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杜鹃 白杜鹃 作者:桂恒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呵,徐宝珊、郑位三眼下又转移到哪里去了呢?中央军委关于今后作战的建议,急待省委开会研究,做出决定。……多么紧迫的心事啊!
    其实,郑位三这时就住在天台山南边不远的一处山湾。这个坐西向东的湾子,四周毛竹成林,树木茂盛。窄狭而又弯曲的山谷里,几小块层层相连的梯形稻田,似乎一冬天都不曾引水浇灌,早已干裂得不成样子。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主人,也不知道流落在外,还是根绝了门户?唯有那么一条清幽的小溪流水,依旧绕着薛苔密布的石砌田埂蜿蜒而过,发出一串串清脆的叮咚之声。这就是鄂东北道委新的所在地——高山岗。
    兼任道委书记的郑位三,中等个头,体形比较魁伟。一张国字形状的四方脸,颧骨突出,棱角分明,两只深邃的眼睛光彩有神。大嘴唇上,同样也蓄着两撇浓密的八字胡,剪修得十分整齐,稍微往上翘着。也许是面目过分威严的缘故,红军指战员与其相会时,大都喊他“位老”。同辈人中也有叫他“小诸葛”的,是因他能谋善断,具有临危不惧的智慧。他有三次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脱险的故事,相当传奇。一次是敌人进山“清剿”,扬言专门捉他。他带着一百余人干部战士转移,行至天台山烟宝地村,有人来报,敌八十九师一个团从七里坪迎面而来。他站立高坡上四周瞭望,用左手摸摸上嘴唇浓密的八字胡,右手指着斜对面一座疙瘩巴寨的山岗说:“就在那儿暂避一时,等敌人过后再转移。”众人惊异,道:“哎,位老这有多危险,山岗仅隔一条河就是人行大道,一不留神就暴露了目标,且不说腹背受敌,而是四面夹击,到时连跑的退路也没有哇!”他说:“是的,前面走不得,弯路绕不得,退也退不得,与其选择前者,倒不如冒一次险,在险中求安。”众人哑然。果然敌人气势汹汹,只顾匆匆进山,哪会知道眼皮底下就藏着共产党的队伍哩!众人敬佩地说:“位老你真是料事如神啊!”
    有一次郑位三下山,患了疟疾,病倒在一位群众家里,恰巧,敌人要途郑位三,又搜查到村子来了。几位乡亲心急如焚跑来报告:“敌人进村了,我们把你藏起来吧。”他想了想说:“不用了,你们把我连人带床抬到村前水塘边那棵大柳树下吧。”乡亲一听,惊得膛目结舌:“不,不行,我们不能这么狠心对你哇。”他说:“就照说的办,敌人来了,你们就说那是个传染病人。”乡亲们觉得他是个怪人,只好照办。炎热酷暑,别人都大汗淋淋,他却盖了两床被子躺在柳树下。知了叫了,敌人也进村了。发现柳树下有张奇怪的床,一问听说那人得了传染病,用枪刺挑了挑被子,也未敢靠近,捂着鼻子躲开。乡亲们都说:“好险哟,位老。”他摇摇头说,这样最安全,敌人怎么会想到郑位三大白天睡在村口呢。还有一次,敌人跟踪而来,无法逃避,干脆就藏在老乡家的矮楼里,里面有一堆烂棉花,一只大棉花篓子,不像个藏人的地方,敌兵上去胡乱踢腾,却没有搜到。往后他还不断遇到这样那样的险事。人们传说他就像是在世的孔明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穿透敌人的心窝,预料他们脑袋里的阴谋,所以他总是能化险为夷!可惜,我们不是写小说,不好给他编“空城计”之类的故事。
    他的原名叫郑植槐。十六岁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因在发榜时名列第三,遂改名“位三”。敌人第五次“围剿”以来,他的一家也是死的死,散的散,父亲郑维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长期在荒山野外坚持斗争,长了一身毒疮,病死在山林。母亲为饥饿所迫,吃野菜中毒而死。妻子曹梦云几次被敌人抓住拷打审问,都没有向敌人屈服,拒不承认自己的身徽……是郑位三的“屋里人”。可怜她在自家屋里生存不住,随后也在跑反中冻死于山洞里。撇下个八九岁的女儿英英(郑奇英),只好由二弟郑植惠(游击队员)背在身上,东奔西跑打游击。就在深山老林里转来转去的,父女俩也难得见上一面,各自不能相顾。有谁晓得,郑奇英这个小不点儿,随后也被敌人抓了去,和戴醒群(戴克敏胞妹)一起坐了半年监狱。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从延安返回大别山时,父女俩见面泪如雨下。这一对父女之间的悲欢离合远非这般简略,大别山儿女的故事永远也说不清道不完。山不转水转,水不转山转,这就是奇秀无比的大别山。死里逃生的郑奇英,后来与四角曹门吴焕先带出去的吴先元的儿子吴世敏,结为一对恩爱夫妻。
    这天,鄂东北道委驻地的山湾里,忽然奔来一支数十人的便衣队伍,五花八门的装束打扮,穿着也十分混杂。有那么几个头戴礼帽、鼻梁上架着眼睛,身穿衣袍马褂、腰扎军警佩带的人物,特别引人注目。老远一看,活像一群扑向道委而来的“还乡团”。这就是红二十五军新成立的手枪团的一个分队,奉吴焕先之命打前站来了!当吴焕先和高敬亭搭着伴儿,随后出现在郑位三面前时,郑位三高兴地捋了下八字胡,忙不迭地笑道:
    “呵呵,你们的这个武装便衣队,差点没跟我们的游击队动起干戈,双方发生一场误会!”
