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表示,一个大城市人口如果大部分是〃暂住人口〃。2000年中国暂住人口已达一亿四千万,估计目前达三亿人,这些暂住人口在子女教育、分房、医疗保障、退休计划方面皆面对不平等待遇,因此对所住城市没有归属感。而且大部分都是城市内低收入者,除了外来经商者因本身有财富,自然可以买豪宅、子女读国际学校、有病看私人医生,但只占极少数。城市内大量存在两种不同人口,迟早出麻烦。
二、从粗放型转向高技术
工业生产由粗放型转向高技术含量、创新产业、发展自有品牌、知识密集产业。过去劳工密集产业向环渤海、中部及西部等低工资成本地区转移,可以说是中国工业第二次大搬家。第一次是八十年代由香港搬到珠三角,九十年代由台湾搬去长三角;这一次是由珠三角、长三角逐渐移向环渤海、中部、西部,而珠三角最先带头走高新工业路线。
三、教育
世间一切事物的改变,〃人〃占第一重要地位,如果〃人〃仍停留在文盲占大多数,一切改革开放都没有根基。他反问,今天中国仍有一亿二千万农民子弟付不起学费,如何支持城乡改革?中国如何走高新科技产业路线?在美国大学生亦去卖汉堡包、大学生亦去扫街,因为美国通街都是大学生,只有最优质的大学生才有机会加入大企业,并渐渐成为领导层。但在中国,身为大学生仍是了不起,因为人数比例仍少,九年免费教育未真正落实,人的素质未见大幅提升。
曹仁超指出,未来二十五年中国能否由粗放型工业走向高新工业,全有赖人力资源投资。现在中国已经大致做到人人温饱,如要进一步提升国家经济,必须大力投资教育。2001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2。9%,较全球一百二十个国家为低,即中国政府在这方面投资所占百分比仍停留在第三世界国家水平!在OECD国家大学生占六岁以上人口19%,在中国只占3。81%!目前中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79%、初中入学率76%、高中42。8%、高等教育13。3%(美国小学及初中接近100%、高中87%、高等教育35%)。中国劳动人口教育素质仍相当低,大部分只有初中程度,能否支持中国制造业走向高、新、精工业?
明天续谈曹仁超对香港在〃十一·五〃规划中的定位。
二之一
PDF原文:
原序号:41序号:
41
标题:
曹仁超论香港经济
来源:
信报
发布日期:
2005…11…02
全文:
香港首次明确纳入中国的五年经济计划中,中央把香港列为发展物流产业与金融中心,在谈到香港在「十一·五」规划中的定位时,曹仁超认为,香港在过去二十五年靠在中国从事制造业发达,随着粗放型的工业利润收缩,作为制造业后勤基地的日子已经过去。到了2006年,香港能否配合中国的「十一·五」规划至为关键。至于怎样配合,曹仁超论述了人口政策和香港人应该把握的机会。
在「十一·五」规划中的定位时,中央将香港列为发展物流产业与金融中心,澳门则以地方贸易、旅游、娱乐为主,曹仁超课为是合理及有远见的,而金融中心的角色尤为香港强项。按图索骥,二十五年后的香港将和今天的纽约、伦敦相似,但要解决纽约和伦敦面对的问题。
如果参考伦敦、纽约的经济模式,都是以金融、物流为主,再加商务旅游(不是观光风景那种旅游)。他相信,二十五年后香港,不但与同今天纽约、伦敦相似,结果亦产生纽约、伦敦同样问题,即从事金融、贸易、物流、商务等人士养活其他行业,结果社会上20%人口变成高收入群体,80%人口变成低收入群,于是香港开始出现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人才无路走
不同的是,因为美国及英国人口自由流动,低收入者很快会去其他小城市寻找出路,只有最精英人才集中在纽约及伦敦,因为只有精英才能负担纽约及伦敦的高消费及高昂租金。但是按香港的人口政策却是「死症」,曹仁超说:「香港的政策根本无法和中国其他地方产生对流,全国精英不能集中在香港。而因内地福利制度较香港差许多,香港低收入者亦不肯流回内地。」
对于有人说,中国的一级专才大多想出国,真正人才看不上香港,请到来香港也留不长。曹仁超认为,中国人往海外跑,最终却会返回香港服务,除了香港提供的薪金吸引,也因为只有中国能提供机会予中国人发挥所长。只有这种「放出去,流回来」的思维,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人才。
