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柯云路1新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不是这一代人突出的特点?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基本上没有和别人说闲话的兴趣。
  ■一脑门子官司似的?
  □那倒不是,我平时生活中是一个很爱安静的人,很简单,散步、看书、写作。
  ■你写作靠什么维持精神呢?
  □什么也不靠,烟不抽,酒也不喝,茶也不喝,每天写10个小时。搞写作不要光研究写作,研究如何把小说写好,这是特大的误区,一定要研究你是怎样在写,你的写作状态,就像看许多球赛,大部分输赢还不是技术原因,是状态不好。球员的问题是教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当好自己的教练,要把自己调试好,人的状态如果不好根本写不出好东西来。


我最喜欢的五部作品
  柯云路
  1998年至今,仅有短短的四年,即使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而言,四年也不能说很长。但它在人类历史上却是值得纪念的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四年中,纪元千年从“1”跨向了“2”,而世纪之钟则从二十世纪走向了二十一世纪。
  我在这最近的几年中,接连写了几部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
  第一部是《芙蓉国》,写了那十年历史的全景。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这部看来有些敏感的作品。作者当时化名“辛克”,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理解。
  第二部是《蒙昧》,写了十年苦难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年轻女教师的生死离别。《花城》杂志2000年第4期刊载,同时出版了单行本。《蒙昧》描绘的南国风貌及社会动乱中男孩的蒙昧性心理成长过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
  第三部是《牺牲》,写了那十年中发生在北国山区的一个故事。那是对一个经典爱情故事的非经典叙述。《大家》杂志2000年第5期刊发了全文。云南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第四部是《黑山堡纲鉴》,通过一个独立王国形成及覆灭的过程缩影了一段极端的历史。这部作品对“文化大革命”赖以发生的封建主义文化或许具有杀伤力。《花城》杂志于2000年第6期发表,花城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单行本。
  2001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青春狂》(又名《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背景仍旧是“文革”,算起来,这是我关于“文革”的第五部小说了。这部作品通过对一个事件的调查,表述了我对人性、对历史的一些思索。人是怎样在正义的口号下对他人实行着最残忍的迫害;记忆又怎样“利己”地改造着历史;人们是怎样在对“文化”的反思中回避着自己的责任;而“弑父”这一人类的情结又怎样在社会提供的机会中冠冕堂皇地张扬着进步的旗帜……
  这些作品得以问世,自然要十分感谢上述杂志编辑部与出版社。
  这些小说问世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他们中除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年人、老年人以外,还有很多是二三十岁甚至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在这里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我一直在写作。
  就写作而言,生活中的一切曲折和困顿都是滋养。它可以使人用更安静的眼睛审视不安静的生活。
  ——摘自《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


书评:回归龙年档案
  李冬
  沉寂有时的柯云路带着《龙年档案》浮出了,先是在几个专业涉书网站登陆,有的予以重点推荐和全文登载。我几乎天天上网,主要浏览国内外滚动新闻,顺便点击图书最新出版动态和精短书评,电子版的作品从未窥探和下载。等到与《龙年档案》相拥时,已是印刷的第二版了。不过,从侧面证明此书畅销、流行。
  从当年抢读柯云路的《新星》起,他的新作几乎无一遗读,包括那几本超现实的神秘之旅。从总体上讲,他的作品流动着一种深重的社会责任感,敢于直面当今社会的敏热点,写作的思维、视角、手段独特而流俗,观察、研究、演绎深入而细微,加上流畅明快的语言,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龙年档案》进一步凸现了作者的上述风格,是对同题村小说《新星》的回归,也是作者曾经脱轨后向主渠道的回归。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演示着醇厚积累的释放和裂解,渗透着卷土重来的霸气,扬抑着创作畅销作品的轻熟和自信。顺着柯云路的思路,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舍不得间断地读完《龙年档案》。发花的双眼挡不住兴奋的神经,那几个跳动的闪光点久久萦回,难舍难离。
  《龙年档案》是现实的。作者以罗成的从政经历为主线,穿插进贴近现实生活的诸多敏感热点话题,牵引着一个个各怀心思、各有企图、各具性格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粉墨登场,或表现的无私无畏,或经营的大智若愚,或流露的心怀鬼胎,或出落的阴险狡诈,其情节复杂婉转,场面惊心动魄,刻画入木三分,令人感到书中人和事常常难以预料,又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身边。
  《龙年档案》是浪漫的。在这样一个严肃、冷面的课题下,作者安插了几个很有品味的女人,调剂罗成生活氛围和情调,编织着若隐若现的感情世界。纯美的女儿近乎苛酷的关爱;两位聪颖、年轻的女记者,象贴身随从担当了部分秘书工作;宾馆女经理出自报恩的心理,自愿承担起照顾罗成的女儿和家庭的任务。罗成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这几位可可女人的影衬下,不乏丝丝儿女情长。这几道情感之线,为作品增光添色,浪漫依然。
  《龙年档案》是神奇的。主要再现在罗成每逢受阻、遇难、面临艰难抉择的关键时刻,总伴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帮助罗成渡过劫难,加重了作品的神奇断面。也许,作者的神来的之笔,显得有点唐突臆断,其实沿着作品脉络审示,会渐渐参悟出这正是大千世界的一种必然和趋势。当然也寄托着作者对罗成的无限深情,迎合读者的善良愿望。再深入思考,神奇之下难遮丝丝无奈,用神奇换来罗成的再生和圆满。
  《龙年档案》是智慧的。其间充斥着处事为人的玄机和箴言,透彻理性,容易让人联想,增人心智。如怎么搞好的上下级间的融洽,怎么协调同事间的微妙,怎么把握利益间的平衡,怎么处理群体间的矛盾,怎么理清异性间感情等等。这些和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被作者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黑色”东西,也多渠道、多途径大胆无私地吞吐出来。恐怕难脱误导的干系,其中的负面效应只能读者自鉴了。
  《龙年档案》是悲壮的。罗成身上还留有当年李向南的印记,他的奋斗和执著在许多场合下是孤单、独进的,缺少足量有力度的配合支持者。至于每一回合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十几年静观、默思,历练的心智和花活,在现实中是靠不住的。最后结局,是不惜生命作赌注换来的,悲壮有余,自然不足。


访谈:童话是给一切人读的
  新华报业网 2004…02…27
  采访者:龚 宇
  受访者:柯云路
  晨报讯 以前柯云路被冠上了“最有争议的作家”、“最会变脸的作家”的头衔,而当他携新书《童话人格》重出江湖后,又被定位为“边缘性”作家。昨天,柯云路给晨报记者发来邮件,讲起了《童话人格》的创作初衷,回忆了他的童年。
  记者:《童话人格》中解析了很多外国的童话故事,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这些童话的,它们最初带给您的是怎样的感受?是什么促使您写作了这本书?
  柯云路:我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是我在童年和少年可以回忆起来的幸福时光。童话故事是我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一个孩子不可能有今天《童话人格》作者的眼光,但那些故事和人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一个少年的灵魂,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人格的成长。我至今感谢这些故事带给我的可以称之为“真、善、美”的影响。
  我在《童话人格》中解析的大都选自那些广泛流传民间的故事。如《狼来了》、《西游记》、《丑小鸭》、《灰姑娘》、《海的女儿》、《小红帽》、《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作为一个作家,我常常在想,那些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现在的儿童在读,我的童年和少年在读,就连我们的父辈也在这些故事的笼罩之下。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些情节如此简单的故事能够长久地流传,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可以说是《童话人格》的缘起之一。
  记者:很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