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两位作者的实验报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膀胱经并非什么十二经的核心,这不过是壬水归藏于申仪所引起的特异现象。
须知,督脉总督三阳诸脉,类离卦而藏壬水,其壬水之气经大椎穴而流入申仪经,壬水又为天干脏腑之同构映射体,归藏于申仪经之后,申仪经又可通过十二俞穴映射十二经脉之气,以致于产生了上述奇异现象。
'五'
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都是超对称性系统固有的本性。但由于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是两种对立逻辑的产物,故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甲戊同体是非定域性易学逻辑的产物,故甲戊同体之性状功能是整体性相干响应,反应在病理上是胆腑胃腑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且由于甲戊奇点的性质,使“十一脏皆决于胆”。
壬申同气则不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它是与易学逻辑对立的定域性逻辑的产物,只是使之非定域化了,故其病理机制以及针灸功能具有定域化的性质,即孤立的单向的离心的针灸传感和治疗功能,针刺某一俞穴,只定向地单向地影射某一对应的脏腑,这正与西医神经刺激疗法或理疗是相通的。严格地讲,只有足太阳膀胱经外侧之一脉才是本经之脉,而申仪经十二俞穴已经有了经外奇穴的性质。但由于它已经被非定域化了,所以一方面它和西方神经刺激效法相类似,另一方面又有经络之间的传输作用,只是由双向式变成了离心式。这一现象不只是申仪经上有,耳朵上也有。
宋为民、吴昌国在《中医全息论》中又指出:“耳朵又和十二经相通,也是离心的。耳朵是感觉器官,它与全身相通,那么,眼、鼻等也是感觉器官,也应与全身相通。这种全身感受器的互相沟通,是局部影响整体的基础。这些部位都是感觉敏感区。全身感觉敏感区都可能有经络相通。已证明,耳部针刺可产生全部十四经感传线。也已证明手背、手掌亦有各经的代表区。针刺手背、手掌皆可发生相应的感传。十四经的感传皆可发生任督二脉从下而上的感传。手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手,足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足。另进行头脑治疗时,通过头总动脉的普鲁卡因向脑注射,可产生各种经络传感。以上,通过针刺实践证明背前、耳、手及头针具有通往全身的经络。这是这些区域具有进行整体全息治疗的基础。”
这一段论述有些混乱,因为人之经脉遍布全身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相互之间有传感并不说明什么。唯有类似于申仪经十二俞穴式的定域性的离心传感才有特殊意义。据国内各种报导,能具备这一典型特征的只有申仪经针刺、耳针和足底按摩疗法。其他部位,如手掌虽也有反应,但不典型。
耳针有类似于壬申同气的现象是意料中的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百会穴有一支脉从头顶行至耳上角。而耳朵的要穴“听宫”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止处,而小肠经配未支,小肠经与离宫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在天地雷图里属阴的未土连纳离坤二宫,故属阴的小肠经是坤宫之经脉。在壬水归藏于申经的同时,有坤宫之己未进入了离宫。故可推知,足太阳膀胱经通向耳朵,也就是坤宫未土进入离宫的表现。因此,耳针也有离心的十二经络传感之理就可以明白了。有趣的是耳朵所配的八卦以及与全身的映射形式恰好是一个倒立的人形,这种“反相”现象正是坤卦纯阴之象的特征。见图。
'图,人耳与八卦'
至于足掌按摩疗法也有类似的情况,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俱通向足部,也是壬水归藏于申仪之理的发挥,只是足部非奇异区,故针刺不可能有申仪类似的经脉传感。总之,这一类疗法都是定域化逻辑非定域化的产物。
2004…2…27 17:51:11
版主
等级:管理员
文章:778
积分:2118
注册:2003…6…26
第 2 楼
第四节 阴阳形态
'一'
在当今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最令研究者大惑不解的就是:经络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如果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形态结构吧,可为什么不管我们采用何等现代何等先进高超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怎么也解剖不出这种“脉道”?如果说它们不是一种形态结构吧,可古老的《内经》所描绘的经络脉道巡行路线不仅由大量针灸实践和大批经络敏感人所证实,而且已被大量现代探测仪器和手段从“唯象学”的角度证实了它们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有细微的修正,但仅仅是细微的修正〕。
但是,我们认为,由易学理论产生的经络之形态研究的主要还得由易学理论自己来解决。
奇点就像是系统的信息与能量的通道,或者说是信息与能量的凝聚点。奇点有大有小,小奇点由大奇点分化出来,小奇点又可分化出小小奇点,以至极大的一群。在易学中,我们讨论的奇点,都属于层次较深、作用较广泛的或较原始的奇点。
从易学的范畴来观察,人体形态的发育如同是一个由简单的阴阳系统演化到复杂的阴阳系统的过程。而易学中最简单的阴阳系统模型就是由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五行生克、太极图和天干地支五大块模型构成的易学公理系统。这在本书的开头就已经探索性地证明了这一点,并称之为相互作用自洽定则。显然,由此公理系统阐释的脏腑经脉系统可能就是最简单的生物模型。
易学模型还暗含了这样的假设:人体复杂系统的发生,不过是脏腑经络的重重映射。如:十二经脉之中可分十二别脉,十二别脉下又可十二孙络……。经脉可以如此推衍,脏腑其实也是一样;须知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仅仅是十一种最原始的归类法,每一脏腑职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如经络一般推衍下去。故中医诊断为肾病,千万不要以为只指腰间的那一对“肾”;它仅仅是一种种泛指。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产生来源于受精卵,而从分子的层次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基因染色体,真正的受精卵是父母基因各自一半的组合。估计,在基因重组的时候,遁甲现象即已经发生。因为超对称性的建立,必须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极性的东西互补才能达到目的。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能存在的一切事物必须是遁甲系统;如不是,就不会存在,所谓“孤阴不生,独阴不长”是也。
当代中医研究者喜欢用全息论,可为什么会“全息”的呢?我们以为,基因只是给出了一些系统的演化规则。从这个观念上讲,全息只是与演化规则或原则之间的等价,并不是指系统的每个局部都包含有整个体系的全部信息。
在易学的公理体系中,是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等价或曰同构的,即一切事物都有八个卦、十干、十二支所对应的最原始的物理实在。所以,只要我们在任一系统中发现了八卦、十干、十二支的对应物,就等于抓住了该系统最原始的生长点或是生长中心。
所谓最原始的生长点也就是是复杂系统形态分化发生的中心点。拿人体来说,人体的形态极度复杂,但再复杂也不过是以脏腑与十二支经脉为中心发生出来的。既然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形态发生的中心点,那么中心发生点必定是信息或化学物质最集中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
毫无疑问,人体脏腑是“化学信息物质”最集中的地方,而十二经脉是否也是如此呢?
当代的经脉研究已经发现,在人体的穴位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的线粒体〔一种贮能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物质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处的细胞具有生殖能力,这些特性是其他非穴位区域所没有的。这样的报导比较多,现仅引用一则较有代表性的报导:
张建新在《控制生殖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一文中指出:“人体在生长发育历程中,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流变,是通过经络系统 一些特定的细胞群及组成结构 来相对集中地传递表达的;经络被穴位分隔成不连续的节段 生殖分化体系节段,穴位区域是产生吸收并维持脉络物质动态平衡的主要场所,具备调节转换统领的地位;经络细胞与多功能生殖细胞、干细胞一样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即细胞内能产生生殖分化物质如生长因子,经一定路径传递给周围特定的细胞群受体,起动它们进行相应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同时经络细胞自身也进行着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