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
《权 书》 译者的话
将帅素养[心术第一]
用兵原则[法制第二]
强弱权变[强弱第三]
攻守战术[攻守第四]
用间不诈[用间第五]
理论与实战[孙武第六]
诚信与机智[子贡第七]
六国的教训[六国第八]
刘邦的远虑[高帝第九]
项羽的无谋[项籍第十]
《武侯新书》 译者的话
军事为重[论兵第一]
任用将领[选将第二]
料敌机先[料敌第三]
作战训练[练兵第四]
武器装备[备器械第五]
军队运动[行军第六]
奇正阵法[布阵第七]
治军四机[兵有四机第八]
攻击策略[谋攻第九]
树立军威[军威第十]
防御为先[御敌第十一]
据险应变[应变据险第十二]
赏罚分明[励士第十三]
《心 书》 执掌兵权[兵机第一]
五大恶人[逐恶第二]
鉴识人物[知人第三]
将帅之才[将才第四]
将帅之器[将器第五]
将帅之弊[将弊第六]
将帅信念[将志第七]
上善之将[将善第八]
刚柔之将[将刚第九]
骄吝之将[将骄第十]
五强八恶[将强第十一]
受命出师[出师第十二]
适才适所[择材第十三]
顺天知人[智用第十四]
不列阵式[不阵第十五]
将帅诫律[将诫第十六]
有备无患[戒备第十七]
教育训练[习练第十八]
害群之马[军蠹第十九]
培养心腹[腹心第二十]
战争法则[谨候第廿一]
决胜三机[机形第廿二]
军令如山[重刑第廿三]
庸帅劣将[蠹将第廿四]
因势利导[审因第廿五]
天·地·人[天势第廿六]
胜兆败征[胜败第廿七]
充分授权[假权第廿八]
视座如子[哀死第廿九]
奇人异士[三宾第三十]
举重若轻[没应第卅一]
掌握地利[使利第卅二]
见机行事[应机第卅三]
权衡敌我[揣能第卅四]
勇于战斗[轻战第卅五]
地理形势[地势第卅六]
巧制敌将[情势第卅七]
知敌之情[击势第卅八]
整肃纪律[整师第卅九]
激励士气[励士第四十]
将帅座右铭[自勉第四十一]
作战要诀[战道第四十二]
上下和睦[和人第四十三]
明察敌情[察情第四十四]
身先士卒[将情第四十五]
令出必行[威令第四十六]
东夷人[东夷第四十七]
南蛮人[南蛮第四十八]
西戎人[西戎第四十九]
北狄人[北狄第五十]
《素 书》 译者的话
事物源起[原始章第一]
俊、豪、杰[正道章第二]
修身养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坚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奉行仁义[遵义章第五]
安于礼仪[安礼章第六]
《太公阴符经》 译者的话
超凡入圣[上篇]
掌握关键[中篇]
动静之机[下篇]
《范子计然》 译者的话
卷 上 物情物理[内经]
卷 上 谋国九术[阴谋]
卷 上 富国称霸[富国]
卷 中
卷 下
《黄 书》 译者的话
华夷有别[原极第一]
治国有道[古仪第二]
地理划分[宰制第三]
慎选人才[慎选第四]
任用官史[任官第五]
廉正士风[大正第六]
乱与治[离合第七]
跋
《经世奇谋》 编者的话
第一章 防患未然(备患类)
第二章 化险为夷(纾祸类)
第三章 见事机先(知几类)
第四章 聪敏颖悟(敏悟类)
第五章 随机应变(应猝类)
第六章 排难解纷(拯危类)
第七章 讽谏人主(讽谏类)
第八章 打击奸邪(击奸类)
第九章 以上御下(御下类)
第十章 能言善道(能言类)
第十一章 谋国忠臣(忠谋类)
第十二章 外交长才(贤使类)
第十三章 分辩忠奸(能吏类)
第十四章 胜券在握(制胜类)
第十五章 用间欺敌(用间类)
第十六章 诱敌以饯饵(饵敌类)
第十七章 女中丈夫(智女类)
第十八章 防人之心(防诈类)
第十九章 杂录(补遗类)
《权 书》 译者的话
《权书》为苏洵所作。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生于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公元 1009 年)。少年时期不好读书,喜爱游历,自言“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从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忆山送人》)二十七岁“始大发愤,谢其素所住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以后他曾几次应进士、茂才异等科考试,皆不中,因而尽焚以往所写文章,更加刻苦攻读。
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曾回书说:“由是,尽焚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韩愈)“及其他圣人贤人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并且决心放弃通过考试求官的人生道路,专心于学术研究,他说:“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托于学术。”(《上韩丞相书》)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间,”他写了《几策》《权书》《衡论》《六经论》《洪范论》《史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成为蜀中名蜚遐迩的学者和散文家。当时的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知州张方平和雅州(治所在今四川省雅安县)雷简大都盛赞其文,张方平力劝他进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并致书翰林学士欧阳修,进行推荐;雷简夫也致书欧阳修和韩琦大力推荐。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 1056 年),苏洵携二子苏轼、苏辙来到汴京,拜见了欧阳修。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的文章大加激赏,并将其中二十二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献于朝廷。消息传出,士人争相传诵,模仿其文,一时名动京师,使当时文风为之一变。
嘉祐二年(公元 1057 年),苏洵妻程氏病逝,父子三人便仓皇返回家乡。次年(公元 1058 年)朝廷诏试舍人院,苏洵托辞有病,不去应试。由于朝廷的再一催促,苏洵不得不在嘉祐四年(公元 1059 年)十月,再次携二子入京。他在《上欧阳内翰第四书》中说:“王命且再下,洵若固辞,必将以为沽名而有所希望。今岁之秋,轼、辙已服阙(服丧期满),亦不可不与之俱东。”嘉祐五年(公元 1060 年)二月到了京师,经宰相韩琦推荐,授秘收省校书郎(从九品);一年后,改任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省)主薄(亦从九品),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宋英宗(赵曙)治平二年(公元 1065 年)九月书成,翌年病逝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
苏洵除晚年做过短时期的小官之外,平生未曾深涉仕途。但不能据此就断定他是对现实冷漠的人,实际他是一位极其关心国家命运、留意政治的人。虽然一生潦倒,但他不在求仙拜佛中自我麻醉,也不做吟风弄月的无病呻吟,甚至也不像周敦颐、邵雍那样津津于天理人性的说教;他的一生著述,以策论、史论、兵法为主题,以切合实用为目标,字里行问都寄托着他的人生追求,希望当政者能“深晓其义施之于今”(《上韩枢密书》),从而对政治有所革新,使国家走上富强。这就是他的抱负和理想。
欧阳修在《荐布衣苏洵状》中说:“其论义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二篇,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这可谓是知人知言之论。但像欧阳修这等有知人之明者能有几人?那些权贵们,虽然也爱其文,却不乐其义,这就是苏洵在当时虽然文名大盛,却仍然仕途失意的原因;遂使他终其
一生在政治上无甚作为。
《权书》不仅在苏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我国古代论说兵法和权谋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集治道、兵法、史论为一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思想内容。全书十篇之中,有不少迥异于古人、超绝于时俗的崭新的见解,即使在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智慧的光辉。
比如在书前小序中,一开头的言词就表现出他与世俗之儒的不同: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信奉儒家学说的人是不谈论兵法的,因为仁爱正义的军队,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
假如仁爱正义的军队果真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周武王为什么还要用姜大公的计划谋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战中,武王率仁义之师还要经四次五次六次七次战斗,然后才能获胜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