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皇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没有发现过实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一直是个谜。直到1974年6月在北京丰台区郭公庄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可能是燕王旦的陵墓,才算真正发现了黄肠题凑这种地宫形式。这一发现,我们还可以设想,西汉长安的帝王陵墓可能也是黄肠题凑这种地宫形式,当然,这些真正的天子地宫肯定会比燕王陵墓的地宫大的多,也豪华的多。随着1991年开始发掘,我国保护最完整的西汉第四位皇帝刘启的阳陵,西汉帝王陵地宫之谜和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将得以解决。

  (4)砖石砌筑和砖石发券的地宫:可能是由于木椁地宫容易被盗、被焚的教训以及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木椁玄宫的建筑形式,并逐渐被砖石结构所代替。从考古发掘得知,在西汉后期,已经出现了砖石结构的墓室,如在河南安阳曾发现了好几座西汉后期砖石结构的墓室。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砖的结构,砖长1米左右,有的1米多,宽40至50厘米,厚10几厘米,砖的表面刻有各种装饰花纹。这种大型空芯砖好像现在的预制构件,用它来砌筑墓室非常方便。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用小砖发券起拱的墓室,从墓室的规模和墓主人的情况来看,这些墓室不是帝王陵墓,而是一般中等官吏和一般平民的墓室。自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种砖石发券和叠涩砌筑的墓室和地宫一直都在发展。由于早期帝王陵墓发掘的不多,只能从晚期的陵墓中得知一些帝王陵地宫的情况,如前面谈到的南京五代时南唐李弁、李景,成都前蜀王建墓等都是用砖石发券和叠涩砌筑的。明清帝王陵的地宫规模更大,建筑材料更为坚固,如1956年5月发掘的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汉白玉、艾青石和花斑石等巨大的石块以发券的结构建筑的,铺地的青砖为所谓的“金砖”(即澄泥砖)。这种以砖石材料发券的结构比木椁方式优点更多,它即能使地宫更为宏大、坚实,并且还具有防腐、防火等功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宫殿”,在杨弃了木椁方式以后,砖石结构的地宫形式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从清东陵开放的几个地宫来看,基本上是继承了明代帝王陵地宫的形式。

  (5)土洞地宫:由于黄土高原的土质良好,在六朝、隋、唐时期还盛行过由天井、壁龛等组成的土洞地宫,如西安乾陵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墓的地宫,就是这种土洞结构,也就是现代人所称的“生土建筑”,它虽然不是砖石结构,但甚为坚固,不易毁坏。

  四、帝王陵园的发展

  我国的墓葬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即1、墓坑、墓穴和地宫;2、封土坟头、宝城宝顶;3、

  地面陵园。这三个部分都是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古人迷信向先人祷告祭祀,除了封土坟头以外,还需要有一个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和祭祀时使用的建筑物,如庙和祠。出现高封巨冢以后,祭祀建筑就更发展了,不仅帝王陵如此,一般大小官吏、平民百姓的墓也是如此,现四川、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保留的石祠、石阙、墓表、石兽等就是我国最早的墓葬地面建筑,如四川雅安市的高颐墓阙,芦山县的樊敏墓阙,渠县的冯焕、沈府君墓阙,梓潼县的李业墓阙;山东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石祠、石阙,长青县的郭氏石祠;北京的秦君墓表等等。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加之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早以毁坏,当时的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可能要比秦汉时期简单的多。自秦汉以后,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才有址可寻,并且有了完整的实物存在,在现存的遗址和实物中得知,帝王陵的封土或宝城前面,还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即祭祀建筑区),和“像生”仪仗队(即神道)以及陵园管理机构的建筑群(即护陵监)。陵园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同帝王们生前的宫阙没什

  么两样,如秦代,秦始皇陵园面积达56&;#8226;25平方公里,以后帝王陵园的范围更大,如唐代,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连同陪葬墓的陵园范围周长60公里,占地30万亩。北京的明十三陵陵园范围40平方公里,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陵园面积达250平方公里,河北易县                   清西陵陵园面积也达100多平方公里。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

