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人最好采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替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这样就会比较合理。因此如果能将心比心,建立一个良好而立体的人际关系,使得你我他、上下左右都要考虑到。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正当的途径,得到对立心理的认同。
总而言之;任何事物都有先天的矛盾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看待事物一定要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客观的,而使用方法的人是主观的。对物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则用将心比心的方法较好。
中国式管理,可以用“关心、休谅”来形容,即上对下要关心,下对上才能体谅。对于这一点;管理者要把握四个原则:
(1) 凡是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的事情,尽量去做。
(2) 凡是对别人有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最好不做。
(3) 对别人有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最好不做。
(4) 损害自己,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必要的时候,还要去做。
第3章 管理者心态的把握第15节 别人都是怎么求合理的
对管理来说,“合理”是一条大原则。其实不独中国人,日本人和西方人的管理,同样也是要求“合理”的,不过他们各自对“合理”的理解和界定多少还是有些差异的。三者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规则,也各有各的特色,把它们对比起来看一看,还是很有意思的。为了自己求合理,当然也需要参考借鉴一下别人的套路。下面我们不妨对中、美(西方人,以美国为代表)、日的管理特色作一番比较分析。
4。1 合理主义的异同
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合理,管理也一定要合理化。然而美国人的合理,日本人的合理,中国人的合理是不一样的,不应混为一谈。
★ 美国人的合理主义:美国人喜欢以一个大一统的原则来解释全世界所有的一切。他们信奉基督教,即认为上帝总管一切。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由上帝来主宰世界和苍生。美国人总认为有一条原则可以普适于全世界,因此就管理而言,要么是“任务导向”;要么是“关系导向”;总是具体又明确。
★ 日本人的合理主义:日本人喜欢从许许多多的个别存在出发,去发现共同的原理。因此,他们就找出了大和魂,找出了武士道精神。日本虽然民主,但是还维持着一个天皇。在管理方面,日本人很重视前辈的经验,在前辈的指引下,少数必定跟着多数走。
★ 中国人的合理主义:中国人从很多的原则中却把握一个变动的原则。原则有许多许多,而且可刚可柔、可上可下、可阴可阳;但所有原则中要把握根本的一条,这就是变动性原则。全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动之中,中国人最懂得变动的道理。哪怕是神灵,也会因人的需要而改变的,因此就有了“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阴阳互变”等说法。
管理必须要有制度,但实行起来要有弹性,中国人对此是非常执着的。中国人认为一切都在变动,此时适合用哪种方法就采取哪种方法。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但也有不对的时候;少数人的意见也许是错的,但也常有不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用多数人去感应少数人,化阻力为动力,“彼此,彼此”,将心比心,这对中国人最有效。
4。2 管理模式的异同
中、美、日三国,它们在管理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管理文化。三国的管理者为了追求各自所谓的“合理化”,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很难判定究竟孰优孰劣。但我们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相信把这三者拿来做个比较,对我们的管理者一定能有所启发。
(1) 就管理的依据和原则来看
美国人看重的是专家或者权威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崇尚个人在组织中有所表现,这恐怕跟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不无关系。而日本人则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意识更为浓厚,这使得日式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往往大于美式组织。而中国式管理,则介于两者之间,很难说有什么固定的倾向。仔细探究一番,实在觉得很有趣,日美可谓是两个极端,而中国式管理则在其中起着居中调和的作用,显示出博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吸纳性。具体来说,我们把三者的特点概括如下:
美国式管理——专业性——重视专业知识
日本式管理——一致性——重视团体精神
中国式管理——变动性——一切都看情况
(2) 就组织中个人的态度来看
美国的管理是“划龙舟式”的管理,“划手”背向前方,一定要步调一致,听从指挥、放弃个人的杂念,严格遵守“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信条。凡是缺乏效力,跟不上多数的人就要被淘汰。但是后来人们慢慢发现,有时多数人的看法不一定对,少数人的看法也不一定不对。于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被渐渐作了修正,他们开始主张要尊重少数。
日本的管理是“抬神轿式”的管理。抬神轿时没有人指挥,抬轿的人有高有矮,有人用力,有人不用力,有人摇摇晃晃,增加了阻力。但是被抬的神并不发号施令。然而摇晃的结果,则是每个神轿都平安到达目的地。
事实上,日本人对自己的处境是很在乎的,一般不愿意让自己变成少数。他会服从前辈的指示,照着大家的做法去做,如果有争执,只要提出一个全体目标,就很容易协调,所以虽然平日有派系,一旦对外或遇到重大事件,便会很快取得一致的行动。
中国的管理,既不是“划龙舟式”,也不是“抬神轿式”,标准答案是“很难说”;意思就是“不固定”。该“划龙舟”时就整齐划一;“该抬轿子”时就要像抬轿的样子,根据不同情况,该采取什么方法,就采取什么方法。所以说,中国人的方式最灵活,往往也最有效。
第4章 管理功夫的四种境界第16节 组织成员三个阶层的划分
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对组织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一般都会既有上司;又有下属;往往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一个人如果身兼着多项角色,当然也要具有不同的管理功夫。
现代企业的组织大多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组织中,层级森严,从最高领导者到最基层员工,可以多达十几个等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整个组织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按部就班地运转。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处在组织内不同层级上的人,他们作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管理功夫。
虽然在正规的层级制企业组织中,可能有许多层级并存;但为体现出一般性,我们只把组织成员划分为三个阶层,即高阶、中坚与基层。高阶就是组织中的最高领导阶层,他们负责的是组织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抉择,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而基层更多考虑的则是如何把上司交待的工作做好,他们是行动方案或计划的具体实施者,而很少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介于高阶和基层之间的人员,便是组织的中坚阶层。他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上传下达;将公司高层的旨意传达给下属了事,而且肩负着承上启下、挑起大梁的重任。一般来说,在公司里,董事会作出的决议,往往交由中坚来负责布置安排,他们是计划的拟定者、执行的监督者,还要随时随地负责和高阶与基层沟通信息,责任一点也不轻松。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把组织分成高阶、中坚与基层三个阶层。彼此各具特色,互相整合,以产生坚强的组织力。三阶层人员,必须各自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才能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
而具体到每个人的认识境界,我们也可以分成四大类:分别为“糊涂之糊涂”、“糊涂之清楚”、“清楚之清楚”以及“清楚之糊涂”。除去第一种人实在要不得之外,剩下的三类人,正好可以和组织的三个阶层一一对应,使每一类人都可以在组织中获得相应的位置,找到他自己的归宿。
如果一个人里里外外都是稀里糊涂的,我们把他称为“糊涂之糊涂”。这样的人,成天只能尸位素餐;不仅成不了事,就算他想害人,恐怕也没有害人的本事。如果组织中混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