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器的国家。 '42'
丝织业、麻织业 我国是著名的丝织品生产国,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和织造绢帛的国家。蚕桑在商代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玉蚕。这些生动逼真的玉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蚕非常熟悉,也说明养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甲骨文中的丝字作“■”形。其字形正表现出“絲”的形状。
殷墟的一些铜器上不止一次地发现附有布纹痕迹。 1972 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觚、爵、戈等器物上也附着丝织品的痕迹。 '43' 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附于铜觚器表的纤维属于蚕丝纤维,并大体可认出五种不同的规格。其中有的可能是文献中常提到的“纨”,有的像“縠”,有的可能是纱罗。妇好墓出土的标本 651 号铜爵上附有绢的痕迹;标本 793 号圆铜尊上附有双经、双纬织物遗迹;标本 828 号铜方彝盖上有罗的痕迹;标本 791 号铜偶方彝上有回纹绮遗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玉戈上,保留有清晰的雷纹花绮印痕。可见,当时已有罗、绮、绢等各种不同形制的丝织品。夏鼐先生推测当时已有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
《说苑·反质篇》说,殷纣王时“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锈被堂,金玉珍玮。”
丝织品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广大人民只能衣麻,所以商代麻纺业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1973 ~ 1974 年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的一座房基里发现一卷麻布。这几块麻布都是本纹组织,经纬线的密度不一。在 1 平方厘米上,有的经线 14 ~ 16 根,纬线 9 ~ 10 根;有的经线 18 ~ 20 根,纬线 6 ~ 8 根。经鉴定,这卷麻布,属于大麻的纤维,这是首次发现商代的麻织实物。
漆器制作业 我国漆器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一只红漆木碗。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漆器。
殷墟发掘中多次发现商代漆器。由于漆器的木胎容易腐朽,因此,所见到的是木胎腐朽以后在夯土上保留下来的漆器印痕。有的还能看出清晰的漆花。 1969 ~ 1977 年发掘殷墟墓葬时,在 M 701 的一个古代盗坑中出土残漆器一件,此器呈葫芦形,朱红色;在 M 93 二层台上发现漆器残迹,漆器已朽,只遗留下镶嵌在漆器上的蚌饰。 1973 年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商代的漆器残片,木胎已朽,但仍能看出有盘、盒之类的器形,花纹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蕉叶纹等,都是朱红底的黑漆花,有的还嵌有嫩绿的松石;色泽绚丽明快,漆面乌黑发亮,花纹美观。 '44' 总之,商代漆器的制作工艺,在晒漆、兑色、髹漆、镶嵌等方面,都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3 .商业与交通
殷商王朝的青铜、玉石、陶瓷等工艺水平,从现在发现的大量实物来看,都是十分高超的,说明当时青铜铸造业、制陶业、制骨业、玉石制造业之间有了固定的分工,而且在每一行业内部也有一定的分工。
殷商时期,由于各行各业分工细致,逐渐形成了父子相承的手工业家族,他们基本上为贵族和本氏族的需要而生产。据《左传·定公四年》载,殷商王朝已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等,其中有陶氏、施氏、繁氏、长勺氏、尾勺氏等等。分工比较细致,但产品不投入市场。商代的手工业者大概也要从事一定的农业劳动。商代贵族大量需要的海龟、海贝、玉石以及鲸鱼骨等可能要组织专人到海滨及西北去交换而来的。
《尚书·酒诰》记载:周克商后,殷商民族“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伪孔传云:“农功既毕,始牵车牛载其所有,易其所元,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殷商民族正是因为有商业贸易的传统,才在被灭国后,去从事商贸活动的。
