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每天第三次20点前必须到达医院,今天22点30分才回到医院,妻子需要我。回到医院时,护工已经睡觉了,妻子乖乖地睡着,就是双眉有些皱着。这是要命的痰液噎堵的表现,为什么我吸得出来的痰液,别人就吸不出来呢?吸痰全凭感觉,深部的痰必须用“心”才能吸得出来!为此,我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是一言难尽的,为了给植物人提供一个人性化的生存环境,我用我的每一天来填补着这非人性化的环境,呼唤着人性化的医疗护理理念,这是我5年多来最大的心愿。
护工在22点给妻子翻了一次身然后去睡觉了。看到妻子在痰被吸出之后出现的酒窝,我开始响应新浪网的号召写下这篇文章。
这时秒鐘跳到了25日的0点,又到了该给妻子翻身、拍背、吸痰、喂水的时间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12
为了味觉记忆还是环境?作者:莫沫
“苹果价钱没以前高,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这是罗大佑1984年《现象七十二变》的其中一句歌词。罗大佑写这句歌词一心想抒发某种情愫,不会去想,苹果味道变得不好是因为反季节的人为促生,价格便宜当然也是因为这种人工方式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供求状况和成本;更不会跟什么生态饮食破坏联系到一起。
经常听一些人说起小时候的水如何甘甜,蔬菜瓜果如何多汁饱满、香气十足,总觉得是因着怀念小时候没有生存压力和诸事劳心的生活,经过记忆的PS得出的印象。事实上,习惯了在各个季节都可以吃到在塑料大棚里人为地制造出光线、温度、湿度等条件,用化肥、促生长激素、催熟剂催生的瓜果蔬菜,也不得不习惯天气越来越四季不分,渐渐也就忘记了西瓜应该在7、8月散发西瓜的清甜。
不过,反季节的食物又如何?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化工调味品让它们变得香气馥郁、色泽鲜艳,甚至还有防腐剂让它们显得年轻鲜艳。人们越来越更习惯和喜欢这种强烈而浓郁的口感,这种口感侵略了现代人的味觉甚至视觉,让我们失去对天然食物的新鲜口感,就像失去残存的对母乳的记忆,完全被自己制造的另一种味觉占领而无法自拔。
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却总是想法设法要去改变自然———改变自然的运行、改变自然的味道。结果,被灌输“人定胜天”思想的人类真是改变了自然,满足了自己的自信心,却没发现,作为自然轨道上运行的一分子,人也被改变了。而且,很公平,自然被扭曲到什么程度,人自己就被扭曲到什么程度。
当人们觉得情形不对:疾病的发生率似乎越来越高,我们似乎越来越觉得体态轻盈精力充沛,于是,给身体提供能量的食物当然成为被肯定地怀疑的元凶——— 我们之所以一直好好地繁衍生息,成为地球最聪明矫健的统治者,正是因为一直以来提供的能量都很对路,而现在有这样那样诸般不适,全是饮食惹的祸。那些靠化肥人工温度激素催熟的蔬果和用来食用的禽畜,再靠人工色素香料加工合成,貌似色香味俱全,其实我们被假象迷惑了、侵略了、害了。所以,到处都开始提倡生态饮食,要以传统农耕养殖的方式,自然的调味品,来满足人类对健康的需要,以便继续保持曾经的繁衍;同时也号称是环保的饮食方式。
有些结论不好那么快下,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让所有人相信这样的饮食与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的下降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转基因食品,也是对生物天然生态的改变,而且是从遗传基因上改变。这种改变虽然能增加产量和抗病虫害,但毕竟改变了原有的性质,长期食用对人是否有害,科学尚无定论。
而关于环保问题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化肥激素对环境的伤害和物种的破坏显而易见,东方人乱吃野生动物也已经自尝恶果(这个不敢发表议论,不知传统远古时候的人们吃不吃果子狸,这不属于生态饮食的讨论范畴,更应该放在物种破坏里)。但是,现代的种植养殖烹饪方式对于环境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尾气对环境伤害又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么?
