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年第06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块石头又一次从高高的峰顶被摔了下来。
  两年后,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地方人才,极力推奖黄遭周。崇祯帝听信宠臣构陷,怀疑解、黄二人结党,大为光火,下旨“立削二人籍,逮下刑部狱,责以党邪乱政,并杖八十”,“将杀之;究党与,诃连多人”。真是“莫须有”之罪!黄道周孤忠一士,唯知昧死苦谏,何党之有?龙廷之上他被刑杖打得血肉模糊,抛下大狱。户部主事叶廷秀挺身申救,被杖责后削籍为民。大学生涂仲吉与黄道周素不相识,闻事自南方千里迢迢一路跌扑赶到京师,呼遍六部,数次为
                             他上书,乞愿以死以救忠良,亦遭牢刑遣戍。黄遭周在狱中备受酷刑折磨,杖疮发作,几不能自持,但仍治学著书不辗。正如他于囚中写给友人张烃叔的信中所官:“古人于仁义烂时自裹血肉,仆于血肉烂时自裹仁义。”后来皇上生怕杀了他这样一位耿介词臣会惹来骂名,改判他永戍广西。此番杖谪,使他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日黄石斋”。事后,连崇祯帝也对近臣慨叹:“黄道周冰心铁胆,自是今时一人!”——好一个“冰心铁胆”的石头汉子!
  黄道周官历两朝而居显位,在“衷衮公卿竞利忙”的官场上,从来洁身自守,“不营田宅”,一身“赤贫”。送到床上的绝色美妓他不染一指,捧到面前的济困赠金他不纳一毫,人称他是个大“冰官”。他说:“贫是吾儒本色,受侮(指遭谪受刑)亦是吾儒本色。”他只一心图报邦国,“冀欲匡时,不负苍生”,故自“策仕以来二十四年间,虽偃蹇困潦,三遭废黜,身经百折,万死复生”,从不“偷荣以承欢,遭危以自逸”,“前后三十疏,原本仁义”,“批龙鳞”,“冒锋镝”,“多言数穷,遂招物忌”。但他以奇石般“严冷方刚,不谐流俗”…的独立姿态,“忠义奋发”,极尽一位人臣的诤谏职责。
  翌年,有朝臣同情黄遭周的遭遇,当政者为了延揽人心,旨下复原官。他乞病告休返漳浦,将东皋书舍“浩然堂”扩建为明诚书院,又在漳州蓬莱峡邺山讲堂广收学生授课讲学。他一再谆谆教诲学生“读书治志”“知人安民”;人生当“以忠信礼义仁”“为五大宝”,若不,“即做成掀揭事业亦无乐处。”“读书不做官,作名贤可传可法足矣!”……
  
  (五)
  
