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辙迹:车行时留下的痕迹。瑕谪:偏差,疵病。筹策:古时计算用的竹制筹码。关楗:门上的栓梢。绳约:绳索,意谓约束。 
  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遵循规律,无主观妄为之迹;善于言辞者,正心诚意,言事中节,无有疵漏偏差;善于筹谋者,秉本执要,以一持万,无须筹码算具;善于关闭者,澹泊寡欲,不设不施,无须栓梢却不可开;善于束结者,正己正人,民心浑朴,无须绳索却不可解。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名制物。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注释】常:经常,总是。善:善于。弃:遗弃,废弃。 
  圣人之教,泽如春风,惠如时雨。其政不烦,其刑不渎,高风所及,薄俗以淳。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即圣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法。六十二章:“人之不善,可弃之有”,即此所谓无弃人,无弃物。盖圣人行为之要,莫如以道自正,其于人之善者与不善者,初不必分别之,歧视之。如此,则善与不善者皆化于道,而同归于善。 
  王弼说:“圣人不立形名以检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是谓袭明。 
  【注释】袭:因承,承袭。 
  这些作法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明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注释】资:资材、资财。 
  善人与不善人皆是人。孟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不善人只是因贪欲蒙蔽了本性之善而生过,老子认为其天生本性的淳朴仍然可复,而应该予以觉悟。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师,不善人既是善人可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又是善人可道化之材资。 
  【漫谈】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并说:“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迷:迷惑,糊涂。资:借鉴,资材。 
  此乃孔子所谓有教无类之意。孔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君子隐恶扬善,使天下之人物,共包涵于化育之中。以善济善,而天下之善扬,以善化恶,而天下之恶亦隐。 
  范应元说:“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师固当贵,资固常爱。故善人之道,如阳和陶物,公而无私,薰然融怡,使人自得之也。一旦洞悟,则默契玄同之真,了无贵爱之迹,此自古至今,不传之传也,是道也。及其至也,虽智者亦有所不晓,此乃谓道之要妙也。”   
  【意译】   
  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遵循规律,无主观妄为之迹; 
  善于言辞者,正心诚意,言事中节,无有疵漏偏差; 
  善于筹谋者,秉本执要,以一持万,无须筹码算具; 
  善于关闭者,澹泊寡欲,不设不施,无须栓梢却不可开; 
  善于束结者,隐恶扬善,正己正人,以致于民心浑朴,无须绳索却不可解。 
  因此,圣人总是辅万物之自然,善于挽救人,所以无有被鄙弃之人; 
  总是能物尽其用,所以无被废弃之物。这些作法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明智。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可效法之师,不善人是善人可道化之资。 
  不尊贵可效法之师,不爱惜可道化之资,虽自以为明智,其实是大糊涂。 
  这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注释】和:和解,调和。大怨:深重的怨恨。安:哪里。为:算是,算得上。善:好,妥当。 
  报答怨尤者,应当以“道”至诚不移之德。若以怨报怨,必成大怨。尔时虽和之,其伤不复,必然还有残余之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不若无树怨为好。 
  范应元说:“为政以德,则民自无怨。苟不以德,而绥强多欲,取之不以度,使之不以时,则民怨。及至有祸乱大作,方且抚而绥和释之,则亦必有余怨矣,安可以为善?不若无树怨之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注释】执:执有。契:借据,借钱物者向借予者写下的凭证。责:索取,要求偿还。 
  司:掌管,掌有。彻:租税。 
  古时,凡贷人者执左契,贷于人者执右契。贷人者可执左契以责贷于人者令其偿还。有德者执左契而不逼索于人,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不逼索于人则怨无由生,严厉刻薄、贪得无厌则大怨至。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天道:指自然法则。无亲: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偏爱。 
  天道至公至平,它并不偏爱任何人。善人之所以得助,只是因他的行为符合道,虽然他的为善并非为求名,但名却归之,虽不为求利,然而利也归之,这些都是因他自己所作所为而得到的必然结果。所以祸之至,乃是人自得之;福之来,也是人自为之。   
  【意译】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 
  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 
  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无德者就象收税人一样严厉刻薄。 
  自然法则不分亲疏,总是把善果报应善人。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注释】信:是凭据、根据的意思。信言:诚实的话。美:华丽、漂亮,粉饰、美化。 
  信实之言不苛意追求辞藻华美,苛意追求辞藻华美之言不信实。老子言道论德并非是主观的凭空而谈,而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所以,有根有据的言论没必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进行粉饰,但它揭示的却是真理;主观、唯心的言论缺乏科学依据,无论对它进行怎样的粉饰美化,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注释】善:善良。辩:辩说、巧说、巧辩、诡辩。 
  善良之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之人不善良。 
  【漫谈】孔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电视上时而转播的辩论会,胜负不以所辩道理之曲直为依,而以辩者的口才和辩论的技巧为据,理歪而辩狡者胜,理正而辩讷者负。如果这只是为了训练、评比口才,采用些生活小知识为试也无可厚非,但若是用些类似伦理道德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为试,并让广大人民观瞻,其作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这样作的社会效果如何?文化导向到底要将我们的人民导向何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注释】知者:真正知“道”者。 博:博杂。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事物途殊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而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知之。《黄帝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韩康伯说:“少则多,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所以,知“道”者,能秉要执本以一持万,不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者可谓不知“道”。苏辙说:“能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