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1996年仅泰国首都曼谷新建成的住宅就有76万套,其中空置房约占20%。目前泰国房地产陷入低潮已持续4年,房地产商资金周转不灵,银行呆账、坏账大幅上升,金额达400亿美元,数十家金融机构为此濒临倒闭,16家上市金融公司因资本金不足被令中止股票交易,整个泰国金融业处于资金紧缺的窘境。多年来,泰国的汇率浮动仅在0.15%…0.16%之间,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在对付出口下降时显得无能为力。且汇率与利率政策衔接不够,无法有效调节资金流量和市场供求。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外资的有效管理,利用外资比例不当,短期资金较多,加剧了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入流出的风险。官方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6%,而1995年的增长率为8.7%。持悲观态度的人预言货币将会贬值,泰国企业界将有一批公司被淘汰。一国市值强弱一大致反映其国际竞争力高低,泰国货币被迫进行大幅贬值,显示其国际竞争力低落之事实。此亦可由各国经常项目收支窥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统计,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在1994年为80亿美元,1995年增至135亿美元,而年第一季度泰国贸易逆差已达33亿美元。
泰国危机是由许多脆弱的经济因素引起的,非常高的经常帐目赤字,非常高的短期负债,非常脆弱的金融系统,非常没有伸缩性的外汇政策,再加上一个不稳定的政治环境。菲律宾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西南隔苏拉威西海、苏禄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尼、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海、东临太平洋。全国面积30万平方公里。有200多座火山,其中大部分为活火山。菲为群岛国家,共有7107个大小岛屿,其中最大的是吕宋岛与棉兰佬岛,二岛面积合计占菲群岛总面积的70%。吕宋岛为岛,在北部,中部为未狮耶群岛,南部为棉兰佬岛。首都马尼拉在吕宋岛,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中心,全国1/3的工业集中于此,人口163万。菲全国共分13分地区,下辖73个省菲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全年分为,6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11月至2月为凉旱季,3月至5月为热旱季。每年6月至11月多台风。平均气温为25° C,最高气温约为32° C。菲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和出口国,素有〃椰子王国〃之称。另外,矿藏丰富,有铜、镍、金铬、钴与银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菲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吕宋岛。1972…1979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约6。6%。1984年与1985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分别为5。49%与3。84%)。1986年,阿基诺政府成立后,制订了〃1987…1992年中期经济发展计划〃。目标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私人与市场机制。计划规定,要消除少数人与集团对经济垄断,实行土地改革,消灭贫困,扩大就业。为贯彻计划规定的目标,菲政府将一大批国营企业私有化。截止到1989年6月,国营企业私有化的额度达210亿比索(约9。1亿美元)。在土地改革方面,到1989年上半年已将11。66 万公顷土地,将其中的2。16万公顷分给了1。74万农民。但由于上届政府时期就存的困难,诸如约占劳动总人口的38%的半失业与失业大军,通货膨胀以及资金不足等都有待于解决,因而,从1989年起调低了计划指标。进入1990年,经济虽稍有起色,但由于政局动荡以及自然灾害使经济仍面临困难。到1990年底,菲外债总额达284亿美元,单是外债利息,1991年初就需支付8亿美元以上。同时,海湾危机造成劳务外汇收入减少以及石油进口支出增加。因此,1991年经济增长率只达2。5%。 菲制造业在政府的扶植下,自50年代起,逐步有所发展。60年代及70年代以后,作为出口替代工业化的重点,纺织与电子业等每年平均以8%的增长率发展起来。80年代初,制造业在GDP中比重约为24%,1989年增到25。1%。但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主要为纺织、制糖(椰子加工、食品、饮料、卷烟、造纸、水泥、塑料加工和林产品加工等。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能力,菲政府计划在日本以及西方国家的援助下,从1990年4月至1992年3月,两年内,开发金属工业、电子计算机软件、服装、玩具、木制家俱以及加工等部门。4、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在菲国民经济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制造业发展缓慢,出口创汇主要靠初级产品,如木材、椰子与糖等。这3种商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进口则侧重于石油、机械设备与其他工业品。对外贸易收支连年出现逆差。为扭转这种局面,菲政府于1969年6月设立了7个出口加工区。由于其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及服装与运输设备等,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促进了出口替代型 发展。1989年5月,菲政府发表了〃1989…1992年出口战略计划〃,该计划要求出口工企业要多用本国原料、引进外资、发展地方工业,并推动地方工业企业直接发展出口等。由于采取了诸多措施,制造业产品(主要指电子产品与服装),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进口压不下来,特别是因为石油能源全依靠进口,海湾危机发生后,世界油价一度不涨,加重了对财政的压力。另外,为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又不得不相应地开放国内市场,增加进口商品。自1991年起,菲已经开放2185种商品进口自由化,1989年又新增加75。篑上于这些原因,进口增长较出口更快,以至贸易赤字继续增长。1990年,菲出口较上年增长4。2%,达81。5亿美元;但进口增幅达16 。7%,总额达121。6亿美元,贸易逆差增54%,达40亿美元。对外贸易在菲国民经济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由3种商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进口则侧重于石油、机械设备与其他工业品。对外贸易收支连年出现逆差。为扭转这种局面,菲政府于1969年6月设立了7个出口加工区。由于其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及服装与运输设备等,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促进了出口替代型发展。
菲主要出口商品,70年代以前是初级产品,如椰子(包括椰干与椰子油)、糖、铜矿砂、木材与马尼拉麻等。70年代以后,由于菲律宾政府重视发展外同性经济,特别是随着出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出口加工区发挥了作用,制造业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如半导体元件等以及服装)成了出口商品中的大项目。1986…1988年平均,电子产品及服装两项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9。5%。在进口商品方面,多年一直以石油、机械设备、电器、运输设备、化工制品以及其他工业原料与消费品等维持。
多年来,菲贸易收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外汇储备额在70年代一般在2亿美元左右。70年代以后,菲进口规模扩大,贸易赤字不断增长,再加上外债偿本付息及其他原因,外汇储备一直处于低水平。进入80年代,这种情况并未改变。1988年,菲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只为21亿美元,大体上只够支付两个月的进口所需。1990年,降低到19。5亿美元。菲政府为缓解外汇不足,采取比索贬值措施,并继续实行浮动汇率制。菲比索对美元的汇率一再贬值,1990年平均为28比1。为加强以外汇的管理,菲政府规定,出口贸易收汇须在外汇市场上以市价兑换成比索;所有外汇在收迄后3个营业日内,必须卖给银行。所有进口用汇以市场汇率计算,从指定银行收购买。超过500美元的进口必须开具信用证,进口某些产品必须具备许可证等。1991年,比索由现行汇率再降低至31。5…32兑换1美元的不平。
菲从60年代起,实行开放经济政策,并鼓励外资来菲投资。为此,1967年制订了鼓励投资法。1973年3月,又制订了外资自由化法等一系列对外资优惠政策的措施。例如,对于能出口创汇并雇佣当地工人、使用本地原料的合资企业可免征资本所得税,免税进口抽城的生产设备等。另外,还规定凡在菲律宾投资20万美元(后又降为7。5美元)的外国人,可获得永久居留签证。1987年6月,又实施了新的投资法,在析有的法律与规定基础上,又确定在生产性行业投资的外资,8年内可免交所得税。在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