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亲的可能性差不多是零。尽管如此,从理论上说,一点点可能性还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不知道母亲的长相,名字都不知道。也就是说,她没有理由不得是我的母亲。
参加参观团的,除了我只有从大阪来的一对中年夫妇。太太体态丰满,戴着高度近视眼镜。丈夫则偏瘦,发型就像用钢毛刷把硬硬的头发死活按倒躺下。眼睛细细额头宽宽,俨然时刻凝望水平线的南方海岛雕塑。交谈主要由太太开口,丈夫随声附和。此外丈夫或点头或表示赞赏或不时嘟囔一句无法听清的不连贯的话语。两人的装束与其说是来图书馆,不如说像去登山。双双身穿到处是口袋的防水马甲,脚登坚不可摧的系带皮鞋,头戴登山帽。那或许是这对夫妇每次外出旅游时的装束。不像是坏人。没觉得此两人若是自己的父母该有多好,不过得知参加参观团的并非仅我一人,多少有些释然。
一开始佐伯介绍了甲村纪念图书馆诞生的原委,内容和大岛告诉我的大体一致。建馆宗旨是将数代当家人收集的图书、文献、书画向一般人公开,以期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以甲村家私有财产设立了财团,财团负责图书馆的经营。根据需要有时也举办讲演会、室内音乐会等活动。建筑物在明治初期原本作为甲村家的书库兼客房使用,大正时期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建成二层楼,里边为投宿文人准备的居室也更漂亮了。大正至昭和初期诸多著名人物来甲村家访问,留下了各自的足迹。为表示他们对允许寄宿的感激之情,歌人留下短歌,俳人留下俳句,作家留下书法,画家留下画。
“二楼展览室里有许多精选的宝贵文化遗产,请诸位参观。”佐伯说道,“就是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不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而主要通过甲村家这样带有业余爱好者性质的无官无位的富人之手培育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就是说,他们发挥了文化活动赞助商的作用。香川县所以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歌人、俳人,甲村家自明治以来连续几代在当地为高素质艺术群体的形成和维持倾注心血这一事实也是其背景之一。关于这一令人深感兴趣的文化团体的形成缘起和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研究专著、随想录、回忆录出版或发表,那些文献完好保存在阅览室之中。如有兴趣,敬请翻阅。
“甲村当家人代代都对文艺深有造诣,独具慧眼,或许是血统所使然。他们区分真伪,仅对真正优秀的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仅对高远的志向加以精心培育。只是——诸位也知道——世间并不存在绝对准确无误的鉴赏眼光。令人惋惜的是,未受到他们的赏识因而未得到应有待遇的优秀作家也并非没有。例如同俳人种田山头火有关的作品,遗憾的是几乎废弃一空。据来客签名薄,山头火数次在此投宿,每次都有俳句和书法留下,但当家人视为‘无非满口大话的讨饭和尚’而未用心对待,作品多被抛弃。”
“哎呀,可惜啊可惜,”从大阪来的太太不胜惋惜地说,“山头火若是现在,可就值大钱了。”
“您说的不错。但当时的山头火没没无闻,也许是没有办法的事。不少事情不到日后是无从知晓的。”佐伯微笑着说。
“正是,正是。”那位丈夫附和道。
接着,佐伯领我们转了一楼:书库、阅览室、珍贵文献贮藏室。
“建造这间书库时,当时的当家人大胆舍弃那种纤巧的富有文人情趣的京都茶室样式,而采用了民居式、农舍式风格。不过——诸位一看即可明白——同房子框架的粗犷豪放形成对照的是,家具用品、书画裱装则相当考究,不惜工本。比如这天花板同拉门上框之间,雕刻的流畅华丽就是无与伦比的,据说建造期间悉数汇集了四国地区的能工巧匠。”
之后,一起沿楼梯上到二楼。楼梯部分形成空阔的天井。黑檀木扶手磨得光艳艳的,似乎轻轻一碰即可留下指印。转角平台的正面窗扇镶着五彩玻璃,图案是小鹿伸长脖子吃葡萄。二楼有两个客厅和一个大厅。大厅里过去想必铺满榻榻米,也能开宴会和聚会来着。现在已铺上地板,墙壁挂着很多书画挂轴和日本画。中间有个大大的玻璃展柜,里面摆着纪念品和有来历的物件。客厅一个西式一个日本式。西式客厅有宽大的写字台和转椅,现在也好像有人用来写东西。写字台背后的窗口可以看见一排松树,树间隐约现出海面水平线。
大阪来的夫妇一边念说明书,一边逐个看大厅里的物品。妻子大声说罢对什么的感想,丈夫便予以鼓励似地连声附和,两人之间似乎根本不存在意见分歧。我对展品没多大兴趣,便转着圈看建筑物结构的细部,正审视西式客厅时,佐伯走了过来。
“如果有兴趣,坐坐那椅子也可以的。”佐伯说,“志贺直哉和谷崎润一郎都曾坐过。当然,椅子倒不和当时的完全相同。”
我试着坐在转椅上,双手静静放在桌面。
“如何,觉得能写出什么吧?”
