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山雷学(全本文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八卦本身信息与能量的输入输出口,甲戊同体或曰甲遁入戊后,两个奇点相通,成了先后天逻辑相互转换交流的通道,这种关系正如上面所绘的时空桥图一样。在此,我们顺便指出:在不同时空区域看待“桥”之形态,也正好是相反的,故“震”卦翻覆之象是“艮”卦,反之亦然。


第四节  开闭盲点


'一'


在根据天地雷图遁甲以后形成的超对称系统里,太乙震三宫和甲戊艮八宫都是奇点。为了区分它们,我们可以称震三宫为太乙奇点,称艮八宫为甲戊奇点。有时,如果需要,奇点一词可由盲点来替代,其中太乙奇点为闭盲点。甲戊奇点为开盲点。〔按:这是站在后天逻辑范畴内定义的〕。

一闭一开两种奇点性质,前文中对人眼的分析中,我们已有初步的了解。可为什么在系统中会出现两种盲点呢?分析这个问题相当费力。我们虽然已尽可能地用清晰的手法去描述它,可混淆肯定还是存在。读者最有可能不明白的就是本书为什么有些情况下只讨论太乙奇点,而对于甲戊奇点则好像是避而不谈。

本小节打算针对这一疑难,重新换一个思路来回答。

既然我们已知一切自然系统都是——或者说应当是遁甲系统。那么,进一步还可以这样认为,在一切自然系统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先天与后天相互并入”的现象;在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中本来就是两种对待逻辑共存的,无须我们再去“遁甲”。

奇点的双重性之所以极难理解,有两个原因作障碍:

其一、我们认为后天的奇点在后天的艮八宫,而先天的奇点则在先天的震八宫。但由于我们的优选逻辑是后天逻辑,震卦先天在四宫而后天在三宫,故先天的奇点跑到了后天正东方的震三宫,并且由于遁甲系统建立的需要〔也就是先天并入后天的需要〕震奇点〔太乙奇点〕优先于艮奇点〔甲戊奇点〕,所以纳甲时以震卦为统摄。这一处理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错。但我们要知道,自然事物的真实面貌本来就是遁甲系统,并非人为地进行遁甲〔指震卦颠倒反相〕以后才成为遁甲系统的。

换言之,在自然事物中本来就具有两个奇点互作补充〔正如人眼中本来就有黄斑区和视神经盘互作补充〕。我们在分别讨论先后天八卦时,说它们各自只有一个奇点,这是有边逻辑本身带来的缺陷;我们在后天八卦纳甲时讨论先天奇点震卦最多,也是由于对逻辑进行解释的需要。

其二、当我们没有先入为主之见的时候、在不分别不归类的情况下,那么,此物即此物,彼物即彼物,破缺的圆即破缺的圆,形式与内容绝对地吻合统一。比如,如果我们把某一破缺的圆称之为“A”,那么,在不比较的情况下,“A”物体就只是“A”物体,而不是什么破缺的“A”物体——形式与内容绝对地吻合统一。


'二'


虽然“自然本体”无优先逻辑存在,但我们若要分析系统的变化时还是离不开逻辑;因为分析需要比较,欲比较就得有逻辑,故我们分析系统的变化时还是要以作基础。

在“开闭盲点”中,“闭盲点”才是系统变化的决定点。

比如,我们有一个自然景象的大离散系,内部包括有八个子离散系,它们是:天空、大地、高山、沼泽、流水、长风、阳光、雷霆。显然,此八个子离散系可由一个更高的母离散系来统一,即“自然景象系统”。由于“自然景象”是一个有机总体,从逻辑的角度看,必然有一个类象的一致性逻辑起始点。于是问题就出来了,“自然景象”系统的“类的性质”是由谁决定的?我们可以认为是太乙奇点即震卦给出的;我们规定震卦类雷,则其余七种类象则由此推衍而出。

而甲戊盲点则不同,它由于是“开盲点”,是同外界信息联系的出入口,如果有外界刺激导致艮卦的类象层次改变,那么整体也会同时作出反响,以适应这种改变。比如说,各地的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我们的行踪一变则自然景观亦随之而变。显然,这两种反应是本质不同的变化。

