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国中央银行之间也无任何实质性的合作措施,以应付流动性流动资金流向的问题。无怪乎一旦危机引发,只能望洋兴汉,不堪一击。
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其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少数国家。与富裕的邻国进行自由贸易给墨西哥带来了空前的贸易危机,从而使墨西哥的外汇储备枯竭。自由贸易的结果只是美国低技术产业进入墨廉价劳动力市场,墨西哥的出口产品仍然是过去那些为替进口而生产的产品,对该国的产业升级毫无帮助。反思墨西哥的教训,若发展中国家按西方发达国家的苟刻要求加入世贸组织,会产生何种后果可想而知。
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新兴市场〃成为国际资金青睐的目标,外资也一度成为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外国投资的目的是牟取利益。大量美资涌入墨西哥后,随着1994年美国6次加息,以美元计价的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墨西哥的外债负担也骤然增加。另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墨西哥接收的3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约80%投资在有价证券方面,直接投资仅占20%。投资资金投向的不平衡更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旦出现利率和汇率风险,外资大量流失,经济就会崩溃,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问题上应以稳妥为原则,要注重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要利用外资而不要被外资所利用。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墨政府金融调控失当有很大关系。该国实行的将本币贬值和自由浮动的政策,不仅未能遏止资本外流,反而使以外币计价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经常保持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本国货币迈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国家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此外,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揭示希望利用证券市场来吸引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功效极为有限,发展中国家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格外注重外资的构成和流向,同时注意建立本国的金融稳定力量,以减轻大规模外资没机活动可能带来的冲击。
泰国危机与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异同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泰国不是墨西哥,但是无论如何仍要保持警惕。
如果用〃泰国铢〃代替〃墨西哥比索〃,这样看起来好像世界金融市场危机在今年夏季又出现了。 但是历史不会重演。1997年的泰国不是1994年的墨西哥。时代不同了。政府、投资商和国际金融专家记取了以往一些教训。 这仍可能是一场金融恐慌的第一幕,但是如果是这种情况,这场戏的情节将与上次的不同。
诚然,表面上的一些相似之处令人害怕。像墨西哥那样,泰国以其在经济政策方面获得的一些成就而远近驰名,这理所当然。但是也像墨西哥那样,它象国外借债太多;对它的银行极少担心;感到自己无法保护它的货币以及随着货币不可避免地贬值一些做法格外拙劣。同样像墨西哥的是,泰国不愿承认它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急救。西方的一位中央银行行长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从具有雄心壮志的亚洲虎之一沦落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救援的名单中。〃 更加不祥的是,这种状况有蔓延的迹象。自从泰国铢7月2日贬值以来,菲律宾比索下跌了6%,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菲律宾经济曾准备被排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名单之外,现在又回到了急诊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货币目前疲软。希腊正在应付投机热。至少有一天的时间,人们早就预言的危机看起来好像要在巴西发生。但是相似之处并不总是很明显。
泰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不同的。泰国比墨西哥小,对世界其它国家的欠债没有墨西哥多,它在耗尽它的所有储备之前就对殊采取了措施。它可能需要外国钱使它的银行摆脱困境,但是与拉丁美洲明显不同的是,泰国及其亚洲邻国经济增长迅速,通货膨胀率适中,而且拥有庞大的国内存款。为摩根公司监督新兴市场情况的德里克·哈格里夫斯说:〃泰国的问题比较容易纠正,而又不会发生一场可怕的经济衰退。〃
□ 作者:李罗力
东南亚金融风暴启示录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东南亚国家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1995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1065亿美元,占同年GDP的15。68%。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从1991年…1996年8月止共计1610。7亿美元,我国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外资从1979年至1995年共计2291亿美元。近二年来,我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号引资大国,是世界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引资大国。
1996年我国出口贸易不尽如从意,特别是头6个月的出口贸易更是严重滑坡,后半年则稍有回升。有人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导致的。但其中是否也有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有下降之虞呢?
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帐是困扰我国金融形势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的头号大敌。我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率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同一比率,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率也高出许多。据《经济学家》周刊的数字,我国银行负债资产在1995年的这一比率是80%左右,而美国是50%左右。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都比我国低。
我国银行受国家的控制程度比大多数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受国家的控制程度要高出许多。在同一期的《经济学家》周刊中,以国有银行资产占整个银行资产的比率来反映的这一程度,中国的这一比率接近100%。印度为70%,台湾省为接近60%。俄罗斯为25%左右,韩国为18%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目前这是一种可能的风险,但是一俟条件成熟,就会转化为现实中的金融风险。
乍一看起来,东南亚金融危机似乎与平民百姓无关,仔细一想其实大谬不然。难道通货膨胀、银行倒闭跟咱们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太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包揽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以致我们对金融市场中广泛存在的风险麻木不仁。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如1988年1993年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过猛的情况,这也是市场金融风险的一种。
但我们的银行从来没有因为经营者管理不善,出现不能支付居民存款的现象。近几年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也曾有过几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但我们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考虑,没有抓住机会向储户们宣传因银行支付出现问题而出现的金融风险。因此我们对这一类的金融风险没有亲身感受。
其实,我们一直在市场中迈进,银行支付不济而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风险会用它特有手段让我们付出代价。我国台湾省近几年不是也曾出现银行挤兑风波吗?日本前几年出现的银行倒闭一直都在困扰着日本经济的顺利复苏。去年日本市民不是为反对日本政府用财政收入来垫支住宅金融的巨额亏损吗?
银行也是企业,它亦存在着因支付困难和经营不善而倒闭的必然性。只是我国的金融才刚刚迈向市场化,银行的经营水平、资产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但这不是我们松懈对金融风险警惕的理由。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它的警惕。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但给国际金融市场及其金融当局提了个醒,也给我国广大的老百姓们提了个醒。在当今老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种类繁多的金融资产的时候,他们特别需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提高自己的金融风险的预防能力和承担能力。
中国的股民们已经多次领教了股市的风云变化,他们对股市的风险有了切身感受。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们对银行会倒闭的金融风险则没有亲身经历。因此今天叫狼来了,会没有人相信。若是当真狼来了呢,我们只有亡羊补牢了。
要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
在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中,以泰国为首,包括其他东南亚各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韩国等国,因货币纷纷不支,目前,东南亚各国中央银行都已宣布扩大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浮动范围,或相继与美元脱钩,倾刻间,东南亚的美元区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