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编 治党谋略
6?1 毛从不放弃党内斗争,但他也从不轻易把对手推向不可挽回的敌对方面党内斗争,掌握适当的火候和分寸至关重要。1935年9月,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识破张国焘企图胁迫党中央跟他走的阴谋后,悄然带领红一方面军离开张国焘的势力范围,单独北上。可是红一军的朱德和刘伯承仍然在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中。张国焘得知毛泽东“金蝉脱壳”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他在全军召集“批毛、周、张(闻天)、博(古)大会。”由于朱德与毛泽东关系密切,在红军中又颇有影响,张要朱德表态批判“毛泽东的逃脱主义”。朱德不从,张骂朱德是“老顽固”。刘伯承也被激怒了,站出来批评张不应该这样对待朱德。左路军中发生的这些事,毛当时并不知道,他只顾带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从不提该怎么去营救他的这两位得力助手。倒是杨尚昆忍不住了,他建议用四方面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向张国焘换回刘伯承。毛不同意这么做。毛说:“如果你提出用某人来换,他(张)也许就会杀死刘伯承。在目前情况下,倒是安全的,他能够活下去。”毛泽东当然不是不关心部下的死活,但是他为什么不主张用人去换回他们呢?用人换人常是敌我两军或两国交换俘虏的事。张国焘当时虽然有分裂企图,但他毕竟还没有公开使用武力。这时候对立双方的关系非常微妙,就表面看还属党内分歧,但如果再向前一步,就会发展成武力冲突。毛泽东正是恰当把握了这种关系。他知道如果这一方提出用某人去换某人,他与张国焘之间就有了“你的人”和“我的人”的明确分界,原来心照不宣的分歧就会表面化。张国焘会感到他的企图已全被毛泽东识破,再也无法妥协,只有彻底分裂。这样,保不准张在一怒之下真会把他认为是毛的人杀掉。相反,不用人去换,就当没事一样,我的人仍然放在你那里,看不出有什么“我的人”和”你的人”之分,也就表明张国焘仍然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是意见不同罢了。这样张国焘就不会意识到他的阴谋全被毛泽东识破,当然也就不会轻易与毛泽东彻底决裂。只要朱、刘二人不过分刺激他,他是不会杀害他们的。再说,张的企图并不是要把他的人马与毛泽东的人马分开,各干各的,他是想胁迫整个党和红军听他的。朱、刘二人特别是朱德,在红军中很有威望,张如果杀掉他们,会给自己惹下麻烦,会引起官兵特别是原一方面军的不满甚至动乱。基于这些,所以不用人去换,朱、刘反而更安全些。当然,毛泽东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知道张国焘尽管野心毕露,但仍然有必要同张保持着一种党内关系,把分歧限制在党内,那怕只是暂时的或只是表面的也有必要。因为这可以为张留下一个转变的余地。这当然不只是为了张一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张手下那么多的红军指战员。这些人并不都听张的,如果矛盾激化,把张推向敌对方面,他就只有沿着分裂的道路走到底,那样张指挥下的官兵,要么被张全带入死胡同,要么就会发生分裂,出现内部残杀。毛泽东采取不急于用人去换的办法,也不忙于追究张的过失,只当问题不是那么严重,只是你我意见不同。你想往西走,我想往北走,我们各走各的,或许以后还可以走到一起。这就为张国焘留下了宽广的回头余地。如果不这样做,那就不会有一年后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的会合。毛泽东从不放弃党内斗争,但他也从不轻易把对手推向不可挽回的敌对方面。他总是在坚持斗争的原则下为对方留下一个转变的余地,使对方有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他不仅可以减少许多死对头,而且可以团结到更多的人。
6?2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便没有有共产党的地位。毛一开始就提出“党指挥枪”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一般的议会党。从1927年起,它就是一个有枪的党。有枪的好处是对外富有战斗力,在与敌对党的斗争中可以立于独立自主的地位,不必寻求别人的枪杆子保护,受别人左右、摆布。在那个武人当道的时代,任何一个政党要想独立自主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必须掌握枪杆子。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便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但是有枪的党在内部也存在一个坏处,即容易增加离心倾向,甚至导致党的分裂,不利于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外有党,党内有派,正常的党派斗争,特别是党内斗争,应该是说理斗争。