴现市场的现实。因此,再贴现率的调整对中国股市影响不大。从表中可以看到,再贴现率调整前后,有一定短期影响,但很难使股市趋势发生重大改变。
(134)公开市场业务调节整个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债券等有价证券,调节整个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行为。举个例子,假设现在中央银行开始从银行间债券市场用人民币买入国债,那么央行就将更多的人民币投入了市场,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就增加了;如果央行反过来进行操作,将以前买入的国债抛出,则意味着从市场上回收人民币,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就减少。
(135)知识链接: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各种大型金融机构买卖债券的场所。与股票市场不同之处在于,该市场不允许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所以普通股民对这个市场比较陌生。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及中信集团公司债,参与者的范围包括所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央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
(136)中央银行票据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从1994年开始起步,在2002年之前,国债和金融债是主要操作对象,从2002年开始,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行票据或央票)成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整个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发行央票,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票这种特殊形式的债券,从市场上回笼人民币,减少市场上人民币的总量。央票到期,意味着起初回笼的人民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