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万大军在东京四周连珠扎营;这时东京四郊全被金军控制;旗帜军马;往来不绝。城上守军看了十分害怕。
第一次围城之役;东京原来的守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总数达到二三十万人。解围后;这些大军没有安放到应当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防河战争中溃散;还有一部分被主和大臣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以致金军进至东京时;城内的守军不满七万。各地勤王军早已受到朝命钤止;裹足不前。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两个儿子伯奋、仲熊不顾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奋勇前进;在颍昌府遭遇粘罕所部;大小十八战;互有胜负;最后全军突入东京城;这是第二次围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够进入东京城的勤王军。
当然不能忘记官家、宰相倚为长城的那支神兵;以及围城当天就被击溃逃散的五万保甲兵。所有这些军队统统加起来也不过十三四万人;未经一战;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在数量上居于劣势;在质量上更是相差甚远。
所幸第一次围城之役中守城已有相当经验的禁军将领姚友仲、何庆彦等仍在军中。在西军中被推为有大将之才的吴革;也有守城经验;受到姚、何等将领的尊重;后来在攻守战中他起的作用很大;隐然成为事实上的军事长官。留居东京纳福的两军宿将刘延庆一度被任为〃提举四壁守御〃;负责城守之责;那是朝廷要加重他的部将范琼的事权;不过无论范琼;无论刘延庆都不能寄以希望。刘延庆最后发生一次作用;那是在攻守战十分剧烈时;渊圣问他事势如何?他以习知战守的边将的资格;说了一句实话:〃大臣谓城之不可破者;皆是欺罔朝廷;今日之事;可谓危矣!〃他说这话的目的是要让渊圣了解事实的真相;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还是危言耸听;促成渊圣议和;现在已不得而知。
在这些带兵的文臣和将领中;资望、地位;能力能够当统帅之重的看来只有张叔夜一人。围城前;朝廷中竟找不出一个与第一次围城之役的李纲一样的统帅人选。张叔夜这时已除签书枢密院事;有调遣军队的权力;他不避赚疑;勇于任事;担负起城守的重责;重用吴革;令他四城策应;把姚友仲等布置在适当的岗位上;并亲自上城头督战。连日攻守战;尚能相持;张叔夜是有一定功绩的。
但是朝廷并没有真正任命张叔夜为统帅;议和的阴谋仍在进行。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谈不到什么议和了;除非就向金人投降。金人开出来的都是要向他投降的条件。宰相何栗在都堂上饮酒谈笑自若;还拍桌击节;歌唱柳永的小词。然后问问属吏;议和的条件谈得怎样了。属吏据实汇报;他摇摇头大言道:
〃便饶他漫天索价;待我赂地酬伊!〃
有一天;他听说张叔夜擅自召集守城将领会议;准备出击。他一怕张叔夜夺了他的权;二怕诸将领夺了郭京六甲兵的功;大吃一惊;急忙奏准官家;诏止叔夜道:
〃同卿檄召诸将;莫是欲出战否?如欲出战;幸先示及。〃
渊圣这话表面上客气;实际分量很重;张叔夜吃了这一闷棍;怎敢再议出兵?后来索性力辞签书枢密院之职;不敢再担负起守城的垒责。
在张叔夜幕下任职的太学生丁特起看见出击之事不成;张叔夜又意存消极;不禁滴泪沾裳。他与吴革商量后;上书乞早决用兵之计;毋淹延不断;养成夷狄之患。这样的上书;当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结果。
在这二十多天的围城期间;宋朝方面竟然推不出一个统筹战守的真正的统帅;直到城池失守为止。
军事力量和统帅事权的对比;宋朝又是大大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切斗争;与敌人作政治或军事的斗争;与自然界作生产建设或抗暴的斗争;最痛心的一个现象莫过于力量内耗;在自己内部的矛盾中把力量消耗殆尽;这种现象在第二次东京保卫战中充分暴露无余;以致在攻守战尚未正式开始以前;两军的优劣势就已十分明显。
东京城的前途黯淡。
(七)
渊圣皇帝并没有从金军第一次围城之中吸取教训;也没有看到目前军事上的危机。
