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魏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及河北省大名、广平、山东冠县等地。魏虽强大,但所处地理位置在秦、赵、韩三国的包围之中,战国中期,齐、秦等国崛起,自秦献公起就不断攻魏,逼的魏不得不沿着洛水筑长城御防。为了不受秦国侵扰和加强对东部的统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魏也称梁。秦国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国力更加强大,不断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大致同时,齐威王用邹忌变法也强大起来,公元前353年,齐败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公元前341年,齐、魏间发生马陵道(今河北大名东南)之战,齐将孙膑大败魏将庞涓,逼迫庞涓自杀。魏从此走向衰落,无法抑制秦的东进。战国晚期,魏受秦国的蚕食,地域渐窄。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被冲毁,魏王假被俘,魏国亡。
魏国自魏斯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25年被秦灭亡共传八王,一百七十八年。
【魏国王陵】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王陵一般都在都城之内或城郭附近。但只有魏国王陵例外,因为大梁地势低平,不便于建造陵墓。现已知魏国王陵多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卫辉市和辉县市一带,距魏国都城大梁约80公里。战国初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山彪镇一带,1935年夏被盗,后由前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是年秋由中央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发掘清理。墓葬群中一号墓墓主被认为是魏先祖魏襄子。其他待考。战国中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辉县市固围村村东,此处有三座魏王陵墓。1929至1930年曾遭大规模盗掘,但仍出土较多的青铜礼器,有鼎、簋、壶、鉴、盘、等,还出土铲、锄、犁、斧、削等铁器93件,是中国第一次成批出土战国铁器。1950年至1951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三墓自西向东并列在一高2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5米的平台上,依次编为一、二、三号,规模最大的是二号墓,建造时间一号墓最早,二号墓次之,三号墓最晚,墓主待考。战国晚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西南的汲城村,尤其以魏安厘王墓最为著名。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时,一个叫不准的盗墓人盗发魏安厘王墓,发现了10几万支竹简。这些竹简是记载夏、商、周三代、一直到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6年)事情的古书,书名叫《纪年》,因为是写在竹简上,故又称《竹书》或《竹书纪年》。这些竹简在发现时,已遭破坏,因为当时盗墓人在墓中用竹简照明,使许多用丝线串在一起的竹简坠落散乱,有的只剩下断头。司马炎得知后,命人将竹简装了几十车送到洛阳,命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因竹简被烧的残缺不全,整理工作非常困难。一直到惠帝元年(公元291年)设立了秘书监,由挚虞负责考证《竹书纪年》,挚虞依据大量善本书籍校对竹书,卫恒、束暂也参加了整理工作,尤其束暂精通经学和古文字,直到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才整理完毕,前后共用了20年的时间。
《竹书纪年》竹简共整理出75篇、16部古籍,其中完整的68篇,另外7篇严重残缺。后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原来也于宋代遗失。今本为明代人杂采各书所补成。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有许多不同之处:1、卷数不同,古本为13篇,今本2卷;2、纪年不同,古本在周幽王以前使用周纪年,东周开始使用晋纪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后使用魏纪年,而今本则以周纪年;3、起始不同,古本自夏开始,而今本始于黄帝;4、内容有异,古本部分内容引见于古本书中的,今本没有;5、今本所记夏代年数与古本不同。《竹书纪年》发现于战国魏厘王墓中,魏厘王死于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时,《竹书纪年》作为殉葬品已埋入地下30余年,故没受到损毁。《竹书纪年》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历史、文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的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和辨误工作,使这一古籍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竹书纪年》虽然与后来的古史有异,但与甲骨文,金文相符,所以,历代学者都用竹书来考证历史,进一步保证了史料的价值和传播。《竹书纪年》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有学者把它同在孔宅发现的《古文尚书》、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并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
起1X点1X中1X文1X网1X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魏国世系表 《战国》(公元前)
(起5T点5T中5T文5T网更新时间:2007…4…19 13:10:00 本章字数:270)
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魏斯恒子之子403—396文侯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魏击魏斯之子395—370武侯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魏罂魏击之子369—319惠王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嗣魏罂之子318—296襄王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赦魏嗣之子295—277昭王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圉魏赦之子276—243安厘王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增魏圉之子242—228景缗王河南卫辉山彪镇汲城村
魏假魏增之子227—225魏王待考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魏国先祖世系表
(起1X点1X中1X文1X网更新时间:2007…4…19 13:11:00 本章字数:155)
先祖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毕万毕公高子毕卿待考
毕万之子武子待考
武子之子悼子待考
魏绛悼子之子昭子待考
魏赢昭子之子待考
魏舒魏赢之子献子待考
魏侈魏舒之子待考
魏侈之子恒子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五章 战国七雄 (三) 赵国
(起4E点4E中4E文4E网更新时间:2007…4…19 22:09:00 本章字数:2068)
赵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开国君主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赵籍。夏朝时,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伯益。伯益在舜时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后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弗(今山东曲阜市东南),赐姓赢,故伯益又称大弗、弗伯。伯益在大禹晚年的时候被定为继承人,但被大禹的儿子夏启杀害。
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商代,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谲在朝中为臣,守西部边疆。中谲的儿子蜚廉在商纣时为臣,助纣为虐。蜚廉的儿子恶来也是商纣之臣,他力大、好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灭商后被杀。蜚廉生子季胜,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次,穆王出游时,徐国(今江苏省泗洪县)叛乱侵周,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返回,给穆王赢得了时间,平定了叛乱。事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以后,造父的后代以封地为姓。造父以后6世到奄父,奄父的儿子叔带在周朝为臣。那时,周幽王无道,叔带弃周到晋国为臣。叔带5世到赵夙,公元前661年,赵夙驾车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封赵夙为大夫,并将耿地(今山西河津县南10公里、汾水南岸王村,古称耿乡)封给他。以后赵夙的后代共孟、赵衰、赵盾、赵朔、赵武、景叔、赵鞅、赵无恤、赵嘉、一直到赵浣,10世都为晋国大夫。约公元前497年,赵鞅迁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源镇与古城营村一带)。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最强大,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南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赵籍为诸侯,建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到赵武灵王时,他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先后攻灭中山国(河北平山县),打败胡林、楼烦部族,扩地北到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到山西北部雁门山(今山西代县一带),后又攻灭代国,取得了代国河北、山西、内蒙的36个县。公元前206年,赵孝成王时,赵同秦激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秦大破赵军,史载秦军坑杀赵军降卒40万,国力大损。此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