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最重要的是,本书有两个重要角色是大致根据真实人物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就是蒂奇·哈勒尔森,他的原型是哥伦布·乔伊纳。正如哈勒尔森那样,乔伊纳是一个空想家和一个骗子,一个石油商和一个赌徒。在有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石油发现之后,他发现自己面临着被送上法庭的危险。正如哈勒尔森那样,乔伊纳大量卖空他的租地——有的甚至卖了十一遍。在这些租地毫无价值之时,这并不重要;但等发现石油之后,这就极为重要了。乔伊纳幸运地逃过了牢狱之灾。他一直钻探私人油井直至生命结束,再也没有挖出石油,几乎是一贫如洗。
同样,《亚当之子》一书中的乔治·雷诺兹也借鉴于现实生活中的乔治·雷诺兹,他从1901年到1908年发现石油以及之后的时间里一直是诺克斯·达西的手下。现实生活中的乔治·雷诺兹显示出了一种非凡的干劲和坚韧,如果没有这两样特质就不会有任何石油发现。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很有才干,所以他于1904年在中东第一次发现了石油,于1908年挖出了他的第一口重要油井。相比较而言,伊拉克第一次挖掘出石油是在1927年,而海湾第一次挖掘出石油则是1932年在巴林。我笔下的乔治·雷诺兹非常幸运,不但跟他的老板关系很好,而且在艾伦汤石油公司还拥有部分股份。真实生活中的乔治·雷诺兹没有这么幸运——虽然他可能会高兴地得知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将会在二十世纪末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达到两千亿的公司(后更名为英国石油公司)。
但我对历史的借鉴还要更加深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油的历史就是二十世纪的历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石油就已经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英国军队发起战争之时其实没有任何机械化装备。到战争结束之时,协约国共在战场上投入了二十万辆车辆。他们还建造了上万架飞机;发动并赢得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坦克战。当柯曾勋爵宣称“协约国是在石油之浪上漂向胜利的”,他几乎没有任何夸大。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二十年时间内,石油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石油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日用品。德国未能抵达北非和高加索的石油产地,日本未能轰炸珍珠港的石油储存库,英国能够在不列颠之战中使用纯辛烷燃料,这些都是极具战略重要性的事件。至于“冥王星”——海底管道——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管道居然是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登陆战役的数小时之内放置到位的,这一事实实在让人瞠目结舌。虽然这一技术早期存在一些萌芽阶段的问题,但它最终为身处欧洲的盟军部队每日提供了一百万加仑的石油——并为盟军带来了战略优势,这种优势是缺乏石油的德国军队一直未能超越的。
最后,任何人在描写两次世界大战时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深深感谢参战的所有将士。本书尝试着较好地把握住尺度,做到一方面娱乐读者,另一方面遵循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希望本书取得了这种平衡。从乔治·雷诺兹到索姆河战役中的步兵,从诺克斯·达西到不列颠之战中的飞行员,从得州东部的哥伦布·“爸爸”·乔伊纳到波斯油田的骑马部落男子,本书旨在对他们所有人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