我有点脸红,摇摇头。佐伯笑了笑,折回隔壁夫妇那边。我坐在椅上注视了一会儿她的背影,注视她腰肢的扭动和脚步。所有动作都显得无比自然和优雅。说我固然说不好,总之其中好像有一种特别的东西。看上去她在通过背影向我诉说什么,诉说不能诉诸语言的什么,诉说无法当面传达的什么。然而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我不明白的事很多很多。
我在转椅上坐着不动,四下打量房间。墙上挂一幅绘有此地海岸风景的油画,式样虽老,但颜色新鲜。写字台上摆一个大烟灰缸,一个绿罩台灯。按下开关,好端端放出了光明。正面墙壁挂一老式黑钟。样子蛮滑稽,但时针指的时间准确。木地板很多地方都磨秃了,走上去低声吱呀作响。
参观完了,大阪来的夫妇向佐伯道谢回去,说夫妇同时参加了关西一个短歌协会。太太倒也罢了,可这位丈夫能吟出什么短歌呢?光是当应声虫和点头总不至于写出短歌。那里边需要有自发性的东西才是。或者说惟独吟咏短歌时此人从某处搬来现成的什么不成?
我返回阅览室接着看书。下午阅览室来了几个人。几乎所有人都戴着看书用的老花镜。戴上老花镜,人们的脸形都好像差不多。时间过得非常缓慢。人们只在这里安安静静专心读书,没有人说话。也有人趴在桌面上做笔记,而大部分人则默默看书,也不改换姿势,在各自的座位上看得全神贯注,和我一样。
五点我合上书,放回书架,走出图书馆。
“早上几点开门?”我问。
“十一点。休星期一。”他说,“明天还来?”
“如果不添麻烦的话。”
大岛眯细眼睛看着我:“哪里谈得上麻烦,图书馆本来就是想看书的人来的地方。一定再来。对了,你总是拿那样的东西走?像很重似的。里面到底装的什么?南非金币?”
我一阵脸红。
“算了算了,说着玩的。又不是真想知道。”大岛用铅笔头上的橡皮顶住右侧太阳穴,“哪,明天见。”
“再见。”我说。
他没有扬手,举起铅笔作答。
我乘上来时那列电车回到高松站,在车站附近一家看样子便宜的饭馆里点了炸鸡块套餐和蔬菜色拉,饭多要了一碗。吃罢喝温吞吞的牛奶,又在小超市买了两个饭团以便半夜饿时充饥,之后朝要住的宾馆走去。走得既不太快,又不过慢。走法跟极普通的人一样,以免引起别人不必要的注意。
宾馆规模固然不大,但属于典型的二流商务宾馆。我在前台住宿登记簿写上假住所假姓名假年龄,预付了一天的房费。我有点紧张,但他们根本没向我投以疑神疑鬼的目光,也没有大吼大叫——“喂喂,别乱弹琴,我们心里一清二楚,你不是离家出走的十五岁少年吗?”一切都是事务性的,风平浪静。
我踩着发出“咔嗒咔嗒”不吉利声响的楼梯爬到六楼。房间细细长长,冷漠的床,硬硬的枕,小小的桌,不大的电视,晒褪色的窗帘。洗澡间还没有壁橱大。无沐浴露无洗发液。从窗口看见的只是邻楼的壁。但是有屋顶、水龙头有温水流出,光凭这点就必须谢天谢地。我把背囊放在地板,在椅子上坐下,让身体适应这个房间。
我自由了。我闭起眼睛,就自己自由了这点思索一阵子。但是,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自由这东西是怎么回事。现在明白的只是自己成了孤身一人。孤身一人住在陌生的地方,如丢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