二里头墓葬和殷商时期的许多墓葬中都出现了贝,如郑州白家庄 M 7 出土 460 多枚,殷墟五号墓出土 6000 多枚,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墓出土 3790 多枚。商代墓葬中还出石贝、骨贝、铜贝等。有人认为,这些是商代最早的货币。甲骨文中有“贝一朋”、“贝廿朋”的记载。贝以朋计算,每十贝或五贝一朋。笔者认为,商代出现的贝还不是货币。每十贝或五贝一朋,也可说是一串,正是做为一种项饰或手足镯圈的形式。贝无论在原始社会时期或夏商早期国家时期,都是一种装饰品。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对于广大中下层人民来说还不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做为装饰品,贝有它的交换价值。而且“贝”又和海中的一些龟贝、珍宝联系起来,自然贵重,深得贵族的喜爱,故贝又常作贵族的赏赐品。殷商时期,贝并不具有货币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许多民族志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都说明,贝是作为装饰品而受到人们的珍视,只有个别民族才开始用贝作为货币。
商代的交通比较发达,交通工具陆路用车,水路用舟。
《世本》载,“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马。”“胲”和“相土”都是商的祖先。“服牛”,即驯牛拉车。商代已经学会了以牛、马去拉车。在殷墟发现了许多车马坑,如在小屯、孝民屯、大司空村、白家坟、侯家庄等地,先后发现车马坑 16 座、马车 18 辆。这些马车多为一车二马,晚期出现一车四马。
商代的车均为木制,车身主要由车辕、车箱、车轴、车轮组成。用于拉车的马均有马饰。商代的车主要应是战车,用于作战和田猎,当然也作为交通工具用,由此推断,商代当已辟有可供车辆行驶的大道。
甲骨文中有“舟”字,作“■”形。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已出土有船桨,说明当时已有船舟了。殷甲骨文中出现“舟”字,就说明殷人已经拥有了舟船这样的水上交通工具。殷民族原是兴起于东夷地方的民族,濒临大海,因此会使用舟船完全是可能的。但目前尚未发现商代舟船的实物资料,还不能确知商代舟船的样子。
十、商代文化的发展
1 .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史学研究的划时代的大事件,这种龟甲文字首先在河南省安阳小屯发现。当时一些农民在田地耕作中发现一种带符号的龟甲和兽骨。当地农民认为这是“龙骨”,就陆续当做中药材卖给药贩或药店。有时还把“符号” ( 即文字 ) 刮掉再卖。这样,历代甲骨文字毁了许多。
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早在夏代之前的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贵族非常迷信,他们无论出行、打猎、作战,或者在农作、收成、祭祀等活动中,皆要进行占卜。即用火在龟甲上烧灼,龟甲上就会出现裂纹,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他们还在甲骨上刻上文字,记载占卜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甲骨上的文字增多,记载的内容也愈加丰富,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甲骨上的文字多记载占卜的内容,故又称为“卜辞。”卜问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这样就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殷商历史的文字资料。 1899 年有一个名叫王懿荣的偶然从药材中发现“龙骨”上有字,而且认为是一种古代文字,开始多方搜集购买,于是甲骨逐渐地汇集到研究者手中了。 1903 年刘鹗印行《铁云藏龟》,这是甲骨著录和流传的开始。罗振玉继起大力收藏,所得甲骨最多。辛亥革命后,罗以清朝遗老身份流亡日本,陆续印行《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 1915 年,他到安阳殷墟实地考察,开始注意到与甲骨共存的器物,于 1915 年印行《殷墟古器物图录》,将以往对殷墟出土文物的访求,逐步提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 1928 年 10 月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止,前后在殷墟共发掘 15 次 ( 其间河南省博物馆曾发掘了一部分 ) 。这是应用现代考古学方法的科学发掘,注意到了遗存的全面情况、地层关系,搜集全部遗物,包括甲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铜范、陶器等。新中国成立后, 1950 年春开始对殷墟继续进行发掘,又发现许多甲骨和殷代遗器,对研究殷商社会有重要意义。
殷墟的 15 次发掘,共发现十万片甲骨文字,涉及的内容有天象、历法、战争、出行、殷王世系等。甲骨卜辞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大致相同,从而使殷史成为信史。甲骨文字的研究已成为专门的学问。
金文,即铜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