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焘、蔡和森、毛泽东,却发表了相反的意见。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一时相持不下。这种平衡最后由毛泽东打破了。毛在最后表决时,站到了马林、陈独秀、瞿秋白一边,投了赞成票,从而使共产国际的提案获得了通过。毛泽东甚至提出安源工人应集体加入国民党,这一点遭到张国焘的极力反对。毛泽东在“三大”上改变态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张国焘认为这是“毛泽东的变节”。还有人指责毛泽东“想当中央委员”。前苏联的中国现代史专家格鲁宁认为,毛泽东当时的见解,既不同于陈独秀,也不同于张国焘。他有他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是否与国民党合作,要看合作是不是有利于他所热衷的农民运动。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重视农民运动的主张,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共产国际提案的着重点是要中共服从广州的国民党的指挥,这样就有可能使共产党自身的革命目标彼岸化,从而舍弃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提案。因此,毛泽东反对与国民党合作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为什么他后来又变卦,转而赞成合作呢?对这个问题,日本的中国近代史专家永野英身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不使用共产党这个人们不大熟悉的名称,而是以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过贡献的,并拥立孙文这个众所周知的领袖的国民党的名义做农民工作更为容易。在出于国民革命的大义而与可以自由地做农民工作的国民党的合作中,比在信奉对农民持偏见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占主流的共产党组织中,不是更能充分地找到实现他的愿望的场所吗?”
①毛泽东当时是否出于这种考虑,他本人从未作过说明。不过,后来的事实似乎证明水野的推测不是没有道理的。毛泽东没有忘记,孙中山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加上了“扶助农工”这一新政策。1924 年国共实行了合作,并且成立了一个国民党农民部,而领导这个部的,正是和毛泽东一样热衷于农民运动的共产党人彭湃和阮啸仙等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不回避毛泽东所关心的中国革命的主题,便于做农民运动,这就够了。张国焘所谓“毛泽东的变节”,从正面讲,正体现了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务实精神以及他在策略上的高度灵活性:既然在国民党内同样可以做农民运动,而且做起来更方便些,那为什么不合作呢?毛泽东果然合作得不错。他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一年后又出任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并亲手编辑国民党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于得很出色。他利用国民党的席位,干着他所关注的农民运动,而且干得比其他共产党人更好。当然,毛泽东并不认为在国民党内就非得一切按国民党的主张办不可。事在人为嘛。当国民党中的一些人诬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时,他第一个站出来为农民辩护。同时,他非常策略地把这些攻击者限定为国民党”右派”,意思是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国民党豹态度。到了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分裂,国民党右派得势了,并且向毛泽东心目中的“革命元勋”举起了屠刀。这时,又是毛泽东第一个站出来说:现在我们再也不能打国民党的旗子了。国民党的政治框架再也装不下毛泽东的革命内容了。于是毛泽东不得不另起炉灶,另谋出路,公开亮出共产党的旗帜。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一旦革命需要再度与国民党合作,重新向他的政敌表示友好。
①《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第22页。
5?10 怎样赶毛驴上山赶鸭子上架,赶毛驴上山,都是很费力的事,需要高超的主观能动性:智慧和技巧。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陕北的老乡有办法使毛驴上山,这办法一是拉、二是推、三是打。毛泽东在红军大学的礼堂里,用这个比喻生动他讲述着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谋略意义:蒋介石一心反共不思抗日,但我们可以用对付毛驴的办法,拉他、椎他,再不干就打他。只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会被赶到山上。西安事变爆发前,毛泽东已经通过“利用矛盾,分化瓦解”,“争取地方实力派”的统战策略,把蒋介石的”拜把兄弟”张学良争取到抗日阵线上来了。张又以其特殊的身份拴住了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张、杨已经不再反共,与共产党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了。只是蒋介石不知内情,硬要亲临西安,强令张、杨再度攻打红军,张学良用部将高福源向他痛哭陈词的办法,多次向蒋”哭谏”,仍不解决问题。因此才有西安事变,才从华清池旁响起了震惊中外的“兵谏”枪声。蒋介石这头毛驴终于拉住了,现在该是推他、打他,赶他上山的时候了。捉蒋的当日,张、杨就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共派团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提前善后事宜。毛泽东接到电报,在和周恩来等商量之后,立即作出决策: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条件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用抗日的允诺换得了自身的性命,毛泽东则成就了他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计。蒋介石是共产党不共戴天的仇敌,如今抓在手上,为什么不杀掉,反而要放掉?毛泽东望着一双双迷惑不解的眼睛,讲开了他提前放蒋的道理:蒋介石罪大恶极,血债累累,大家要求杀他,心情可以理解,不算过份。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蒋介石是不能杀的。杀了他,可以解我们的心头之恨,一时痛快。但却正中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亲日派的下怀。日本人正在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他们扬言如果南京与张学良妥协,日本政府就不会继续袖手旁观,其目的是中国发生更大规模的内战,以便坐收渔人之利。南京的国民党亲日派,正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纠集大批军队开赴潼关,逼近西安,扬言要炸平西安。他们想用这种办法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蒋介石一死,各派军阀群龙无首,其结果只能是天下大乱。而这样的结果,对国民党没有好处,对共产党也没有好处,唯一得到好处的将是日本侵略者,他们会乘机扩大对华侵略战争。有的人说:蒋介石好不容易才抓到,白白放掉岂不太可惜了?毛泽东开导说:这次蒋介石被捉,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被捉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同于滑铁卢被擒的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革命失利的结果。这次抓蒋介石,是出其不意,乘其不备,他的实力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杀掉一个蒋介石,还有许多蒋介石。这些人各自为政,相互混战,未必比一个蒋介石更好对付。相反,留下蒋介石这个头头,并通过谈判,逼他改变反共卖国的态度,可以把力量用到抗日上去。捉蒋放蒋,有利于抗日,而抗日又有利于共产党。一旦走上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道路,共产党不仅可以遂其抗日救国的大愿,而且可以重新获得公开发展的大好时机,为将来更好地对付蒋介石增加本钱。现在不杀蒋介石,只是暂时放他一马。等我们力量强大了,从他手上夺来了天下,比杀掉他一个人岂不更合算吗?所以我们应当抓而不杀,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乘机把这头毛驴赶上山去。还有人担心:蒋介石心狠手毒,不讲信义,放掉他后,他会信守抗日的承诺吗?毛泽东作了分析:日本人和亲日派都巴不得我们杀掉蒋介石,而蒋介石最怕死。他拟在我们手上,面临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选择。再加上宋氏兄妹的劝说,他肯定会接受张、杨二位的主张,以抗日的担保换取性命的。至于背信弃义嘛,毛泽东心里有底。其时国难当头,团结抗日已成为民族共识。蒋介石如果答应了抗日而又不守信用,继续坚持反共卖国那一套,那他就会进一步失去民心,遭国人唾骂,更不好做人,在政治上陷入更大的被动,而让共产党赢得了更大的主动。毛泽东料到蒋介石不会这样的。毛明白,蒋的承诺完全是出于不得已。但他既然当着世人做出了承诺,就不好再收回去。即使他骨子里还在想着反共,他也不会公开宣称他不要抗战只要反共了。而这,也就可以了。毛泽东还有办法对付他呢。如果他抗日不认真,还在想着反共,那就打他几下子。只要打得得当,他还是会被迫按共产党的意志一步步上山的。
第六编 治党谋略
6?1 毛从不放弃党内斗争,但他也从不轻易把对手推向不可挽回的敌对方面党内斗争,掌握适当的火候和分寸至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