    “便衣队才几个吊人!我们的番号叫手枪团,百把人哪!”高敬亭不由拍了下胸膛。
    “把猫叫了个咪!其实也是便衣队的组织形式,任务有所不同而已。”郑位三笑着回答。
    “便衣队”!是不是后来在抗战中威震敌胆的“敌后武工队”的前身呢。在大别山中艰难困苦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便衣队”,无论如何是郑位三、吴焕先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伟大贡献!
    “位老啊,有好消息!成仿吾到中央!”
    郑位三忙说“好呵,好呵!成仿吾真能干。”
    吴焕先忙把中央文件拿了出来,当着郑位三的面讲了个大概。建议省委立即开会研究。郑位三听了之后,沉默了许久,说:“这可是十万火急的大事!得赶快请宝珊同志出山,让他主持省委会议……”
    “宝聋子的病,好些了没有?”高敬亭不由问道。徐宝珊耳背,同志们叫他“聋子”绰号。
    “好是好多了,可也经不起几下折腾!多休息一些日子,也许能跟上部队飘忽游击呢!”郑位三从容不迫地唠着。
    吴焕先说:“要不要派上一副担架,接他一下?”
    “不用了。打发人送个信去,也就成了!”
    于是,他们一面派人去接应徐宝珊,一面派手枪团一个分队,到西高山一带寻找戴季英,让其火速赶来参加省委会议。
    就在这时,吴焕先和郑位三就鄂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推心置腹地交换了几次意见。这时候,就地方独立团、游击队所能够坚持活动的区域来说,实际上也只剩下两个小块:一是黄安、罗山、光山边界的天台山、老君山地区,为鄂东北道委的所在地;二是光山、麻城边界的西高山地区,为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的所在地。除此而外,所有城镇及广大乡村,完全被敌人所占领。而这两块屡遭敌人“清剿”的根据地境内,人口也很稀少,农舍成墟,土地荒芜。红军和地方部队虽然可以立足,尚有回旋的余地,但要遇到敌人搜山时,随时随地都得“挪窝”!整整一个冬天,吃没吃的,穿没穿的,住没住的,伤病员也难以安置,环境之艰难困苦,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总算是熬出来了,挺过来了,坚持巩固住了两小块根据地。这一时期,好在武装斗争的发展形势,还是十分活跃的,除了红军全力飘忽游击以外,两块根据地各有一支地方独立团,就地坚持对敌斗争。游击队和便衣队也遍及各地,活跃于敌人的占领区域,搞得有声有色。尽管如此,两块唯一能够坚持的根据地,仍然面临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无法改变的艰难局面……而要继续恢复和巩固原有的大片中心苏区,实在也是力所不及!
    郑位三忧心忡忡地唉叹着:“恢复整个苏区的斗争任务,就凭我们现在的武装力量,看来也难以实现,将成为一句空话!小块的乡村根据地,临时性的恢复一下,倒是可以实现的,长时期也存在不住……唉!张学良的东北军,听说又开来了好几个师……”
    “可不是嘛。东北军蜂拥而来,根据地更加够受!”吴焕先不由插了这么一句。沉了一会,也不无感叹地说:
    “我们所坚持的两块乡土,也叫做革命根据地!村落一座一座的倒塌,土地成片成片的荒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