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悦,就是这样从精神心理上去掉了往日所治染的种种陈垢,形成那种不为物累,自在洒脱的状态。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禅悦可以说就是这种“和气”和“喜神”凝聚的联璧。 
  【漫谈】人追求“无我”、“忘我”的人生境界,更应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好生恶死是通行的世俗观念,庄子对此提出怀疑。他认为生死是无穷转化的过程,追究其终极处,则是无生无死。人由生而死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来吊丧,庄子正盘膝而坐击瓦盆唱歌。惠子很不理解,对庄子说,“与妻子共居,孩子大了,她也老了,现在人死了,不哭也已足够,又敲击瓦盆唱歌,未免太过分了。”庄子解释说;“不是这样,在她刚死的时候,我难道不悲痛吗。然而推究起来,最初本来是未曾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本来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本来没有气息。在恍惚迷离状态中,由于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的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的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又由生而变成死,这就像那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是极其自然的现象,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亲人死了,悲哀是人之常情,但没有必要悲痛不已,甚至悲痛欲绝。那样做是不通达自然规律的表现。 
  【漫谈】假若命运使你遭受到祸患,你可以用哲学家斯宾诺莎教导的办法:“那么你就去想整体、或总之去想比你个人的悲痛更远大的事情,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甚至有些时候,你可以去细想人类的生活连同其中含有的全部祸害和苦难,只不过是宇宙生活里的沧海一粟,如此理解可以让人感到安慰。这种思想可能还不足构成宗教信仰,但是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倒是促使人神志清醒的一个助力,是救治完全绝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剂。”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没有什么可以比身体更可宝贵,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漫谈】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 
  【漫谈】春秋战国时,齐国得到宰相管仲的治理,以致能国富民强称霸于诸候。其临终时告诫齐桓公道:“求主公今后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等人,最好让他们远离您身边。”齐桓公说:“这我就不懂了,易牙连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我吃,竖刁为了在我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多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不肯离开我去奔丧,这些人如此忠心耿耿,何用提防呢?”管仲叹气道:“主公可细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爱怜,都肯杀死,难道他不会杀主公吗?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肯残害,难道他不会去残害公主您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和他本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好好修善自己的德行,自然会善始善终,这不是靠外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求主公看在国家社稷份上,三思而行!” 
  齐桓公对管仲原本信服,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等打发出宫。但易牙等人出宫后,齐桓公却觉得心常空落,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好不容易熬过三年,还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等人便大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不准任何人给齐桓公送吃的东西,齐桓公悲叹道:“都怪我没听管仲的话啊!”最后自掩而终。 
  不能爱亲,何能爱人?不能爱自身,何能爱他身?所以,只有爱身胜过爱物者,只有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意译】   
  得宠和受辱都惊心动魄,把祸患得失看得象自身生命一样贵重。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得宠幸就以为荣耀,受辱没就以为羞耻,得宠也惊恐,失宠也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怎样叫做贵大患若身呢? 
  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够象尊贵自身一样去尊贵天下人者,才可寄以天下重任; 
  象珍爱自身一样去珍爱天下人者,才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                    
原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注释】名利和身体相比谁更亲?身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倒底哪样算是有病?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这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世人却往往不能妥善地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常为名声、地位、财货而轻生,对欲求贪得无厌而不顾危亡。毕竟身体是本,名、货是未,不能因末而伤本。墨子《贵义篇》云:“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得若身之重也!”白居易诗曰:“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甚爱:过分贪爱。费:耗费,破费。厚亡:大损失。 
  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份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凡是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力,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孟子说:“养生莫善于寡欲”。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朱熹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这些道理正如一首诗中所云: 
  荣华富贵不自由,何须妄想苦贪求。 
  常能知足朝朝乐,邪取恶夺日日忧。 
  彭祖年高终是死,石崇豪富不长留。 
  人生万事顺应易,勉强图谋岂到头。 
  【漫谈】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中,给我们开出了矫治情感走偏的一付方剂:“精神上的不健康与不幸,一般能够追溯到是因为过分地贪爱某种难免多起变化的东西。”但是清晰、判然的理智却能“产生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爱”,这种爱没有象对于变化无常事物贪爱所具有的那种激荡烦扰的性质。福祉就是由对理智的爱而成,它是德性本身让我们克制了情欲,所以我们能享有福祉。《伦理学》最后说:“贤达者,只要他被认为是贤达者,其淳朴天性绝少扰动,却能按照某种永恒的必然性知自身、知理、知物,而永远保持其真正的恬然自足。” 
  斯宾诺莎的处世箴言大概是最好不过的了。譬如拿“死”来说,凡是人办得到的事情没有一件会使人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如果为不免一死而恐惧、悲叹,而在这上面耗费时间则是徒劳无益的。让死的恐怖缠住心,是一种奴役;斯宾诺莎说得对,“自由人最少想到死”。对于可致死亡的个别病症,只是在可能范围内进行医疗防止才是。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应避免的仍是某种焦虑或恐惧;必须冷静地采取各种必要手段,而我们的心思在这时候也应尽可能的转移到旁的事情上去。其它一切纯粹个人的不幸都适用于同样的道理。 
  【漫谈】美国前总统布什说:“全力以赴,不要向后看。这是我到30多岁才学到的一课。医生曾对我的溃疡病开的长期处方不是吃药,也不是限制饮食,而是要我自己在病源下手。就是要我一辈子都得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下工作,设法不让愤怒或失败影响我的情绪。 
  由于我领悟了克雷恩博士讲的那番话,情况起了变化。我的溃疡终于完全治好,以后再也没有犯过。通过这次患出血性溃疡才使我信服了这样的道理:你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你不能什么事都做,要学会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你能改变的事情上,不要为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担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