  (1)祭祀建筑区:这是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作祭祀之用。主要建筑物是祭殿,早期也称作亨殿、献殿、寝殿、陵殿等。明代叫棱恩殿,清代叫隆恩殿。棱这个字的意思是祭而受福,恩字是说祖宗的恩德深厚之意。在这一主殿两旁,还有配殿、廊庑,前面还有焚帛炉(烧纸帛之用),棱恩门等建筑。大殿前还有朝房,值房等,这一组建筑往往用围墙围成一个大的区域,建筑物非常多,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曾有房屋378间。帝王陵园的建筑群和皇宫中的主要宫殿一样。

  (2)神道:又叫“御路”、“甬道”等,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它纯属是摆排场,壮观瞻之用的。神道也是从很小发展起来的,自从出现了封土坟头之后,前面又有亨殿,通向坟前必然要有一条整齐宽大的道路,称作墓道或神道。起初神道并不长,唐代乾陵的神道只有1公里左右,而到了明代十三陵的神道全长7公里,清东陵的神道也长达5公里。在神道的两旁,排列着一群大型石刻,由文武官员和珍贵的动物组成,象仪仗队一样,名叫“石像生”。意思是犹如生的一般,表示与帝王生前一样的威仪,俗称“石人石马”或“石人石兽”,因为它们一共有18对,也有叫做“18对”的。

  (3)护陵监: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历代帝王都把保护祖宗的陵墓作为一种特别重大的事情来办,第一是相信祖宗有灵,还在保佑他们的江山社稷,永远统治着他们所打的天下。第二是对祖宗的感恩报德,因此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花费很大的财力、人力来保护,担任护陵任务的一般都是具有高威望的亲王大臣。护陵护墓的建筑同样很早就有了,但是非常简单,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就曾分别到他的墓去庐墓,当时就是搭一个简单的房子在那里守墓。一般坟墓不一定专门看管,也不一定常住,而帝王陵墓几千年来盛行“厚葬”制度,殉葬品极多,就必须要设立一个护陵的机构,以防止盗掘和破坏。护陵监的外面也有城墙,里面有“衙门”、“街市”、住宅等,设置了陵令、属官、寝庙令、门吏等专职管理人员。西汉武帝的茂陵采取了将文武大臣, 豪绅富户迁居陵区的做法,以加强保护,并把原来的茂乡升格为县,当时迁到茂陵的官宦富商很多,人口达27万,使当时的茂陵县有富甲长安之称。有了这样多的护陵人员,就得有更多的为他们服务和供应的人员,据记载,当时茂陵只是在陵区负责浇水,打扫的人员就5千多人。这样,处在荒郊僻野的一个陵区很快就繁荣发展起来了,如西汉长安的汉高祖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就先后分设了5个陵县,使这里都成了富庶之地。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除设置了护陵监外还专门修了一座“新城”作为护陵之用。

  五、帝王陵的殉葬

  (1)原始的殉葬:殉葬也叫陪葬或随葬。原始社会早期,当时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人们对死者的埋葬并不十分注意,更谈不上有什么东西来为死者殉葬了。殉葬是在人们注重了埋葬死者以后开始的,因为在人们埋葬先人或同伴的遗体时,往往会想起他们生前所喜爱和使用的东西,于是就把它们同时埋葬起来,以使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使用、玩赏。

  通过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殉葬大约是从原始氏族制度形成的时候开始的。如距今1800年前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下洞中埋葬的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已经有了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殉葬物了,其中,有取火用的燧石,石制的生产工具和作为装饰品用的兽牙。随着氏族公社制度的发展,出现了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以后,生产力

  有了一定的提高,殉葬物品也相应的提高了,这时的殉葬品一般都有一套3件或5件用于炊煮、储盛、打水和饮食方面的陶器、少量的生产工具和少数骨簪、骨珠、玉坠、陶环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