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译林-2006年第2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仪文舍在多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文学交流形式,创造了一个由阅读、创作、翻译、讨论、出版,五元构成的完整的新型文学交流模式,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具有当代性的创作。两仪文舍所采取的跨国跨文种联合推介作家作品的形式,也促进了中法两国读者对对方当代文学的了解。中国文化在法国人中引起的兴趣日见浓厚,为数众多的法国出版者都向华语世界敞开大门。但在法国,对中国文化的青睐,先前主要朝向古典作品,而如今也转及当代的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巨变频仍的时代,华语作家置身华语圈乃至全球的梯度上,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又如何呈示他们的观照,这是法国公众满怀兴趣热望了解的。同样,在华语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如果说法国古典文化与文学为人熟知和推崇,当代法国文学进入视野引起注目则还是比较晚近的事。这种面向当前法国当代文学界的开放,也是近年来所不多见的。两仪文舍的这些做法无疑为宣传中法当代文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今后,像两仪文舍这样具有创新性的文学交流活动,无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还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都是值得期待的。 
  (杭零: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博士生,邮政编码210093) 


瓦尔登湖
李美华 
  原本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湖,因为一个文学家和哲学家的关系,从此在美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这就是位于波士顿康克德小镇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成名完全归功于美国先验派哲学家亨利·大卫·梭罗。梭罗出生于波士顿的小镇康克德,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他崇尚过简朴而有原则的生活,1845年至1847 年,梭罗只身一人来到康克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座小木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他把一切都简单化,严格控制自己的开支、日常用品以及跟其他人的联系。他的观点是回归自然,摒弃一切物质享受,过简朴、单纯的生活。梭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成了美国先验派哲学的代表作品。此外,梭罗的作品还包括诗歌、评论和散文等。遗憾的是,梭罗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五岁就与这个世界告别了。 
  身在波士顿,离瓦尔登湖如此之近,自然生出去一瞻丰姿的念头。于是和一个朋友约好,打算乘坐通往波士顿外围小镇的火车前往。那天正好碰上波士顿少有的高温天气,气温高达华氏98度。在太阳底下一走,马上便热汗淋漓了。还好,火车上空调很足,人又不多。坐在凉爽的火车上,观赏两边的风景,在这大热天里,还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车到康克德小镇,我们下了车,问车站的工作人员瓦尔登湖怎么走。工作人员给我们指了大概路径,笑问我们是不是要去游泳。我们把这当成玩笑,告别了他,直奔瓦尔登湖。 
  这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小镇。街道两边绿树成阴,一栋栋民房小巧、雅致而干净,给人以很清爽的感觉。一路上,我们不时看见路边漂亮的鲜花、造型独特的树木、打扫整洁的小院,还经过了一条名为梭罗路的街道。我们边观赏风景,边悠闲地漫步。来到瓦尔登湖,居然发现用去了四十多分钟。 
  站在瓦尔登湖边,只见一片茂密的森林环抱着整个湖面。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树、洁净的水,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不但是个游览区,而且是个休闲度假区。走到湖边,一幅夏日嬉水的休闲图顿时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时我们才明白车站工作人员说的并不只是玩笑话,这里真的可以游泳。紧靠岸边的洁净的水面上,满是或嬉水或游泳的人群。原来这里是夏日休闲的好场所。很多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来的。湖面上既可以看到卿卿我我的恋人,也可以看到父母教孩子游泳的场面。更有趣的是一个美国老太太,她把一只沙滩椅放在岸边的浅水里,穿着游泳衣半躺着,手里拿着一本小说,正聚精会神地看着。 
  受洁净的湖水和人们欢快的情绪所感染,我们也脱下鞋子,步入齐膝深的水里,让那些嬉水的人们做我们的背景,留下了我们笑容满面的身影。身边一个八九岁大的小女孩正在嬉水。我顺便问了她一句:“你会游泳吗?”她很自信地回答:“会。”然后趴在水面上,双手撑在水底的地面上,边往前爬着,边踢动双脚做狗爬式,孩子的天真令我们哑然失笑…… 
  尽览了湖边宜人的风景,我们沿着湖边的羊肠小道,顺着路标去寻找梭罗曾经居住过的小屋。路途并不远,一会就到了。令我们失望的是,这里根本没有小屋的踪影,只留下了一个高一米左右的石条拉上铁链围成的旧址。前面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梭罗小屋旧址”几个字,旁边有一块木排,上面的字已经被漆成白色,是梭罗说过的一段话: 
   
  我到树林里去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有意义地生活,面对生活中最有实质性的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必须教会我的东西,而在我死的时候,不会发现我其实没有活过。 
   
  我们在这块木排前伫立良久,这段话看似简单,但给人带来的思考却是意味深长的。 
  人该如何生活?人活一世,到底是物质条件重要,还是精神生活重要?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才有了现实社会中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许多人崇尚奢糜的生活方式,盲目追求物质条件的优越,甚至不惜冒犯罪的危险,这到底值不值得?我想,如果大家对当年梭罗的哲学有些微的认同,也就能把物质利益看得淡一些了。 
  瓦尔登湖和梭罗的哲学留给我的思考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淡化的。而活着的意义,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想,人,穷尽一生,也很难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过,对于人,我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至于孰轻孰重,那就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了。 
  (李美华: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邮政编码361005) 


画廊的情爱象征
张抗抗 
  美国女作家丹妮尔·斯蒂尔2005年出版了她的一部长篇新作Impossible,这个书名直译的话是《不可能的爱》。译者给它起了个颇具中文情调的名字——《画廊情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在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情爱画廊》。两本书的题目,四个字竟然有三个字重合。也许由于这一令人惊奇的巧合,编者请我为该书的中译本写几句话。 
  我也因此对这两部小说内容和小说意象的相关性,产生了某种好奇之心。 
  丹妮尔·斯蒂尔在写作该书之前,肯定没有读过中文的《情爱画廊》,而我在1995年写作《情爱画廊》之初,《画廊情殇》还是没有影子的事。应该说,我和她,对于对方都一无所知。这两部书远隔重洋,具有东西方相异的文化艺术背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写作“心有灵犀一点通”——都不约而同把爱情的发生地,安放在与“画廊”有关的地方?为什么我和丹妮尔小说中的艺术家,都爱上了比自己年长的女人?为什么我们塑造的艺术家男主人公,都是狂热追求艺术创新、性格难以掌控、不拘生活小节的“画疯子”? 
  但这些问题真的那么重要吗?既然爱情没有国界之分,艺术没有国籍之别,那么,全世界的爱情,全世界的画廊,都会活跃于不同国籍的写作者的视线之中。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画廊早已不再钟情纯粹的东方情调,无论是经典西洋油画还是传统水墨写意,都吸取了现代艺术的元素,融入到世界艺术海洋之中。美国的画廊则也许更为离经叛道,任何不同民族不同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可能在纽约东区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爱情——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全新的发现与创造?在如今全世界都似乎已经穷途末路的爱情旅程中,“洛丽塔”早已长大、廊桥的女主人弗朗西斯卡老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了、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埃里卡用刀子刺向了自己……“情殇”是一个汉语语词,然而,其意之精准,可成为覆盖全球的爱情专用词,更像是人类的爱情宿命。 
  尽管要将《情爱画廊》与《画廊情殇》作比较是困难的,但我仍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我的小说故事以一幅幅充满创造力的绘画,构成了绚丽的情爱画廊,而她的小说借用画廊来产生爱情;我描述艺术创作本身激发的爱情,而她写的是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