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这就是以白猫股份、商业网点、都市股份所构成的上海PT板块。
这几家曾经代表中国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典型,在经过政府的精心“调养”之后,再度咸鱼翻身。不过,它们重新出场的典礼实在过于隆重。在摘帽复牌之后,这三家股票的价格在短短的的几个交易日里全部翻番。如以其在PT期间的最低价格计算,其复牌后的涨幅最低也在5倍之上。其中都市股份的累计涨幅接近十倍,并创造了连续三十个涨停板的中国股市之最高纪录。在监管风声日紧的2002年,这三只股票经典的庄股走势,不啻于对监管当局的一种巨大的嘲笑。
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上海的PT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置沸腾的民意与市场发展的潮流于不顾?
的确,在上海看来,它有太多特殊的理由来挽救它的上市公司。因为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而且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更是中国向外国投资者表明开放姿态的样板城市。虽然所有这一切都不构成凌驾于市场规则之上的任何理由,但对于上海来说,形象就是一切,其他的都是小节,哪怕这种小节上的失误会贻害无穷。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一直有一种说法:上海的上市公司比较规范。意思是说,上海的上市公司不太愿意与庄家配合炒作。但这几只股票的走势,对这种说法无疑是一种讽刺。所有的人都能看出,这几只著名的PT股票在资产重组期间,不仅有庄,而且有大庄。庄家在整个炒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基本面情况的了如指掌。换句话说,庄家的炒作与这几家公司基本面的变化配合得相当紧密。虽然没有证据说,重组者即是庄家,但作为内幕知情人的重组主导者却有最大的庄家嫌疑,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上海的上市公司比较规范,不如说上海上市公司在炒作中的保密功夫更到家。这些重组股票的走势已经将价格操纵的本质清楚地呈现出来。
作为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中有特殊意义的城市,上海由行政主导的大规模资产重组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举其要者,大致有二。
第一,更强大的政府干预。
1997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专事资产重组的政府机构——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我们无法确知这个领导小组的行政级别,但从上海这几年资产重组所动用的资源来看,这个名称怪诞的政府机构能量着实不小。与其他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零敲碎打的重组不同,上海一开始便“高屋建瓴”地成立了政府班子,统一策划和推动上海市上市公司的重组。按照这个领导小组最近披露的消息,在上海市所属的115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大约四分之三进行了重组。谁都知道,公司重组本是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愿行为,政府主导的“重组”本质上已经不能叫重组,最多只能叫行政性的资源调配,用民间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拉郎配,是不可能有什么效率的。这与行政性的推荐上市没有任何区别,更是对资产重组本应该具有的市场精神的一种讽刺。但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要抢其他地方政府的风头,上海竟然将这种对市场赤裸裸的干预当作自己的又一项创新来加以夸耀,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总结出一系列的所谓经验,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曾经表示:上海将加快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充分发挥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功能。然而,在强大的政府干预下所进行的资产重组,能够发挥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功能吗?结论可能恰恰相反,它只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功能,破坏证券市场的市场配置功能。让人奇怪的是,在越来越被赋予中国改革和开放象征意义的上海,竟然对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熟视无睹。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掩盖在上海轰轰烈烈的资产重组表象下的精神实质表示深刻的怀疑。这种明显有逻辑错误的资产重组,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对证券市场的一种嘲笑。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一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行动逻辑:只要目的正确,手段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种陈规陋习在上海的资产重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第二,重组参与方几乎都是国有公司,或者更确切说都是有行政权力背景的国有投资或控股公司。
以2001年末上海三家突击重组的公司为例。重组联华合纤(600617)的是上海国际集团与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其中新的第一大股东上海国际是授权经营上海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的资产经营机构,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其旗下的多家金融机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超大型的金融垄断集团。与联华合纤几乎同时被重组的是浦东不锈(600748),其新任大股东是上实集团——上海市政府属下的另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其旗下的窗口企业上实控股在香港红筹股中相当知名。第三家重组企业英雄股份(600844)的新任大股东是上海农业投资公司。不用问,这又是一家属于上海市政府的投资公司。
从现有的资料看,上海这几年所进行的资产重组中,这种国有资产从左手到右手的特征非常明显。这既是政府主导型的资产重组的一个必然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雄厚的“国有经济”实力。换一个穷一点的地方政府,国有经济资源可能早就被“重组”完了。但很明显,这一点都不能说明上海比其他地方更高明,而只能说明上海地方政府比其他的地方政府更有本钱错配经济资源。因为,国有企业的长期经验以及资本市场上不长的重组经验都表明,这些新注入的国有资产迟早会被又一次消耗完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上海市主管部门今天就没有必要对其所属的上市公司进行这种换血式的资产重组了。上海市政府一直表示,要让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业绩处于中上游水平。大规模的行政性重组大概就是他们兑现这种诺言的主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掩藏在上海更加丰沛的国有经济资源之后的,是其更加贫乏的市场经济精神,是其相关部门更加强大的行政干预惯性。在证券市场对政府干预的一片喊打声中,上海如此明火执仗的行政干预却很少受到人们的谴责,甚至将其作为资产重组的成功模式加以推崇,又岂非咄咄怪事?
深究下来,上海由行政部门所主导的资产重组虽然具有同样甚至更变本加厉的行政干预本质,但却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诱惑性。这就是所谓的实质性重组。
出于对泛滥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虚假重组的厌恶,投资者对那些有优良资产注入的实质重组感激涕零。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大多具有这种业绩提高的表面特征,虽然这种业绩提高注定也是短暂的。这大概也是人们较少对上海资产重组提出抨击的原因。虽然这种重组在短期内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有利,但它所耗费的社会成本与其他类型的重组并无二致。以上面我们提到的三家PT股票为例,仅仅PT农商社一家就赖掉银行资金408亿,加上作为大股东无偿赠与的价值366亿元的土地和193亿现金,在挽救PT农商社的过程中,共消耗国有资产9亿多元。换句话说,除了赖掉的4亿元银行资金之外,上海行政部门又从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库中私下掏出了5亿多元给PT农商社的现有股东。慷全体纳税人之慨以维护一个地方的所谓形象,于理于法都站不住脚。请记住,上海行政部门只是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所有者。它根本就无权将这部分资产按照地方政府的意愿甚至是个别地方领导人的意愿来处置。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资产重组并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简单搬家,而是国有资产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被送给了二级市场上的庄家。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慷慨奉送的主要受益者是PT农商社的现有股东,包括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但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在二级市场上潜伏已久的庄家。按PT农商社的流通股本1638万股计算,其在重组后流通市值最高增加约45亿元,以保守的估计,庄家在PT农商社的重组炒作中至少获利上亿元。而这笔盈利,以PT农商社现有的盈利能力恐怕一辈子的经营都赚不回来。当然,这并不是全体纳税人为重组PT农商社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因为在恢复了融资能力之后,PT农商社马上就会以“都市股份”的名义张开它圈钱的血盆大口。只要这个重组的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光一个PT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