太乙奇点与甲戊奇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太乙奇点的变化是自为的变化,无因可求;而甲戊奇点的变化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是“他律的变化”。故闭盲点即太乙奇点是系统本质变化的决定点。


'三'


如何理解这种“自为变化”与“他律变化”?我们可以用更具体的事物──人眼来比较这两种变化的异同,将会发现更深刻的道理。

我们可以把人眼的视神经盘〔即感光盲点〕看成是太乙奇点,即闭盲点;把眼底中央凹即感光最敏感的黄斑区看成是甲戊盲点,为开盲点。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之所以称奇点为盲点是因为在此二处的变化我们不可知〔也可称不可由逻辑推出〕,一个是内在自发的变化,另一个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变化。

闭盲点即视神经盘是人眼的“能见区”,人眼能接收并引起反应的光波频段由它决定;开盲点即黄斑区是人眼的“所见区”,具体所见的光波信号由此接收。由于“连山”的作用,能见功能与所见功能是等价的。开盲点接收信息,传到闭盲点,闭盲点就“看见”了外物。

但是,解剖学告诉我们,闭盲点即视神经盘仅仅是神经信号传递装置,它必须把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功能定位区后人才可以视物。显而易见,大脑视觉功能定位区也可能是一个遁甲系统,而且是高于人眼的另一个层次的离散系,大脑视觉功能定位区也有自己的开盲点和闭盲点;这时大脑视觉功能定位区的开盲点〔它还是人眼的闭盲点〕也接收相对于自己的外界刺激,它也会通过自己的闭盲点传递到整个大脑感知的”开闭盲点”区域,这样层层相摄,以至于无限扩大传递链,将会追溯到整个的特定时空片断的整个宇宙,使传递链回到了外界物体本身。也就是说,你所见的外界物体与你的能见区自我相关、自我缠绕;外界物体的变化,也就是能见区的变化,或反过来说,能见区的变化也就是外界物体的变化。

可是,按照常识来说,我们却是以为是外界事物的变化导致了所见区的变化,并由所见区的变化导致了能见区的变化。而上面的控制论则表明,外界物体的变化是你人眼能见区的自发变化,也就是说你的能见区的自发变化导致外界事物的变化,或者说是能见区的自发变化导致所见区的变化,而非所见区的被动变化导致能见区的变化。它表明,你所看见的正是你想看见的;能见与所见是同时运动的,也是同外界事物同时变化的〔太乙奇点的自发变化与甲戊盲点的被动变化是同时间的、同内容的,这由同在性关系也可推出,详见《金花左道》〕。

人眼的能所之见的同在性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认为,五官所感知的东西虽然都是频率〔如声波频率、光谱频率,故从更彻底的意义上讲,五官所触皆为频率〕,但就算是相同的频率导致五官所感知的主观感觉也是各自不同的,因为五官各自的太乙奇点所规定的质〔即特定离散系的质〕是不同的。


第五节  象外之象


'一'


在天地雷图中,共有三个互变同构映射体,即:天干盘、地支盘、八卦盘。其中的“八卦盘”可借遁甲原理形成一种新的卦图——即太乙八卦图。见图。

'图,太乙八卦图'

图注:在地理中,“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有一个夹角,我们认为,“八卦错位”之理是这类现象是的数理描述〔与此理相关的“夹角”现象其实还存在很多,在此不提〕。

此图之所以称之为“太乙八卦图”,是因为此图“八卦移位错动”之理也就是前文中“太乙进宫之理”的引伸。此图之象反映的是在纯粹的后天八卦中呈现“先后天合并之象”。实际上,此“太乙八卦图”在各种三式之书中早有记载,如《奇门五总龟》、《太乙金镜式经》,不过它们对此图的解释很牵强,但也有可能是故意不讲清楚。现选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转录如下:

西晋郭璞在《太乙灵曜经》中曰:“地缺东南,九宫数多者,无出于九,故差九以填之”。

东晋乐产曰:“太乙经天道明人事,王候得之,以一统天下,故差一宫以就乾。”〔按:乾者,乾卦也。其意是把乾卦配在第一宫。〕

唐王希明曰:“太乙统人事而知未来之道,故圣人特差一宫以明先知之义。”

在《太乙神数》中曰:“太乙者,极也;乙者,数之始也。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