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一定的提高,殉葬物品也相应的提高了,这时的殉葬品一般都有一套3件或5件用于炊煮、储盛、打水和饮食方面的陶器、少量的生产工具和少数骨簪、骨珠、玉坠、陶环之类的装饰品。还有一些作为防身武器的工具,从这时殉葬的物品来看,数量很少,也很有限,只是他们个人日常使用的物品,与其它各氏族之间所用的物品大同小异,数量和质量也差不多。虽然如此,一些制造不易并且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如磨制的刀、斧等石器,则殉葬的不多。
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有了剩余,一些物品被少数人占有,逐渐形成了贫富分化,殉葬品的差别也随之增大,如南京北阴阳营青年冈文化墓葬群中,有一座墓殉葬石器12件,实用陶器4件,玛瑙等装饰品11件,个别石器20多件。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氏族墓葬群中,一般富有者殉葬品30至40件,最多的达180件,其中有精美的彩陶、黑陶、白陶器物,磨制精细的石制工具,骨制工具和非常精制的装饰品。有的墓葬中还有透雕的骨梳和象牙筒,而同一时期的另一些墓葬殉葬品就很少,甚至没有。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随着宗教迷信观念的增强,在“事死如事生”观念和礼制的支配下,厚葬之风盛行。厚葬风起于商代,如商王武丁诸妇之一的妇好墓中,就随葬有铜、玉、石、陶、骨、蚌、象牙、宝石制品1900多件,贝币6800多枚。两周时期,丧葬礼仪开始制度化、法律化。西周天子随葬品中单是衣服一项就有120称(衣服的一单一复为一称),王公国君的丧事拟比天子。《吕氏春秋》记载,帝王死后:“载之以大春(载棺柩的车),羽旄旌旗如云……珠玉以备之,黼黻(福伏,绣有火和龙黑白相间的衣服)文章以饰之,引佛(下葬时牵引灵柩入穴的大绳)者左右数万人以行之”。在帝王的墓穴中《墨子&;#8226;节丧》说:“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系官印的青丝带)组(佩印或佩玉的绶带)节(一种古乐器)约(捆束之意),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可见帝王随葬奢侈至极。
到了秦朝,帝王殉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水经注》记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秦始皇13岁刚一即位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公元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当时的秦国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实力都是比较雄厚的。因此,他把营建陵寝与修建宫殿同样看重。《史迹&;#8226;秦始皇本纪》记载,皇陵地宫设施与地面宫殿一样,墓内地底见水,用铜加固,上置棺椁;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宫廷楼阁塞满了奇珍异宝。《吕氏春秋&;#8226;节葬》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也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锺鼎壶滥,与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就目前还在发掘,占地面积56&;#822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园来看,秦始皇陵园自1974年8月到2001年8月为止的近30年间,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其中仅陪葬坑就200多处,这些陪葬坑中,除已发掘和待发掘反映秦始皇生前军队的兵马俑1、2、3号坑,和反映秦始皇驾车巡幸的两座铜车马坑外,近几年又发掘出供秦始皇狩猎用的珍禽异兽坑31座和饲养鸡、猪、羊、狗、獾等十几种动物的动物坑一座;供其娱乐的百戏俑坑一座和用来养马的马厩坑和跽座俑坑98座,为军队和战马准备的石铠甲坑和未确定性质的“巨”字形坑,六号坑、七号坑等,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各种陪葬坑,反映了秦始皇生前生活的方方面面。
(2)人殉和人祭:社会出现了贫富,产生了阶级以后,被迫沦为奴隶的人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他们和牛马、牲畜一样可以被奴隶主买卖、宰杀。在商代的一件青铜器上就有一个奴隶主用一匹马、一束丝换取五个奴隶的记载。周代天子赏赐一个贵族一次就给了他1700个奴隶。奴隶主平时把成百上千的奴隶和牛马牲畜一起关在牢里,专供殉葬和祭祀之用。在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的一座帝王墓中,墓室的中央底部埋着一个执戈的奴隶和一条狗,墓底四边又分别埋着8个执戈的奴隶和8条狗。奴隶埋好后,奴隶主的棺椁才开始下葬。椁的顶部排
