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力是靠毅力打拼出来的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现在由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孔子很厉害,他晓得利用关系。孔子这些地方,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厉害!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现在有人不了解对方公司的人情环境等,一跳槽就进了火坑。但最重要的一点,搞好人际关系目的是做到仁,干阳光下的事业。做到仁,需要毅力,需要不断努力。
孔子周游列国,见72位国君,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像卫国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孔子如果不择手段,可以很轻易拿到政权,但是他讲仁,始终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则。他告诉子贡的,也是这样。
知识分子的重要责任就是传播文明,但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必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利器,那么实现自己的主张才能有可能。因此,孔子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辅佐那些贤良的士大夫,与那些德仁的人士相交往,影响他们,然后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观点得以实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子评价子贡为瑚琏之器,具有华美而贵重的素质,而认为管仲的器量比较小。
与人交往,器重别人,并不是贬低自己,或者说,为了获得别人的器重而贬低自己,也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可耻的。自己的实力要靠自己打拼来增强,要建立好的人缘。虽然孔子对子贡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而不是要藏起来。中国文化里重玉贵玉,以玉喻节操,在儒家入世思想里,你是一块美玉,是藏起来,还是“求善沽而贾者”,在这样一个选择中,倾向于后者,甚至是比较强烈地要“卖出去”。子贡说的是“求”,孔子说的却是“待”,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沉湎于自我。
急功近利是不自信的表现
成功立事,必顺于理义,故不理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
——《管子》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变越快,物质发达,竞争激烈,许多人在这一环境中,行为不知不觉地就不符合理义和规则。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何谓急功近利?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做人的根本原则。
做事如果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就会盲从跟在他人身后跑。人变得世俗起来,认为吃好穿好玩好便就是好。而为了吃好穿好玩好,欲望不能满足,就不择手段,绞尽脑汁达到目的,什么人格啦、尊严啦、德行啦、操守啦、灵魂啦,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见鬼去了。但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难得到功利;越是不顾廉耻的人,越难得到快乐。
急功近利实际上是极不自信。作家因为功利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功利忽视了艺术和功底,运动员因为功利会有违规行为,有人因为急功近利,过早地戴上近视眼镜。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难道我们都是功利之人,眼里只有名和利?你也许一时得到,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少得可怜。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过度失望,让你觉得活着真累,毫无幸福可言。
人活着,就是要创造美好,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家庭,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际等等。宝贵的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一次性的生命旅程如何行进,大概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个不解之谜。
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并为生活而奔波;我们可以设计人生,并为人生而努力。但生活只是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人生只是对生命的储存和安放,当生命的全部在生活和人生中产生震撼、发光发热的时候,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才体现于生命的全部。
生命的全部以旅程计算,每一程都不能虚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误,每一程都不能空白,这样,回忆往昔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碌碌无为而羞耻。
生命最感悲哀的是,它不可能有多次,但许多人连一次都没好好度过。他之所以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是没有精通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
世人任何罪恶的起因,都是由于理智的蒙蔽,对万事万物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在这充满物欲诱惑的时代,我们必须随时以清明的理智来把我们的言行导入光明的正途。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精确、要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举重若轻,履险如夷,临危不乱。这是一份定力,一分自信,也是一种智慧。大处如此,小处也如此。读书、参加考试,除认真准备之外,还要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那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操纵,多去忧虑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神与心力,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个人的成就与竞争时的得胜,固然快乐。假如一个人处处争强好胜,则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充满唯恐被人超越的苦恼。由于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生命中那些原本值得欣赏的,也会被漠视,生活的内容会变得枯燥、冷硬而乏味。
假如你已经具备了天赋的聪明和后天的勤奋,希望你在这两个成功的必备的条件之外,再加上一份平淡轻松的心情,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应追求的。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刘向《说苑》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应变能力,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看通了官场,作《五知先生传》,说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无疑是临渊纵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