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上所述,俄罗斯是由于休克疗法的后遗症,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和政治动荡,导致实体经济的恶化。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即是实体经济决定的危机理论。
此外,由于俄引进外资结构不合理,缺乏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转轨以来,大量外资投到了证券市场。这些资本随时可能撤走,引起市场跟风,即所谓的产生羊群效应。而这正是金融危机新论所阐释的重要部分。
对于危机的发生,俄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市场对政府反危机纲领能否产生预期效应信心不足,外国投资者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导致债、股两市又呈跌势。这种市场和投资者的恐慌导致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全线崩溃。再加上年轻的基里延科政府的上台,市场更是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恐慌不断。1998年8月17日,基里延科政府在宣布卢布实际贬值50%的同时,还决定将国债冻结90天,并将1999年底到期的卢布短期债券转换成长期债券,这等于是拒绝按期还国债。此举破坏了俄罗斯的金融信誉,被国际金融界视为不讲金融信用。而第二代危机理论指出: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性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有效途径。俄政府的做法与理论建议背道而驰。
同时,一些购买国债的银行在金融市场形势激烈动荡时,纷纷抛售国债,使市场暴跌又进一步加剧。俄罗斯中央银行大幅度提高再贷款率(将达150%),使各银行受到更大的压力。而政府的延期归还国债政策,导致许多购买国债的银行由于市场暴跌而频于破产,其他一些规模不大的商业银行也由于卢布的大幅度贬值而处境困难。
这就体现了危机的孪生特性,即危机的伴生性和相互促进。Stoker(1995)认为,货币危机导致了银行危机。在固定汇率制下,最初的外部冲击(如国外利率水平的提高)导致国际储备下降,信用收缩,破产增加,银行业危机发生。Kaminsky和Keinhait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业危机往往先于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又会加重银行业危机,形成恶性循环。总之,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孪生的危机通常具有共同的宏观经济特征:金融自由化、外资大量流入、信用扩张、汇率升值以及经济衰退。
(四)拉美金融危机(2000)
拉美金融危机包括巴西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
1。 巴西金融危机
1999年初,巴西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汇价直线下跌,1月13日由1美元兑换1。21雷亚尔下降至1。32,随即到1。50,第二周接着下跌到1。72,并一度跌到2。10,3周内贬值42。3%;资金从98年平均每天2亿美元的外流速度增加到6亿美元—7亿美元;与此同时,巴西股市也连续一周下挫近50%。由此,爆发了一场被当地人称为“桑巴效应”的金融动荡。
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巴西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可以看成是金融恐慌的一方面。从巴西的情况来看,巴西政府由于近几年来无法控制其财政开支,使赤字额占GDP比重(1998年7%)和债务依存度(1998年57。3%)两项指标远高于世界公认的警戒线(分别是3%和40%)。因而迫使政府保持高利率以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债的依赖,同时导致虚弱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运行的风险。这样,一旦债务链受到触击,投资者对政府和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信心危机,金融恐慌就不可避免。
在政府的紧缩政策无法挽救经济困境的情况下,从1998年8月起已有平均400亿的游资先后撤离巴西使其外汇储备从746亿平均锐减到380亿美元。外汇储备是衡量国外投资者信心的一个重要依据,尤其国内储蓄率的低水平决定了巴西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因此外资的迅速撤离和流出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言而喻。
金融恐慌的触发事件是1999年的1月6日,巴西第三大洲米纳斯吉拉斯洲宣布推迟90天偿还134亿美元的联邦政府债务,极大动摇了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债务危机爆发后,外国投资者要求巴西偿还债务,从巴西股市撤出资金,导致股市大跌,同时巴西国内资本外逃加速,最后导致了全面的金融危机。
巴西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从某种角度上就是金融恐慌的演变过程:政府实行“雷亚尔计划”,将货币雷亚尔与美元挂钩,同时大幅度提高利率来吸引国际投机资本,搞债务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债越积越多,而且大部分是追逐巴西高利率的投机资本。外债继续滚雪球般地增大,危机也就日益增大,当债务人宣布推迟或无法偿还债务后,债权人就开始大量撤回资本,进而引发从债券市场到股票市场到外汇市场的全面的金融恐慌。
2。阿根廷金融危机
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从1998年开始,阿根廷经济就已经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进入2001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阿根廷不断凝聚着金融风险,终于在7月份开始爆发:证券市场发生空前规模的动荡,主要股票指数和公共债券价格暴跌,国家风险指数猛升至1700点以上,资金大量外流,外汇储备和银行储蓄严重下降,政府几近破产。2001年11月30日,民众大举到银行提款,挤兑美元,一天之内阿根廷银行体系就流失了10亿美元的现金,同时,银行间比索隔夜拆借利率暴涨至300%,失业率飚升到20%,创历史最高记录。
1991年,阿根廷政府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出人意料地实施了大胆而激进的货币局制度(固定汇率制)和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货币局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货币发行以100%的外汇储备为货币发行准备,并与锚定货币保持稳定汇率的特殊货币安排。阿根廷的汇率制度大致是一种跛足的货币局制度,比索的锚定货币为美元,但阿根廷并没有100%的美元准备来支撑比索。
阿根廷经济规模较大,政府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职行为,包括不适当的大规模借债;国内税收征管不严,逃税严重。长期实行的货币局制度阻碍了阿根廷经济的独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出现的反复表明,阿根廷长期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币值高估对其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外贸形势恶化,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导致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增大。在货币局制度下,政府无法采取货币贬值以及降息等措施来振兴经济,只能面对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且,阿根廷经济决策当局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一贯奉行“单一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这大大降低了应变能力。
第一、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都是以固定汇率制度为基本前提。固定汇率制人为确定货币兑换比率,不能反映实际经济变动对实际汇率造成的影响,当内、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差距增大,而名义汇率向实际汇率回归的性质要求可能就会以货币危机的形式得以满足。就本质而论,固定汇率制更易诱发货币危机,政府承诺的固定汇率通常等于诱惑外汇投机。同时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最易遭受国际投机性资金的冲击。由此可见阿根廷政府的这一大胆举措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所在。再单独联系到第二代理论,由于阿根廷政府在维持固定汇率制时,对成本和收益比较估计失误,没有及时调整固定汇率制。因此政府的严重失职行为也是一大根源。
同时,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受到了巴西金融危机的影响。雷亚尔的贬值大大增强了巴西的出口竞争力,而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阿根廷在没有良好国内经济作为支持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使其货币贬值,反而将这种固定汇率制视作为一种资产,从而再度使其币值更加高估。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出现了持续三年半之久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各项经济指标严重恶化。这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对维持固定汇率制成本收益估计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导致了金融恐慌。
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情况,不断得进行拓展和完善,使理论能够更及时,有效的为金融危机的防范和解决提供理论论据和决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洛林、李扬 《金融结构与金融危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 石俊志 《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 中国金融出版社
3。 成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