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手法与作者内心的忧患意识让我们这些土里土气的本土读者叹为观止,很想了解作者这种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黑记》不失为真正意义上的“好看小说”。另外不可不提的是本土作者马笑泉的《愤怒青年》,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我们共同的看法:在本土文化的沉积与行进中,本土物质的叙事风格对小说文本的拓展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对《愤怒青年》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及悲剧意义的时代特征的关注即可证明:这种叙事方式在作品结构中的传播是超越时空与动态发展的,对于我们这些本土作者而言,我们则更坚信小说的结构是可以抛弃先天的个别中心。对于生于70年代的马笑泉而言做这点已很不错了,难得。贵刊对这种具有开拓精神的作品应多以刊登。《黄永玉的一堆序》让我们这些本土的读者备感亲切。
本土,我一再提及本土,很让人想到夜郎的形象,况且时至今日它已是一个很滥的词了,说它滥,是因为它披上了各式各样的外衣,在各式的潮流引领下显得面目全非摇摇欲坠几近可危了……可我们为什么一再提及?
当《芙蓉》让我们感受到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可能时,我们不得不近乎偏执地认为:力挽狂澜就是要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与冷静的文学观。清水《芙蓉》于斯为盛。还是独而立的一朵。
此外我们期待更多的名家与更好的新作品参与进来,因而能否适当扩大小说的版面?还须加大发行力度。
搁笔并祝安好。
浙江嘉兴电视台但及:
最近看《芙蓉》让我感到振奋……目前《芙蓉》状态很好,我很喜欢。文学毕竟要靠作品的力量来推动,玩别的终究是皮毛,我为你们喝彩。
北京鲁迅文学院蒋同:
今年一期内容丰富,犹如一席大餐。其中长篇张炜的《你在高原·西郊》厚重,并附有关于创作的对话,不仅是对作品的阐释,而且进入到更深层面的思想。另外中、短篇,桃红李白,各呈其色。
过去的创作,思想表达和艺术风格有时代的不同,但时代的差异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分明。贵刊以“七十年代”与“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类分,轮廓出文学新人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就读者而言,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选择。我的女儿是八十年代出生的高二学生,她就选择阅读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栏目的作品,并且津津乐道。道理或许简单,这些作品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方式更接近于这一代人的生活现实。
《下午茶》栏目的各篇均是名家的文章,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思想练达,文笔老到,贵刊约到并集中刊登这些文章,可见是花了很大的组织力量。
《读者点登》中两篇是读者要求刊登的作品,都是有可读性的。石钟山的中篇《男左女右》,反映当代中、青年情感生活,作品当中以男女主人公同时红杏出墙为故事情节,以两条线展示了青年夫妻的经历,而这种夫妻情感、责任游离之后的失落,具有很大的嘲讽性。
《三S论坛》作为理论园地,可以更多地吸引中青年学者和学子,《芙蓉》杂志设立这么个专栏,由导师主持,择发具有创新意识的论文,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培养从事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
《三个人》栏目,与读者沟通、交流、反馈,体现了作家、编辑和读者平等的对话,这种态度,有很大的亲和力。一个刊物发出的声音,理应得到回响,而刊物吸收的反馈,是会得到一份关心,是会不断臻于完美的。
《空间艺术》拓阔了《芙蓉》的艺术空间,文艺同源,增加美术作品(包括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提供给读者艺术的欣赏。如若增加简要的文字赏析,或综述的文字介绍,对读者提高艺术修养更有帮助。当然,绘画艺术具有多义性,非简单语言可以阐释表达。
《芙蓉》办得大气、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可以想象是付出心血的。我期待《芙蓉》以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独到,更上层楼。我期待在下一期中读到黄永玉先生的美文,读到蔡测海、聂鑫森二位的作品,读到麦家的作品。总之,我期待读到《芙蓉》上更多更美的篇章。
湖南株洲芦淞区董家段办事处田儒钦:
我是《芙蓉》的老读者,也是真心关注贵刊兴衰之人。
《湖南日报》文化新闻部记者杨丹,鉴于湖南文学期刊面临的困境,在“文化广场”栏内编发了《期望走出困境的〈芙蓉〉》等好文章,真是说出了广大读者的心里话。她希望你们早日走出困境,这也是我的祝愿。
从今年起,我又订阅了你们杂志,我一定做一名忠实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