但是如果斗争的双方或一方手中握有枪杆子,那么最有说服力的就不是真理,而是武力。谁有武力,谁的武力强,谁就是赢家。如果武力差不多,就得见个高低,以生死相拼来定输赢。这样枪杆子的存在反而会削弱党的对外战斗力。国民党就是一面镜子,地方各实力派拥兵自重,互不买账,对中央也是貌合神离,蒋介石耍了许多手段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的客观条件比国民党更不利。根据地与根据地,苏区与白区,长期处在孤立状态下作战,团结和统一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掺杂着枪杆子的因素,那就更麻烦。毛泽东从共产党一开始抓枪杆子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因而一开始就提出“党指挥枪”。党怎样指挥枪呢?首先是用党规党纪约束带枪的军人,特别是军事长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在旧军队中,军人的服从只是对长官的服从,长官要使下属服从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上下级之间除了实力之外,还靠义气来维持隶属关系。如果有某一级长官带有一支很有份量的武装力量,而他的下属又很信服他,那就很难保证他百分之百地服从自己的上司,在独立作战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如果他入了党,那他就得受党纪党规的约束。他可以不服从某一个人,但是必须服从党,因为他是党员。党有党规,国有国法。不服从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党指挥枪的主要办法是实行双重领导,每一级,在军事长官外另设一名党代表,后称政治委员。军事长官管枪,党代表或政委管人。管人比管枪更带有根本性,因为枪是由人掌握的。党代表,顾名思义,就是代表党的。在军事上是各级长官负责,但在党内,不管哪一级首长都得服从党。军队首长本人若是党员那就更好办,党员服从党的领导是天经地义。他可能指挥上万人的军队,但他在党内是一名党员,要听从党小组长在生活会上提出的批评,要绝对服从上一级党组织的领导。如果他不是党员,那么可以启发他觉悟,在思想上政治上帮助他,争取他加入党组织。红军初创时期,旧军队的思想作风还很严重。有些人不把党代表制度看成一条建军原则,他们对党代表尊重与否,完全是看人行事。党代表如果能打仗,工作能力强,他们就尊重,否则就看不起,甚至骂党代表是“卖狗皮膏药的”。这一切的存在正说明军队中党的领导不健全,需要党代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的威信,真正使枪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好在党代表是代表党的,不管他业务能力怎样,只要他会做人的工作,一切带枪的人终究会听他的,或者不得不听他的。党在军队中通过管人的办法来管枪,又通过管思想的办法来管人,因为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管人的思想就叫政治思想工作。每一位党代表或政治委员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论是干部,还是士兵,只要思想上有疙瘩,作风上有毛病,都要做政治思想工作,有时还要深入细致,组织生活会,个别谈心,批评和自我批评,直到思想疙瘩完全解开,完全按照党的要求去做,才算完成,这项工作对实行党的领导必不可少,因为它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得到贯彻执行。党指挥枪的原则主要是解决平级和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党的组织可以跨越地域界限,深入到别的根据地,别的山头,甚至深入到敌战区或国统区的地下室里。一旦所有的枪被党指挥了,那么指挥了枪的党又可以反过来用他所指挥的枪去指挥某些不服从党的”山头”,指挥着整个军队有效地开展对敌作战。
6?3 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的组织系统一竿子插到底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建在连队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带了一支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可是他怎么也稳定不了部队,开小差逃跑的越来越多,有的人公开地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到哪儿去?”还出现整个排利用放哨的机会带了枪集体逃走的现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