放弃这些貌似高深的理论和虚伪的面具吧,我们要的无非是关于食物原味的记忆复苏,相信这种食物才是纯美的、健康的。卡路里的比较是无意义的,食物的脂肪含量和微量元素也与种植方式没有太大关系,味道的改变却是一定的———缩短的生长周期与改变的自然条件必然会让植物疑惑而懵懂地长大,被稀释的自然资源自然也淡了它们的味道。
我们需要保存记忆,害怕失去原初的味觉和触觉,就像我们虽然厌倦家庭冲出牢笼,却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把自己蜷缩成在母亲子宫里的模样。现在我们害怕失去自然,害怕被惩罚,而且已经觉得被惩罚,因为不断地改造改变,自然表面上失去了本来面目,而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表情。于是现在,人们想要抓住一些什么,就像要接住滑过洛丽塔带着绒毛的脸颊的水珠,抓住最新鲜的、最原生态的、最接近自然的亲自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农作物,表示与自然的亲近,表明自己从未远离自然,是自然的子民,应该被保护得好好的。
而味道,则是这种亲近的标志———出于最原始的动物本能,以味道作为判断的标准。人们觉得是唤起这种味觉记忆的时候了,在物种没有被完全变异之前,在还有人懂得传统农耕养殖的方法之前。我们并不想被真正抛弃,我们只在需要的时候伤害,这就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至于东方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用,受到西方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影响的东方跟着西方的风潮到处乱跑,也跟着倡导着与自己实际不相符的生态饮食。试想想这些转型期的国家何尝注重过环保问题?健康问题更需要的是医疗设施,而不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样只会让更多人饥饿———这是题外话。
所以,提倡生态饮食是一种态度,接下来找的理由却大可不必,可以直白地说要唤起对自然的味觉、要将被工业食品污染的体内清洁打扫……但是,别说那么多关于环保的理由,并且自说自话地让这个理由占据高位———不过这个理由是最合适占据高位的———成为这场所谓运动的口号,一边开着大排量的汽车,一边去购买一袋原生态种植的小米。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36
铁人精神作者:吴淡如
大约半年前,有位担任美食记者的朋友打电话给我,他说有家以日本“料理铁人”为号召的法国餐厅开张了,他刚品尝过,觉得名厨所做的日式法国菜实在太精致美味了,请我一定要试试看。
在他一再叮咛之下,我请了几个朋友到该餐厅吃饭,中午的套餐一人份超过台币一千五百元,还桌桌客满。名不虚传的是,从前菜、色拉到主食,视觉上都很迷人也都能够满足我们的味蕾。朋友不忍我太破费,点的还是最便宜的迷迭香烤鸡,连一道听起来很平凡的料理,还是做得皮脆肉嫩,美味极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有位朋友请我吃饭,问我想到哪家餐厅?舌齿间余韵犹存的美味,唆使我再度光临。
出乎我意料的,这天中午,餐厅里只有两桌客人。
我点了一样的套餐。
一道一道名称相同的菜送上来之后,我的表情越来越尴尬。菜肴长相略“相似”,但口味全不如。我对美食并不吹毛求疵,但深觉“今非昔比”:色拉的酱汁完全走味,而烤鸡像泡在回锅油里的海绵、明虾也应该在冰箱休息了一个礼拜才出来见客,我很后悔没有跟朋友约在麦当劳就好。
餐厅经理走过来客气地问:“味道还可以吗?”
我也很委婉地问:“厨师和刚开张时不一样吧?”
餐厅经理面露歉意,送了两客甜点。遗憾的是,连甜点也跟上次的味道有天壤之别。
难怪“人满为患”的景象已不复见,其实,顾客的味觉是骗不得的。一般顾客们只要感觉自己上当过一次,就不会再当冤大头了。
日本人称行业中的杰出人士为“铁人”,从字面上解释,是跟钢铁一样撑得久、不变形。没想到,百炼钢到台湾来没几个月也会化成绕指柔。
各行各业不都如此:由盛转衰、后继无力的关键点,在于自我要求不足:声名一响,开始目中无人,而声名一跌,态度就随便了起来。而能持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