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突然之间大惊失色:“和尚哪里去了?”
他围着房子转了几圈,哪有半个影子,急得他口干舌燥,一个劲地挠头皮。
这一挠不打紧,倒找了个光头!
差人抱着头大叫:“啊,和尚还在!那么,‘我’又跑到哪儿去了?”
“我”到哪儿去了?这就是禅学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禅主张“明心见性”,就是要找到本心本性,找到本来的我。
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现在的这个我,真的是“我”吗?那个原来的我,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
【舍父逃走】
《法华经》里,有这样一则经典禅学故事,叫舍父逃走。
有一个年轻人,少不更事,离开了富有的父亲,到异国他乡流浪乞讨。
他的父亲为了方便找到他,就把家搬到了另外的一座城市。因为根据感觉,在那一带可能会找到儿子。
终于有一天,在那座城市乞讨的儿子来到了新家的前面。儿子看到这栋建筑,很像他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家,又不敢确定。他想,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我的家明明是在另外的城市啊,怎么这里也有一个和原来的家完全一样的家?
这样想着,他就犹犹豫豫,在门前徘徊,不敢走进去。思子心切的父亲一眼就看出门外的这个人,正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儿子,赶忙派人去传他进来。儿子看到里面的人朝自己走来,心里害怕,拔腿就跑。
父亲为了使儿子心安,就派人用雇他来家里干杂活为借口,让他来家里工作。久而久之,儿子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把干杂活的儿子叫到床前,向儿子说明了详细经过,儿子这才明白他本人就是这份丰厚家业的继承者。
这就是《法华经》的“舍父逃走”的经典譬喻。
在这样一则经典故事里面,富有的长者就是佛陀,而流浪他乡的穷小子,就是我们迷惘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自家财产的珍贵,自己精神生命的富有,偏偏要流亡他乡,过着流浪的生活。背离了本心本性,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
第21节:三 你为什么不快乐(6)
“舍父逃走”的结果,就是“反认他乡作故乡”。
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众生,就是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他乡,时间久了,就会对自己追逐的对象习以为常,把它当成是生活的全部意义,这就是“反认他乡作故乡”。
【反认他乡作故乡】
《红楼梦》里面有一首《嘲顽石偈》说“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迷失本心、流浪他乡的情景。
在《红楼梦》艺术世界中,作者想像贾宝玉原来是青埂峰(情根峰)下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本来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由于凡心炽动,才幻化成通灵宝玉,托生在人间,“到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失去幽灵真境界”是指石头离开了清幽灵秀的真境界。“幽灵”就是《红楼梦》第五回中太虚幻境里的“幽微灵秀地”,那里有松风明月、虎啸猿啼。“幻来新就臭皮囊”指石头幻化为通灵宝玉。“幻”指幻化,“就”是依附。人的身体里面盛有痰粪等污秽的东西,所以被称为“臭皮囊”。这里指宝玉。
这两句诗说,我们每个人都迷失了本心,而追逐污秽的东西,迷失了本心本性,离开了原本清净的精神家园,以致于“反认他乡作故乡”。这样的人生就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闹剧。情天欲海,浩渺无涯。只有顿悟本心,才能回头是岸。
在《红楼梦》中,甄士隐家破人亡,晚年贫病交加,光景难熬。一天他上街散心,遇到一个跛足疯道人,口中念着一首歌。甄士隐听了,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啊‘了’啊,‘好’啊‘了’啊。”那个跛足道人笑着说:“你如果听见了‘好’‘了’两个字,还算你是个明白人。要知道这世上所有的事情,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就叫做《好了歌》。”《好了歌》的内容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人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了跛道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大彻大悟,对道人说自己可以给《好了歌》作一个注解,就对跛足道人唱了一首《好了歌解》。之后,就追随着疯道人,飘然而去。这首著名的《好了歌解》的内容是: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好了歌解》,对世人执著的各种对象作了淋漓痛快的剖析:
你执著于权力地位么?“当年笏满床”的达官显宦人家,现在没落成了“陋室空堂”;
你执著于歌舞繁华么?当年的载歌载舞之地,现在满目“衰草枯杨”;
你执著于青春不老么?虽然“脂正浓,粉正香”,转眼间“两鬓又成霜”;
你执著于情感长久么?“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你入土了,心还未安,你的伴侣“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又和别人好上了;
你执著于家财万贯么?“金满箱,银满箱”,你正在为拥有巨大的财富而风光得意,转眼间,你从富豪跌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你执著于健康长寿么?“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正在感叹他人短命,但第二天早上,你的脚就放不进床头的那双鞋子里面去了;
……
自古以来,人生的舞台上,一直是锣鼓震天,热闹非凡。我们不仅仅是观众,而且是演员,粉墨登场、手舞足蹈、声嘶力竭,永远不知道疲倦,永远舍不得下台。就这样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闹剧,“反认他乡作故乡”!
“他乡”,就是功名富贵、权力地位、歌舞繁华、感官刺激等等。当我们对它过于执著,拼命地钻营追逐,就忘记了本心本性,就成了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游子。
***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希望得到更多。
希望得到更多,就会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所控制,就是“以物转我”。
要摆脱外在事物的控制,使它不再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不再像铁链一样越来越长,不再像茧子一样越来越厚,最关键的就是要平熄心中的欲望之火,回归本心,回归本我,不受外物的控制,从容自在地驱遣这些外物,这就是“以我转物”。
以我转物,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幸福与宁静。
第22节:四 做自己的主人(1)
四 做自己的主人
每个人都有本心本性,都有“自家宝藏”,它就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迷失了本心本性,就会追逐外在的事物。在追逐外在事物的同时,又进一步迷失了本心本性。
因为迷失了本心本性,迷失在外在的事物之中,所以就要“转”,要将这种局面“转”变过来。禅修的最高深的功夫就是“转”——将被外物控制的状态,转变成对外物的驾驭。
“以物转我”,是外在的事物转变了我,外物控制了我。
“以我转物”,是我转变了外在的事物,我控制了外物。
人的一生,之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痛苦,是由于我们有了太多的欲望,我们被外在的事物牵着鼻子走,成了财奴、房奴、车奴、色奴、官奴。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宰,被外在的环境控制和束缚。
所以,必须改变“以物转我”的情况,而做到“以我转物”,成为自己的主人公。
1?迷己而逐物
《楞严经》里有一段名言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迷己逐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这段话是禅学大师们教导弟子时最喜欢引用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芸芸众生,从无限长远的时间以来,迷失了本心本性,被外在的事物牵着鼻子走。一味地追求金钱、物质和名誉,在滚滚的红尘中,迷失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