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建章的团队足够幸运,他们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就找到了需要的第四人:范敏。1965年出生的范敏在四个人中年纪最大。与梁建章、沈南鹏和季琦都不同,范敏没有梁建章那样辉煌的童年;不像沈南鹏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苦读书;也不像季琦那样出身贫寒,很早就有自己打拼的实践。虽然与沈南鹏和季琦一样都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范敏却远没有那么多故事。作为加入携程团队的最后一个创始人,他一直保持低调,几乎从来不讲自己早年间的事情,甚至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励志讲坛请他去给学生做演讲的时候,他也是在讲述他读书的那个时代,而不是自己的故事。即使日后做了携程CEO,他也总是说自己比其他三个同伴能力要稍微差一些。范敏人生的前三十多年,似乎浓缩成为一份抽象的简历:198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从管理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新亚集团公司。在这家上海老牌国企里,他辗转多个职位,从新亚国际旅行社到新亚集团公司办公室,又从新亚旗下的海仑宾馆管理实习生成长为新亚集团酒店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此后又担任过上海旅行社和大陆饭店的总经理。其间,他还曾获得机会到著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做访问培训生。
表面上看,在加入携程创业团队之前,范敏的生活几乎是一个普通上海市民能够想象到的最完美的人生轨迹之一。他如同绝大多数上海人一样,按部就班地走过人生中的每一个台阶:读书、高考、进入交大学习、考取本校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本地的国有企业,到国外进修,回来后一步一步做到高层。他的生活完美无瑕,他的事业稳步上升。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在一般人看来,他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享受拥有的一切,慢慢变老。
但这一切只是表象,平静的水面之下,暗藏着澎湃的激流。
在给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做演讲的时候,他精心准备的讲稿以“激越的80年代”开头,以“激越的创业时期”结尾,80年代理想主义的激情贯彻始终。
那是一个刚刚从封闭到开放的时代。自由、民主、人性,这些久违了的词汇重新回到了知识分子的口中,在学生中间,自由精神正像春雨之后的青草一般快速生长。与90年代逐渐功利化和更加注重个人不同,80年代的大学生身上继承了他们的父辈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让他们看起来既像传统的反叛者,又像传统的继承者。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这个烙印如此深入骨髓,乃至20年后物质主义主导社会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留有一块柔软的地带。
范敏在演讲里讲起那个时代的歌星,从汪明荃、苏小明、彭丽媛、刘欢、那英、李玲玉、田震到齐秦、梅艳芳、苏芮、张学友、周华建、叶倩文、童安格,他如数家珍。谁会忘记陪伴自己成长的明星呢?范敏读大学时对面寝室一个同学的远亲是香港人,给他带来一台录音机,于是寝室成了音乐厅,几乎24小时不停地放着歌曲。在那个年代里,一台录音机已经足够成为大事件,大家羡慕那个好运的同学,能拥有一台人人都向往的录音机。与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不同,那里面放出来的音乐如此清新,撩拨着每个人心中的憧憬。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第二章 携程团队(5)
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作者:朱瑛石、马蕾 2008…02…03 03:17
他同样无法忘记那个从苍白到绚烂的时代里,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中学时,新华书店总是会贴出公告,告诉读者新到了哪些图书。《悲惨世界》到货了,第二天早晨7点半新华书店门口就排起长龙。上了大学,会把饭票省下来换书。80年代不是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可是与那些梦寐以求的图书相比,少吃一顿饭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80年代的大学生而言,精神上的饥渴早已遮蔽了肠胃的饥渴,每次有专家学者到学校做讲座,总是会“站”无虚席,还有很多人遗憾没有站着听的机会。每个人都通读过好几本名人名言,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到心里放不下的理想。在上海交大这所理工科大学里,熄灯之后的卧谈会,主题是哲学、政治。他们谈论,并且实践,当过学生会主席的范敏不会忘记,他们的学生会当时叫做学生议会,有学生做议长,有学生做议员。“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本来一无所有,却仿佛拥有整个世界。
但是,当时间进入90年代,当范敏从学生变成国营企业的职工,一切激情似乎终结了。他又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上海人。在这座商业发达、精神保守的城市里,就职于一个国营企业,需要的不是激情。范敏牢记朱光潜那本《读美书简》中的箴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他低调做人,扎实做事,逢人开口笑,温良恭俭让。多年以后,他甚至误以为这就是他本来的性格,于是在回答普鲁斯特问卷的时候,把“与世无争”当做自己最痛恨的缺点。
真的与世无争吗?80年代的激情与梦想,其实并没有在温良恭俭让的克己之下灰飞烟灭,它只是蜷缩起来,在心房最深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存活,仿佛一个沉睡的骑士,等到门环叩响的那一刻,便会抖擞精神,放马出击。
1999年,终于有人叩响了门环。在确定还需要一个熟悉旅游业的创业伙伴之后,梁建章、沈南鹏和季琦就开始留意合适的人选。他们接触了不少旅游企业的管理层,但是没有人对这家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感兴趣,更别说为它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季琦听说上海大陆饭店的总经理范敏也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做过旅行社,还曾在瑞士进修。季琦一听,“这不正是我们想要找的人吗”。
接下来的时间里,上海西藏中路200号大陆饭店成为季琦最常去的地方。想把身为国有公司总经理,有单位分配的住房,有单位配备的专职司机和专车的范敏挖出来,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季琦施展他做销售时的锲而不舍,“每次去他都让我在办公室外面等,就算他有时间,也会让我等。国企领导都这样,很正常。”季琦不止一次说起过他“三顾茅庐”请范敏的故事,“开始要等10多分钟,后来逐渐熟悉了,就变成了5分钟”。
无数次的软磨硬泡,范敏心中的激情终于被唤醒,他答应一起参与创业。这四个个性不同、经历相异的人,组成了一个奇特的创业团队。在短短8年时间里,他们创造了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在中国企业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创业团队做过同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想弄清楚,这个团队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基因?
有人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把这个团队称为“交大系创业四人组”;有人看到他们的不同之处,“季琦有激情、锐意开拓;沈南鹏风风火火,一副老练的投资家做派;而梁建章偏理性,用数字说话,眼光长远;范敏则善于经营,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体。四人特长各异,各掌一端”。
最早投资携程的风险投资家、IDG VC合伙人章苏阳觉得他们四个人有点像一个机构,四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大齿轮小齿轮之间咬合得非常好。对于抱着第一是投人,第二是投人,第三还是投人的理念的风险投资家来说,这个团队成员的背景很有吸引力,足够执掌他们将要操作的公司。
季琦强调这个团队的私交和各人的自知之明。在他看来,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没有私交,团队会在遇到的困难的时候散架。他和梁建章经常一起旅游,经常一起“吃个小菜,喝个小酒”,他俩和沈南鹏、范敏都是交大的校友,这样的私交可以化解彼此之间冲突和矛盾带来的危机。而每个人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的边界,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范敏喜欢打比方,他不止一次同媒体说:“我们要盖楼,季琦有激情、能疏通关系,他就是去拿批文、搞来土地的人;沈南鹏精于融资,他是去找钱的人;梁建章懂IT、能发掘业务模式,他就去打桩,定出整体框架。而我来自旅游业,善于搅拌水泥和黄沙,制成混凝土去填充这个框架。楼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在另外的场合,他又把这个团队的成功归于三个上海人和一个?通人的组合。
所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