列着奴隶主的兵器和仪仗,使用兵器和充当仪仗队的奴隶也同时殉葬。墓室的四周、上下和墓道内埋满了奴隶,奴隶主人殉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墓中殉葬的奴隶埋好、填土、夯平,留下南面的墓道作为出口,然后把10人一行或20人一行的奴隶反绑着牵入墓道,强迫他们东西或成排的向墓室跪着,逐个把头砍下,先埋好无头尸体,然后把人头一个个面向墓室东西成排摆放,在填土夯平,仅在这一座墓中,就有被砍掉头的奴隶躯体8排59个,头颅27组73个,还有一些破碎了的尸骨无法统计,这些被殉葬的奴隶大多是不到20岁的青少年,有的还是脑门未合的儿童。在安阳殷墟,处处可以看到王陵大墓中人殉的惨景,有的活埋,有的被杀,一般一座墓中都要殉葬300至400个奴隶。据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皇宫内凡是没有生育的宫女嫔妃悉数殉葬。为了防止“泄密”,所有参与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封杀在墓道之中。
除了“人殉”之外,还有“人祭”。奴隶主对他的祖先或神灵进行祭祀的时候,也要杀掉许多奴隶来祭祀,有一块甲骨文上记载,一次祭祀先王用了小臣(男奴隶)卅,小妾(女奴隶)卅,共达60人。在安阳殷墟大墓内到1976年时已发现181个祭祀坑,每个坑中都有8至10付人骨,将近有2000千奴隶被杀祭。
奴隶社会这种特有的“人殉”、“人祭”悲剧,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渐停止下来。
(3)冥器:冥器是殉葬品的忌称。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模仿的“俑”,二是实用品。俑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禽畜、用具、房屋、武器等等,而实用品则是无所不包,从奴隶社会后期到封建社会近三千年中,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埋葬礼仪,殉葬品也极为庞杂,不能一一述说。但关于俑的起源和变化,因为它在殉葬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不简单的介绍一下:
俑和偶是一种东西,最初是用木头或其它质料仿制的人形,用以代替活人殉葬,以后又发展到牲畜、动物、禽兽和各种器物的形状。这种用偶像“俑”来代替活人和牲畜等殉葬的方法,确实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开始的时候,可能在奴隶社会后期,一些奴隶主感到用大批奴隶和牛马殉葬未免耗费生产力太大,损失也太大,便想出了用木头人或泥人的方法代替。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墓葬中就发现过用炭青泥制做,带着桎梏的男女佣俑,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很快的发展起来,直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还是用活人活兽来殉葬。孔子当时虽然对人殉非常痛心,但是以俑代替人殉还是不理解,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又说:“为俑者不仁”。发明俑的人是谁,我们不知道,但是始作俑者确实是一个大仁大智之士,因为他的始作俑,不知有多少生命免于惨死 。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某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以活人祭祀的情况,如《三国志》上记载:诸葛亮在渡泸水时,按照当地习惯要用活人祭河,而诸葛亮则用面人代替了,面人也是俑的一种形式。
俑的制作形式很多,有泥烧的、木刻的、石雕的,金、银、铜、铅制成的,还有草编的、纸糊的等等。春秋战国时期以木刻的为多,木俑身上还穿着丝绸衣服,戴着头饰,有的木俑身上还画着彩绘。河南洛阳金村还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金属俑,但为数太少。1974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秦始皇陵殉葬坑中的兵马俑,其数量之多,体形之大,制作之精美,不仅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这个殉葬坑中有战车百余辆,陶马600多件,各种陶俑8000多件,陶俑的大小和真人真马一样,如此多的人马如果是真人真马殉葬,可以想像那是一个多么大,多么可怕的悲剧。兵马俑虽然是用陶俑、陶马来殉葬,但如此的气派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