在他亲自上城视察以前。他的心中反而比较踏实;认为目前的处境比他刚即位几天就匆匆应付金军的进攻时要好得多。他的根据是:当时他主张不定;一会儿要守;一会儿要和;每经过一次变换;他的内心就要发生一次剧烈的斗争。这次不同了;他的方针自始不变;他的政策一贯到底。并无左右摇摆之虞。现在他的方针政策是战中有和;和中有战;两不妨碍。他用了双管齐下的宰相何真忠实地执行这一项政策;他自己在富内蜓可以高枕无忧了。
由于和的需要;他派出康王和冯澥分别出使到斡离不和粘罕军前乞和;答应并准备答应他们提出来的任何条件;只要保牢他的皇位。他一次又一次地应金人之请派出〃割地使〃;要三镇及两河各地抗金的军民乖乖地放下武器;臣服金朝。他同意下令不准各地勤王军开到京师来。甚至在围城期间;战争十分剧烈之际;他也同意何栗的建议;制止张叔夜的出击计划。那个计划至少能挫动金军的锐气;使它不敢小觑城内守军的力量;总之比现在这样勉强应战、坐待灭亡为好。事实上;在张叔夜准备出击前;吴革也两次建议;出兵城外下寨;使虏人不敢近城;且通东南道路;又乞选日诸门併出兵分布期会为正兵、为牢制、为冲突、为尾袭、为应援;可以战而胜。太学生丁特起在张叔夜准备出击的前后都曾上书乞用兵;论对金人有三可灭之理;角兵有五不可缓之说。这些建议;都被渊圣皇帝置之高阁。
由于战的需要;他亲自召对吴革;派他去陕西勾兵;并明令他与诸帅臣商议城守之事;有权参加东京的防务。张叔夜援兵开至城下时;他派吴革出城接应;并亲自在南薰门上接见张叔夜;传谕嘉奖;擢升他为延康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得以顾问全部军事。他一再驾幸各道城门;抚慰军民;并出宫中所制的衣袄项围;务令军士温暖。他同意召募郭京的六甲兵;并与何栗、孙傅一样;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这支军队。
战中有和;和中有战;或者称为寓战于和;寓和于战;比完全的和还要坏;完全的和是一种急性的自杀;万一死不掉;人们必须走相反的路来挽救生命。半战半和是一种慢性的自杀;最后必至于死亡。连改弦更张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历史的惨痛教训之一。
渊圣皇帝要经过三次巡城。亲自碰到不少显而易见的困难;这才了解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直到东京城沦陷时;还没有放弃半战半和的方针政策。甚至到了被金人控制、监视以至完全成为俘虏的时候;他的求和的幻想一直没有改变。
不但渊圣一人;北宋灭亡以后;从南宋小朝廷创建开始;遇到金、元侵犯;除了万不得已抵抗一下外;基本上都坚持议和的政策;直到亡国为止。明知道这是无底的深渊;他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地跳下去;至死不悔;这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而不能简单从统治者个人的软弱性上去找寻原因了。
渊圣第一次巡城是在金军已经渡河;尚来抵达京郊的十月下旬。那时守河的折彦质、燕瑛、李回等均已陆续逃回;风声已经很紧;渊圣临时决定;带了文武大臣去视阅各城门上的炮位。
渊圣跑了三个城头;发现炮零零落落;三处加起来;一总不过三五十位;其中还包括一部份已经损坏不堪使用的在内。
渊圣显然不高兴地问新任兵部尚书吕好问道:
〃东京各城头共有若干炮位?朕即位前有多少?围城后有多少?如今尚能使用的和不能使用的各占多少?吕卿可细细报来。〃
这个兵部尚书虽然姓着两张口;名为好问;又带一张口;对官场上的消息到处打听;固然十分灵通;对自己的业务却懒得去问。更加想不到一向渊默的官家今天忽然一反常态;一口气问出这么许多问题;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磕一个响头;回奏:
〃臣调本兵;莅事以来尚不过五日;炮位之事;首尾不详;要问原任尚书才知端的。〃
偏偏原任尚书不在跟前;一时又找不到。渊圣皱皱眉头;问少宰唐恪可曾知道。
主和的宰相唐恪当然也不会了解炮位的数目;只好回奏:〃炮位之数;待臣去问了有关经手人员;来日必有以复命。〃
打仗内行;做官外行的吴革不明白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要等到明天才能复命。当时他越次对道:
〃此事有何难办!官家派三五人去各城头一看便知;不消两个时辰;即可见分晓。何必待至明日方能复命?〃
渊圣点头称是;就说:
〃吴卿;你且为朕去办此事。朕在此等候回音。〃
吴革唱声〃遵旨〃上马即行;也不管唐恪等人对他白眼连连。
这里渊圣在城头上下令试炮。
由于炮位长期没有管好;炮兵技术又不熟练;试打了几炮;一大半打出去的炮石都掉在护城河以内;甚至还够不上弩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