他尤其担心香港目前的困局到未来也不易打破。
他指出,过去二十五年,中国内地发展经济以香港为蓝本,先让部分人富起来,方向是正确的。但未来二十五年却不能再以香港为蓝本;过去二十五年香港能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因为有珠三角做香港制造业后勤基地,何况香港经济自1997年起亦走下坡,2003年下半年经济复苏,全是依赖「自由行」和CEPA等因素。
中国不宜再以香港为蓝本,他看到南韩值得中国借镜。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南韩走高优产品路线、发展韩国文化,例如电视连续剧《大长今》风靡东南亚。甚至中国亦有三亿人口观看。南韩成功的背后,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政府职能重新定位、解决贫富两极化。而最近总理温家宝宣布取消农业税,在2010年实行全国农村免费教齐,正是向这方向走。香港配合内地发展临瓶颈
曹仁超问:「由198o年至2005年,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是以香港经济模式发展,香港工商界自然如鱼得水;2006年中国如以南韩为未来经济蓝本,香港人在这方面是否有专长?」
不但如此,深圳过去二十五年GDP以年均28%增长,目前人口一千万,土地资源二千方里,开始由粗放式经济模式走向高新科技。反观香港人在珠三角一带所建立工厂,一方面面对上游产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下游产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的压力。
过去二十五年,港商从珠三角赚取惊人利润,支持了香港经济自1984年开始的另一繁荣期。但到了2004年,从珠三角到长三角重复建设,造成的相互竞争成为今天的梦魇。纺织品面对窘境、水泥行业出现僧多粥少现象、钢铁业面对产量上升但质量未见大幅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又再出现。他指出:「目前制造业面对产量上升、利润下降问题,都是发展长三角前没有好好考虑的后果,形成长三角跟珠三角竞争。」
吵吵闹闹令港经济见顶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过去八年香港定位不清晰,东搞搞、西搞搞,结果一事无成,香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未来又如何?他担心如再吵吵闹闹下去,2005年又是香港经济另一高峰。到「十一·五」规划开始落实时,香港经济又再走下坡,最后连物流产业亦保不住。只余下金融业养活20%上层人口,而80%中下阶层生活水平不断向下走。
他表示,1978年前,中、港关系是香港好、中国并不好;1978年后,是香港好、中国好、中国好香港更好。到2006年又如何?
他呼吁港人要握机会及停止争吵:「如香港人本身不把握机会及停止争吵,努力服务中国,我担心未来关系是中国好、香港不好,咁就大件事。」
PDF原文:
原序号:42序号:
42
标题:
曹仁超:卖盘与否大股东决定
来源:
信报
发布日期:
2006…01…13
全文:
《信报》董事之一曹志明【图左】(笔名曹仁超)昨天表示,《信报》是否卖盘由大股东决定,如果大股东出售股权的话,他也会跟随,但条件是要保留《信报》的办报精神,他同时强调,传媒近来就事件的报道并不准确。
曹志明持有《信报》百分之五股权,他昨天出席《信报》捐助岭南大学的活动时表示,由于创办人林行止年事已高,就算有意出售《信报》也不出奇。他说,过去十年不断有人治购《信报》,而自己不过是小股东,卖盘该由大股东决定,他并会支持。
曹志明说,近日传媒报道《信报》卖盘消息中,引述他的说话时有谬误,他的感觉是〃有人将话摆到我的口中〃。
PDF原文:
原序号:43序号:
43
标题:
售5%股权 曹仁超专栏不停
来源:
明报
发布日期:
2006…08…09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