  终于,李自成攻陷北京。1644年农历3月,朱由检吊死煤山,崇祯朝覆亡。继而清军入关,铁蹄踏踏大举南进。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是为弘光朝,晋黄道周为礼部尚书。奉召进都后,黄道周期望振兴邦国,因上《进取疏》。可是,弘光帝整日沉溺于酒色,哪管头上的天塌了下来。而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阮大铖等人趁机“怙势争权”,“措置乖方”,无意抗清。他“无所为”又不能为,便“不欲久厕朝班”,请往浙江祭禹陵。数月后,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朝倾塌。他在钱塘江边遇见拥兵南逃的马士英,痛斥其“卖国卖君”,骂得马士英狗血淋头,“落靴而走”。
  翌年,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晋黄道周为兵部兼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见隆武帝有志复国振兴,便为其区划裁定庶务,制定抗清战略,以期在福建“国势既立,然后右携江西,左挟会稽,兴桓文之师,朝见孝陵,收复南京,旋清中原,以慰宗社苍生之望”——
  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
  老臣拼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
  他热血盈腔,原以为苍天虽倾,但只要众心合力,砥柱中流,回天尚有可望。谁知福建的“土皇帝”南安伯郑芝龙却拥兵自重,凌驾于上,明里不发一兵一饷,暗中纵敦谋降,隆武帝亦无可奈何。对此,黄道周便自请募兵抗清。他对隆武帝说:“臣以国耻未雪,中夜抚心,思圣朝垂谕之言,一字一泪一血,是以奋不量力,务请行边”。他料知大明王朝的天已崩裂难支,想自己纵然真是一块可以补天的灵石亦无法挽回;但国难当头,他只能“致命遂志”,”仗节死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说:“吾辈顽石,捣骨合药,无补于天,犹冀后人嗅此药气耳厂只希望自己能够留下忠贞的气节去激励后人。
  7月,黄道周以一介儒雅“紊手从戎”,在福州校场誓师,揭举抗清义旗,率门生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等子弟兵1000令人进发信州。他亲拟《招征书》,一路得到仁人志上的支持,各地军民奋起响应,甚至“田夫荷锄从之,日扁担兵”,“募义从军者几及万人,军声颇振”。他把各路汇集的军队加以整编和训练,遂分兵三路,一出抚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宁。正当各路义军与清军奋战时,徽州陷落,他提兵赴救,不幸于婺源兵败被俘。
  清军督师以“得一忠义之人,胜得土地数州”,日夜派人劝黄道周归降。早巳叛明降滑的“六省经略”洪承畴亦亲自出马,以同年、同乡与旧日僚友的关系来规劝他,又遭到严词拒绝,最后求他写副对联以做留念,黄道周当即奋笔疾书:
  史笔留芳,虽未成名忠可法;
  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这副妙联嵌字谐音,人们一看就能读出,他在颂扬不久前在扬州血战抗清壮烈殉国的江南督师史可法,同时讥斥面前这位贪图富贵,叛国降清的软骨头贰臣洪承畴。洪承畴羞得满脸是汗,仓皇而退。
  在婺源狱中,黄道周—怀着悲愤心情,赋诗数章,“诸子收吾骨,青天知我心;为谁分板荡?不忍共浮沉……”抒发他尽忠明室,义在必死的心志。被解送至南京后,他置生死于度外,日诵《尚书》、《周易》,或弈棋、作书。囚中共赋诗310章,取名《石斋逸诗》,以“雄藩不破虏,猛士倦思乡”的悲绝诗句,再次表明以死殉节的决心。
  清廷劝降不成,决定处死他。1646年捉历3月5日,黄道周挺胸而赴刑场:“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老随从跪清留几句话带给家中,他即裂衿咬指血节:”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遂慷慨就义。与他一起出征而被俘的门生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随之押到,他们抱着他的头哭叫:“师魂少须,吾辈即来矣!”亦一同赴义殉难。
  清廷诏令将黄道周的头颅四处示众,至微州,他的学生陆自严费了千金买回他的头颅,合身首掩葬于金陵。数年后,由长子黄麂及门生赵子璧,扶榇归葬于漳浦石养山。
  人们闻知黄道周殉难金陵,“莫不流涕”哀恸;“留都白昼顿为阴晦”。讣讯传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他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另在他的家乡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致祭。
  黄道周这块灵异的“顽石”终于陨落了,但他“捣骨合药”留下的“药气”——他的气节精神却激励起许多仁人志士。郑成功随之在闽南揭起抗清复明的义旗,特在思明(厦门)建忠烈庙奉祀他。其子郑经最后从铜山退往台湾,又命将士们把他的香火带过海峡,在台北艋舟甲、淡水和宜兰等地建起祠庙奉祀他,至今香火不绝。所有他战斗过讲学过的地方都曾有他的庙祀。尤其闽南,不仅庙祀犹存,甚至不少百姓家中至今仍然置有“石斋公”的神主,月月祭以香火。
  
  (六)
  
  他是“志士”,是“英雄”,是“旷世伟人、全闽师表”。他“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人们将黄遭周与宋代理学家邵雍、抗金名将李纲、抗元英雄文天祥合比。明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他“宇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学问直接周(公)孔(子),为古今第一。”清乾隆帝赞扬他“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而闽南百姓甚至将他奉为“圣人”,到处有他为圣为贤的故事和传说。
  黄道周“学贯古今,所至从者云集”,弟子遍及闽、浙、苏、赣、皖。他平生研著甚丰,计著书百余种,内容涵盖理学、易学、史学、文学以及政治、军事、教育、天文、地理等诸方面,是我国明末清初深具影响的文化巨子。
  他诗文俱佳,且工书善画,曾以“石斋”、“石人”、“石道人”、“石史”、“黄石公”等自号题之。世人称其文法为“黄体”,书法为“浦体”。他的诗,尤其晚年所作,清人蔡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