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幻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狻�

    国内和国际间的贫富分化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富人富国钱太多,只能拼命追求投资高收益,而穷人穷国钱太少需求严重不足。为了弥补贫富分化带来的整体需求不足,整个世界想出了两个办法:一个是不断发展信用渗透和扩张,寅吃卯粮,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分析;另外一个出路就是通货膨胀,稀释过去的债务,发展新的债务,世界上所有人都在一起玩庞氏骗局。

    贫富分化、信用渗透和通货膨胀的后果是资产价格不断被高估,因为富人除了直接投资实业产生利润之外,只能通过资产投资追求利润,信用渗透也需要资产市场作为支撑,通货膨胀更是把资金推向了资产市场规避贬值风险,结果就是各国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次级按揭贷款不过是贫富分化严重化、信用渗透泛滥化和通货膨胀长期化相结合的最终产品。

    我们在系衣服扣子的时候,往往系到最后一颗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系错了,但是错误却是发生在第一颗。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经济金融系统系错的最后一颗扣子,而系错的第一颗扣子就是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分化。

    生产的全球最低成本一体化,带来了资本回报率长期高企和通货膨胀长期低下,使得投资者的预期变化和风险容忍度不断上升,加上世界主要国家放纵低利率货币政策导致资产市场泡沫严重。

    衡量股市泡沫最终要的两个指标,一个是市盈率,另外一个是市净率。市盈率反应了投资者愿意用多少倍的价格购买上市公司一块钱的盈利,而市净率反映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最终真实价值的认可程度。在过去20年里,世界主要股市市盈率和市净率比之前有了显著上升。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正常情况下在10倍…20倍,但是自1985年开始,市盈率上升到了15倍…30倍,上升了50%以上。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走势图如下。

    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1965…2009)

    数据来源:彭博资讯

    从市净率来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净率一般在1倍倍左右,但是从90年代开始,标普500指数的市净率长期维持在高位,区间在2倍…5倍,绝大部分时间维持3倍左右的高位,如下图。

    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市净率(1994…2009)

金融幻象 第二部分 第一颗扣子:M型的恶果(5)

    图形数据来源:彭博资讯

    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资产市场,房地产泡沫更加明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陈杰在其个人博客''上公布了他研究1990年…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房价走势有关数据。数据显示,除了德国和日本之外,世界主要国家房价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显著上涨。

    如果扣除扣除通货膨胀,1997年…2006年各主要国家房价涨幅情况如下。

    英国:上涨倍,其中2000…2006上涨66%;2007年又上涨了9%。

    西班牙:上涨倍,其中2000…2006上涨89%。

    法国:上涨99%,其中2000…2006上涨72%。

    瑞典:上涨91%,其中2000…2006上涨48%;2007年又上涨了11%。

    丹麦:上涨84%,其中2000…2006上涨58%。

    挪威:上涨83%,其中2000…2006上涨38%。

    澳大利亚:上涨76%,其中2000…2006上涨51%。

    荷兰:上涨75%,其中2000…2006上涨23%。

    新西兰:上涨64%,其中2000…2006上涨70%。

    美国:上涨57%,其中2000…2006上涨43%。

    其中上涨最多的要算爱尔兰,2006年的房价相当于1990的6倍,1997年的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1990…2006上涨了倍,1997…2006上涨倍,2000…2006上涨超过60%。

    房价下跌的国家:

    日本:2006年的房价只有1990年的58%。

    德国:2006年的房价只相当于1990年的77%。

    最近10年,全球房地产市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越是高端房价,涨幅越高,越贵买家越多。例如富人喜欢聚居的洛杉矶郊区,房价涨幅远高于市中心;而在日本东京,富人喜欢住在市中心,所以市中心的房价是郊区的数倍,普通工薪阶层根本不用奢望在市中心买到中意的房子。又如,全球富人热衷的几个大城市,巴黎、伦敦、莫斯科、布鲁塞尔、香港等等,最近几年的高端房价更是扶摇直上;当地普通居民只能“望房兴叹”。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更说明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财富在不断向富人集中。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教授根据已建成标准房屋价格(非新建房)的剔除物价变动因素销售实际价格,计算了自1890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变动情况。以1890价格为基准100,最低的时候在1920年价格为66,比基准下跌34%;最高的时候在2009年199,比基准上涨99%。从1997年开始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涨了63%。

    数据来源:非理性繁荣第二版2006年罗伯特席勒

    从1991年到2006年,美国私有部门房产价值涨到了GDP的225%。2003年到2007年之间,美国家庭的房地产价值上升了6万亿美元,但美国家庭负债也上升了万亿美元,这说明,美国家庭消费了房价上涨中的一大部分,资产泡沫为美国消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

    美国房地产价格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98年开始不断上升到2008年达到最高点,接近1979年时期的高点。

    美国房屋价格与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变化1975…2008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房屋金融署彭博资讯

    贫富分化下的资产泡沫是一把双刃剑。资产泡沫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长期而言资产泡沫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随着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上升速度显得更慢了,资产泡沫一定会失去最终的接盘者而破灭。

    为了让穷人们能够当上资产泡沫的“炮灰”,过去几十年西方主要中央银行一直在放纵货币政策致使低成本资金泛滥(也称为“流动性过剩”),而西方金融体系更是积极配合不断降低信用标准,穷人们的信用杠杆越来越高,资产泡沫的游戏也越玩越大,终于玩到了玩不下去的地步。这就是我们要在下一节探讨的信用泛滥问题。

金融幻象 第二部分 无孔不入信用泛滥(1)

    前面一节我们分析了西方经济发展中长期分配不公,导致投资过度和消费者需求不足。问题是,为什么没有爆发革命呢?难道是因为现代国家的武器太先进,穷人们被吓唬住了。其实,秘密很简单,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贫富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法:债务。如果你分不到钱,那么你去借钱。正是政府和穷人的不断扩张的借贷维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为了延续和刺激经济发展,发达国家不得不长期依赖寅吃卯粮的信用需求支持,金融与经济的过度渗透,经济发展长期高杠杆运行,信用条件不断降低,最终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而次级按揭贷款就是信用泛滥的最后一环。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基础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定律,称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萨伊定律的核心观点是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供给恒等于需求。基本理论是,在货币价值恒定的情况下,商品供给恒等于生产者的货币收入;生产者的货币收入恒等于他们的货币支出,货币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给等于商品需求,国民经济会自动实现均衡。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工厂通过生产获得200美元的商品,出售之后获得200美元货币收入,其中100美元是原料成本,另外的100美元是商品的净供给,同时也是生产行为中增值的货币收入。这100美元的货币收入应该分配给劳动提供者,资本提供者和土地(工厂场地)提供者;而劳动提供者,资本提供者和土地(工厂场地)提供者共获得这100美元的收入之后自然产生了100美元的净需求(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会产生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这样就实现了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深远,长达一百多年时间里,作为自由放任经济的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认为萨伊定律只有一个前提假设,即货币价值恒定。因为只有货币价值稳定才能实现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对等;如果货币币值本身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