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也曾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记忆和在试卷上还原。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耶鲁大学会经常组织小型的研讨班,来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漫谈】《读者》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不是因为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学乖、以致麻木了。尽管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但它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潜意识地罩住跳蚤的心灵,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
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是正在扮演着“玻璃罩”这一角色吗?他们为了捍卫所谓的答案“标准”,无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在追求“完美”中,上演了诸如“冰雪融化了就是春天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喜欢课文的内容”等一幕又一幕的“盖棺论定”。在一次次残酷的打击下,学生真的“聪明”了。经验告诉他们,思考时千万不可“随心所欲”,必须遵循老师和教材的“标准”。就在这一次次遵循中,个性鲜明的学生失去了自我,个个成了老师“标准”下的“好学生”,发散思维受到抑制,创新精神荡然无存。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良好的自信心、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其学习知识而不盲信,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强调的是要学习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的探索精神,而不是追求所谓答案的完美。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摒弃“标准”的束缚,为学生营造广阔、自由的空间;要坚持正面评价,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提倡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展开争论,这样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跳蚤”变成“爬蚤”的实验已经说明了一切,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身上重演!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病病:心腹之患就是怕自己的认知出现弊病。
目有所不见,智有所不知;理有疑误而是,事有似是而非。何况天下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所以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是,今或成非;前日所非,今或成是。唯有恐怕触犯了妄知这毛病,才不会犯这毛病。所以,处理事物,必须深思熟虑,避免操之过急和鲁莽行事。大作家伏尔泰说:“怀疑不是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但深信不疑却是一件很荒唐的事。”
【漫谈】特罗特说:“我们必须自我警惕,切不可认为科学方法的实践增强了人类理智的能力。以为在一个或数个科学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士,在思考日常事务上也会聪明过人与经验相悖者,莫此为甚。”
【漫谈】魏征病故,唐太宗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无视自己的无知,是无知者的弊病;而一知半解的知识,却潜伏着更大的危险。对真理最大的威胁,是包含有某些真理的谬误,以及那似是而非的真理。
【漫谈】有些人认为老子谴责文化,鄙弃知识,其实这是对老子的误解。“知”在老子那里被分为两种:一是用达观思维法“得道”之知,一是凭表层理念感觉之知。老子认为后一种知是世俗之知,只懂得形而下之事,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付诸实践只会带来灾难;认为对这种脱离客观对象的主观随意性和短视理性的凡俗之知应该予以摒弃。圣人之所以没有谬误,就是对这种肤浅之知会带来的副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警惕。
【漫谈】网上有篇《论反右派斗争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的文章,其中说:
反右斗争为“大跃进”运动中普遍忽视和不尊重科学与客观规律埋下了祸根,并为唯意志论的张扬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助长了报喜不报忧的虚报浮夸风气的滋生与蔓延,使错误得以延续更长时间,并且加重了困难的严重程度;助长了党的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盲目乐观和盲目决策的情绪;强化了党内在社会主义建设方略上的“左”倾错误。
1959年反右斗争的高潮过后,毛泽东断言此前周恩来等领导的“反冒进”为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提供了口实, 并在对“反冒进”进行多次严厉批评的同时,毛泽东提出要用跃进代替冒进。 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通过全民参与的“大跃进”运动就能很快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搞工业、农业,比打仗还厉害些?我就不相信。搞经济就那么复杂,那么多学问?
反右斗争结束后,毛泽东曾说:“对知识分子戴上了两个帽子,封了他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又封了他们迷失方向。”,这从而改变了周恩来等关于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定性,将其再次置于被改造与批判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限制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在“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过程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指出:“科学家不科学”,要破除对科学家的迷信,并说:知识分子其实“最无知”。 他的上述说法,在客观上助长了“知识无用论”的抬头。一些原本也出生在农村的高级领导人怀着良好的愿望,不仅相信而且还积极为亩产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斤粮食的“神话”作证明。
反右派斗争严重抑制了民主,窒息了不同声音的发表,助长了报喜不报忧的虚报浮夸风气的滋生与蔓延。据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交代,当他与一帮党内高级领导于部到一片成熟的棉田里参观时,就发现原来是假的。类似这类将数亩庄稼并到一亩以发射高产“卫星”的做法,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但就是很少有人愿意或敢于去揭露真相,全国上下普遍陷入了说谎话、做假事的狂潮中去了 。
由于轻信虚报浮夸的所谓成绩,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农业问题已经解决。在河北徐水视察时,他甚至发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疑问与担忧!决策部门也据此作出了高征购的错误决定,这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地区原本就已十分困难的严重程度。最后导致了千百万人民死亡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
这种灾难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对于自已的“知识” 、对于自己的认识、对于自己独裁专断的正确度深信不疑造成的吗?
【意译】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可谓是高明;不知却自以为知,可谓是弊病。
只有唯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弊病,方能杜绝弊病。
圣人之所以没有弊病,正是因为他唯恐出现弊病,所以才杜绝了弊病。
原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