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医药分销渠道的优化。分销渠道一直是中国医药市场的薄弱环节,国内的各分销公司规模很小,管理落后,效率极端低下,其唯一的价值在于进院与回款。因此一个基于先进的物流体系的分销渠道将极大促进中国医药市场的现代化。但是,由于医药分销的地区化现象严重,关系成风,因此如不进行医药分业的改革,即使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配送系统,分销渠道的问题仍很难改善。
(2)医药分离。现有医药一体的制度是医药业弊端的根本,一是使医药市场分散化,药品进院成了一大难题;二是医生收回扣之风不易杜绝;三是高效的大分销渠道难以建立。而医药分业的确立,可以使医疗卫生界改善医贱药贵的局面,改善医务人员待遇,使中国医疗市场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同时,由于使医院与药品销售彻底脱钩,使药店经营的重点转移到以高效的配送体系获取利润上,医药分业可以促成医药流通渠道的以物流配送科学化为基础的根本变革,使流通渠道透明化,高效化。另一方面,医药分业之后,医生待遇提高,与药品销售的关系被切断,医药公司进院销售之风将得到有效遏制。医药分业早在几年前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已在小范围内试点,但由于对医院实行补贴的制度很难规范化,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因此虽然长期看来势在必行,但短期难以见成效。
(3)零售药店连锁化。在美国,零售药店往往是以连锁的形式出现,例如,位于美国医药零售业第一的Walgreen有两千多家店,而第二位的CVS/Pharmacy有三千多家店。因此连锁药店一度成为中国医药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也成为投资者争夺的焦点。但是实际上,中外的医药零售业有较大的差异。国外的医药零售,由于资金占压是主要经营压力,因此单店往往无法生存,连锁药店可以实行科学化的统一配送,加快资金周转,取得利润,即使是这样,其利润也相当低,一般不高于5%。而在中国,由于药店一般是赊销的方式,不承担资金压力,节约资金不是竞争的焦点所在,但由于药店扩张较快,往往有选址、业务规划、店员培训等管理问题。同时,原有的零售药店由于没有资金问题,而零售利润空间较大,因此单店的赢利能力较强。但由于各地新建药店过多过快,往往造成竞争压力过大,大家都难以赢利的局面。而随着业外连锁经营机构的加入,这一情况会进一步恶化。有些连锁店的经营者甚至主观地把将来赢利的希望寄托在被国外大型连锁店收购上,但是国外几家大型连锁店由于赢利并不丰厚,都已表示并未考虑中国市场。因此从短期效果看,连锁店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会为经营者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但从长期看,在OTC体系逐步健全之后,连锁店的生存空间会逐步明确,但仍不会有太大的赢利空间。
4。社会舆论的影响
医药政策,特别是短期政策,常常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美国20世纪70年代FDA对医药的监管明显加强,对医药广告的审批制度也是那时建立的,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社会舆论认为医药是暴利行业,而这一舆论导向一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改变,到今天都未能完全扭转。不幸的是,中国正在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对医药行业暴利的控制是药品限价、集中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措施出台的前提。其实,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里,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在营销上花费巨大,如果不计算营销投入都可以称作暴利行业。因此,最主要的是对舆论的引导。而医药行业由于和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因此更容易受指责,这需要引起每一个医药企业注意。在中国医药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下,对医药行业产生负面舆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我们必须看到,打破传统的公费医疗体制,建立市场经济秩序下新的医疗机制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一些弊端的出现是发展中的必然也是长期沉积的结果。有人对药价虚高期望有一天也像家电产品一样,来个价格大战,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并且没有一定的时间。即使出现价格竞争,也只能在药店之间,因为药店的销售份额只占20%左右,对医院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夜之间就能彻底改变现状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社会公众对医药的改革需要一定的耐心。毕竟,事物是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
5。监管力度加强
医药因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无论是出于对人民健康的关注,还是出于对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的考虑。国家始终不断探索更好的监管方式。为了解决药价虚高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政府定价、药品降价、药品招标等许多措施。根据国务院医药纠风工作的具体部署而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措施,预计每年可减轻社会医药费负担约20亿元。2001年以来,国家计委已分三批制定公布了西药的最高零售价,至此,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西药的政府定价工作已初步完成。医药费用的增长幅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由于整个药价虚高的深层机制尚没有触动,这些措施只治标不治本,药价虚高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虚高的药品销售链条,仍在运转。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例如药品实行招标采购后,许多医保药品降价,出现企业方面不愿生产经营,医院方面用量减少的现象,这反而促进了招标外非医保药的使用的现象。医药招标,无形之中,药品销售又多了一个招标代理环节,增加了药品流通成本。
要彻底解决药价虚高问题,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深化医疗制度、医药生产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改变以药养医的利益机制。医价药价为何居高不下?还是那句老话:垄断。打破医疗垄断有待于占优势地位的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医药分离却有可能乘平价药房的东风推广开来。只有打破了药价虚高的生存法则,药价虚高的局面才能彻底解决。因此,要改变医院药品价格畸高的现状,必须打破医院在药品流通和销售中的垄断地位,并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力度。
进入门槛
由于医药产业关乎大众健康的特殊性,医药市场向来以不受经济萧条等经济波动影响的稳定性而著称。例如在美国,自50年代医药工业飞速增长以来,从1954年到1994年短短的40年间,医药销售额从13亿美元增长到548亿美元,到今天更是超过1200亿美元,其中只有1993年一年因政策原因造成了负增长。医药行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对医药行业的投资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也高的特点,因此,医药产业向来是被投资者最青睐的行业之一。
1。投资巨大
药品生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药品生产企业是典型的现代制造业。它的特点是规模大、生产管理水平高。一般一个中型制药厂投资规模也在几千万,其中厂房、生产设备、试验设备、仓储货运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要占用很大资金。药品的特殊性要求其从生产到流通都必须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实行药品生产质量规范标准(简称GMP)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药品生产的必备条件。据了解,一条生产线GMP改造需投入人民币约二千万元,全厂GMP改造需投入五千至六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同种药品,GMP与非GMP企业的生产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即使从事医药产品经销的企业,按国家药监局《药品流通管理规范》(简称GSP)对经营场所、储存环境均有严格规定,要达到该要求也需至少几十万元资金。
(2)产品研发。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医药产品需要巨额投资,国外一个创新药物的研发;平均投资成本要2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近20年来,制药工业的新药产量仅保持了适度的增长,用于研究开发新药的费用增长了6倍多,达到了300亿美元。显然;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就不可能有医药产品的开发。即使不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直接购买现有专利产品,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3)人员配备。医药行业既是专业性极强的产业,又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无论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还是从事生产制造人员,一概要求具有专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