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创业成功案例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训、司法考试辅导培训、高考复读辅导等多个项目。
  如今的象牙塔公司并不是李永新他们成立的第一个公司。新兴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他们第一个公司的名字,经营理念是向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方位服务。
  就在李永新与同伴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投资方突然撤资,理由是经营理念不同。
  学生公司遭遇第一次灭顶之灾。
  “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网开一面”
  “投资人撤走全部资金,我们身无分文。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李永新说。
  李永新和伙伴们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坚持着。
  从1999年8月到11月3个月时间里,李永新东拼西凑借了3万元钱,拿到了如今的象牙塔信息技术中心的营业执照。
  当时,公司的一切只能用困顿二字来形容。连办公室租金都要向房东赊账。他们没钱租宿舍,只好每天晚上铺报纸、睡地板,每天吃饭都计算并定量。直到5个月后,“高考状元全国巡回演讲团”项目的成功,境况才有所好转。
  “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各种突发情况会随时考验我们的市场承受力。问题在于创业者在打击面前能否承受住。”
  “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项目”
  他们分析自己的资源:背靠北大,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与老师。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而外地没有这种资源,何不把北大的这种资源引到地方去呢?
  “高考状元全国巡回演讲团”就此诞生。北大高考状元的优秀学习经验受到全国几十个省市的几十万学生的欢迎。公司靠着这个项目生存下来了,发展了,壮大了。
  李永新认真总结这段经验。他把学生创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服务内容的变化与革新为内涵的服务创业,另一类则是以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业。他认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学生创业,都应以服务创业为主。
  他分析,科技创业的学生企业首先在技术含量上没有优势,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谁也别想简单地通过自己的一点技术革新就可以改变一个行业,或者建立一个行业。现在的科技革新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科研基础之上的,而一个本科生或几个硕士生的科研力量是极其有限的,很难真正创造社会需要的科技产品。
  其次,学生企业在技术转化方面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大学生最为优良的素质表现为创新的理念与创新的活力,而我国的服务行业又正在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服务行业里大显身手并取得成功。
  “学生创业初期不宜大量引资”
  谁不希望创业初期能有大量的资金援助呢?可李永新的观点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学生创业初期不宜大量引资。
  在李永新看来,学生创业初期与社会、市场有一个磨合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控制能力、洞察力等诸多实践能力的锻炼。如果学生创业企业有很多资金,学生创业团队与社会的磨合的效果就不可能真正有保障。
  创业初期,不少人得到了资金,但他们在烧掉第一笔资金的60%~ 80%时才知道资金的可贵,而这时一切为时已晚。就象牙塔成长的历程而言,他们没有资金,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们也在想办法如何去生存,如何去发展。这种困境对象牙塔的创业者们的各种能力锻炼很大,使他们成为素质比较全面、吃苦耐劳的创业者。
  许多人认为李永新成功了,他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只能说我们对于就业做了尝试,并取得初步成功。”在他看来,4年的创业过程就是不断遇到困难和麻烦,然后不断去解决。
  项目选择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病,也是大学生的创业病。
  专家们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而造成好高骛远的心理。多数大学生容易把创业目标定位在高科技的大型项目上,而且往往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这给他们的创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大学生应选择一些低成本、低风险的小项目入手,放下架子去创业。
 
  案例19:  没有背景和依靠 创业全靠自己天赋和努力⑤
  年轻的傅章强用行动写下了两项上海“之最”:第一位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第一位入驻浦东软件园的“知本家”。
  不熟悉他的人会觉得他令人讶异:一个从福建南平考到上海来的大学生,没有任何背景和依靠,只是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还在大学三年级时,便在市科委负责一个攻关项目的开发,研究生一年级便以负责人身份向市科委申请到了另一个“九五”项目,这在一般教授 都未必能做到;而熟知傅章强的人却不觉讶异:一进海运学院计算机系,傅章强便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和特别的努力,那时候的他,一清早便钻进机房,中午啃两个面包,直至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满天星斗时才钻出来。日日如此,且这样的工作热情一直保持至今。天才加上勤奋,出成绩是必然的!
  真正开始创业,只是起源于一个念头:市科委的项目做出来以后,同行评价都非常高,认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接下来的命运却是“高束焉,庋藏焉”,产业化根本没做好。傅章强心中很觉可惜:科研成果只需适当包装、完善,完全可大范围推广,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他决定:自己开公司!
  1998年初,傅章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投资2万余元,置办了三台电脑,为创业开始磨刀霍霍了。到当年年中,他拟定了一个吸引风险投资的计划书,融得一笔1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资金。年底,“必特软件”正式注册。“必特”,在英文中即是“bit”,代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而二进制是计算机的基础,暗含办企业要从基础做起的理念;同时,“bit”和“micro”一样,都有微小、微粒的含义,但“bit”比“micro”数量级稍大一些,其中,蕴藏着傅章强的“野心”。
  当时,作为申城第一个在校大学生办的企业,“必特软件”似乎还有着违反校规的嫌疑。一开始,傅章强只能瞒着学校偷偷干。
  困难似乎也在意料之中。开业几个月,傅章强没有谈成一笔业务。有时有客户谈得已经很投机了,跑过来一看他的“两室一厅”,业务便就此“夭折”。傅章强一直记得第一笔业务的成交。那是一个朋友介绍他承接上海新华律师事务所的一个项目,有40多万产值,同时另有一家单位也在争取这个项目。那段时间,傅章强一有空就往事务所跑,义务帮他们解决电脑方面的小问题,提供业务咨询,甚至编些小程序。“走出门,让客户了解自己,这很重要。我认认真真地做,并且把事情做好了。这样他们才会来买你的东西。”凭着这一点“小花招”,感动了市场,傅章强赢得了自己创业生涯的第一笔业务。
  客户间的口口相传有时比自己上门推销要有效得多。第一笔业务让傅章强兴奋的同时,也充满着压力。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松懈,永远要做得更好。他的客户也如滚雪球般,有了良性上升的趋势。1999年下半年,在校学生创业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提倡,傅章强的公司名正言顺地“公开化”,甚至他还把自己的导师和学校的一些教授吸引而来。白天,傅章强去上导师的课,晚上,导师来协助公司做业务。1999年,他招聘了第一批专职的员工,从原来三四个人的“小作坊”向规模化、正规化过渡。
  一个偶然的机会,傅章强了解到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浦东软件园开始招商。这个由上海市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创建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政府对入驻软件园的企业给予一系列极其优惠的政策扶植,最现实的便是三年内办公楼租金免费。傅章强当场拍板签下了协议书,成为第一个入驻浦东软件园的“知本家”。
  如今,“必特软件”已成为软件园的五家骨干企业之一,被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内第一批“软件企业”,并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在张江,“必特”也是第一个拿到科技部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的企业。公司从入驻张江时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超过80人,产值与客户数都呈良好的上升趋势。傅章强没有自满,他一直记得江总书记前来视察的那一天。那一刻的感觉是无比的兴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