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政府对粮食价格的控制,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据分析,2008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基本与1998年持平,而人工成本、生产资料价格早已出现了几倍的上升。中国对粮食价格的控制,最厉害的是粮食储备制度,日常储备规模为1.5~2亿吨(包括往年陈粮),大约占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0%~40%,这个储备量足以平抑任何粮食价格上涨;另外,当国内由于成本或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中国则通过进口粮食平抑粮价(大豆除外,目前中国已失去定价权);而当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中国则如2008年一样收紧关口,严禁可能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的出口行为。目前农业种植业务,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务基本上为全国性亏损,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由于粮价受到控制,中国基本上可以控制食品价格水平,这样中国CPI的1/3就成为处于中央掌控之中的不变参数,而不管货币如何投放都不会大幅变动。
其实,只要是货币超额投放了,就表明已经发生通货膨胀了,这是通货膨胀的本来含义。只是在中国政府高层的眼里,仅仅盯着cPI这样一个人为制造的“怪胎”。只有这个怪胎发生变化了,政府才着手收缩或放松货币投放,但实际上已经积重难返,经济也就面临失控局面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自己聪明一些。一些人希望购房避险,因为购房必然产生负债,也就是我们讲的房贷,这样做,可能还不如保留现金,只要把现金作一个比较合理的配置,股票多少,债券多少,反而易于跑赢通胀。因为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房价将重回下降轨道。老百姓除了购买生活资料避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声音,反对政府滥发货币损害公众利益。
曹建海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官僚机构的不作为对经济的危害。作为这种观点的理论支撑是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坚守的观点。为此,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论,两人不分伯仲,却各有建树。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但是,货币贬值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作为中国的老百姓来讲,如何面对通货膨胀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生存困境。因为尽管不是老百姓制造了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一定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改变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以此改变中国。¥GDP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魔咒
与CPI相对应的是GDP。说起GDP,无论哪一级的政府官员都会津津乐道。GDP成了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魔咒,官员逢会必谈GDP,官员晋升依靠GDP。那么,到底什么是GDP?
GDP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数据模型,和CPI差不多,功能不同而已。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GDP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与同期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GDP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原始收入之和。它包括常住单位因从事生产活动而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GDP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①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一∑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②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③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老百姓最关心的GDP其实是产品形态,它表现为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这里所谓的“产品”,不仅包括诸如食品、衣服、汽车等有形的货物,而且包括诸如教育、卫生、理发、美容等无形的服务。所谓“最终产品”是指那些不再被用于生产过程,或虽被用于生产过程,但不会被一次性消耗或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产品。
比如,一个电视机厂在利用购进的各种零配件组装电视机时,各种零配件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用的电被一次性消耗掉,它们被称为中间产品,只有组装完的成品电视机才是最终产品。GDP中之所以不包括各种零配件和电等中间产品的价值,是因为作为最终产品的电视机的价值已经包括了它们的价值,把这些中间产品的价值与最终产品的价值相加,就会重复计算。所谓“所有的”是指GDP所包括的产品的全面性,它不仅包括所有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且包括所有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货物的价值,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以及部分未经过市场交易的最终服务的价值。但是,GDP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如照顾老人、养育儿童、清扫房屋等。
所以,GDP非常注重市场的交易属性,未形成交易的产品就没有产生GDP。
以上这些观点属于中国的官方解释,比较系统和完整。那么,GDP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呢?这不仅仅是我们在揣摩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很关注的事。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数据发布后,国际社会瞠目结舌,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置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国家统计局回答说:中国有40万统计人员在工作。
事实上,后来印证了国外经济学家的猜测,中国公布的GDP数据和地方政府报上来的GDP数据,相差了1.4万亿元,地方政府多报了。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为1398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年报不久之后,地方GDP亦纷纷出炉,增幅普遍好于预期。在全国31个省区中,有13个省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天津和内蒙古更以16.2%的增幅领跑全国。仅有浙江、上海、山西、新疆、甘肃和宁夏6省区增幅低于7.1%的全国平均水平,负增长省份则只有山西一地。然而根据这样~份亮眼的成绩单统计,各省GDP汇总之后,总和为153755.68亿元,比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多出13894亿元。省级GDP平均增幅也超过9.5%,远高于国家统计局7.1%的增幅。
这样的数据误差,几乎每年都要发生。2007年全年居然也曾相差1.24万亿元。之所以相差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行政系统将GDP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而且是个硬性指标,GDP多的省市,官员自然晋升一级。2009年,全国GDP最多的省是山东、江苏、广东,新闻媒体把他们称为“3万亿俱乐部”,意思是,他们的GDP超过了3万亿元。具体数据是:山东GDP达到33805.3亿元,同比增长11.9%;江苏达到34061.19亿元,同比增长12.4%;广东达到39081.59亿元,同比增长9.5%。
这样上上下下到处在做GDP,然而,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GDP的数据好看,而是要考虑什么样的GDP才是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发展经济是使全社会更快更多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实现社会财富的全民共享。为了表示财富增加的快慢与多少,经济学家们构建了GDP这个数据模型,用来测度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生产以及货币之间的指数,促进经济的健康运行。
把GDP’作为考量官员政绩的指标,这是严重扭曲GDP的功能,把一个好端端的数据模型妖魔化,于是,GDP风头强健,中国各地开口闭口必谈GDP,地方政府都在把创造更高的GDP当做头等大事来重视,中央政府也把“保八”当做了2009年必须达成的目标来追求,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现在的问题是,GDP的增长真能表示社会财富的增加吗?我们应当创造什么样的GDP才算真正增加了社会的财富呢?¥强拆运动和GDP的隐藏关联
有人这样归纳GDP: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正当三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