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年,魏源还是个31岁的青年。
90年后,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从《皇朝经世文编》的经世实学思想出发,提出中西文化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批判地继承中西文化的思想。杨昌济说:“魏源是我师。”
魏源有编著《皇朝经世文编》的智慧,自然有编著《海国图志》的胸襟。历史,就这样成就一个思想解放的先驱。
五
我曾多次到南京,而真正畅游秦淮,是去年秋天。“秦淮烟月无新旧,脂香粉腻满东流。”我是为寻找魏源的身影来的。150年前的秋天,秦淮河上有叶小舟轻轻划过,那是魏源与好友陈世秋游秦淮。南京名妓马小聪陪伴魏源,银铃般的笑声在秦淮河上荡漾。秋风送爽,佳人在侧,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一片红叶飘落船头,魏源不经意间捡起,顿生悲秋情怀。他想起当年枫叶红了的时候离开故乡,在岳麓书院读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意气风发,壮怀激烈。一晃几十年过去,有如“楚人空抱稀世珍,踏遍关山频泪吟”,两鬓添霜了,谁来理会你这番报国之志?内忧外患愈来愈烈,又有谁来拯救这个水深火热的民族?
魏源把酒临风,缓缓地说:“天下人才,唯使君与操尔。索第三人殊难。必不得已,以马小聪充数可也。”
这是1852年深秋,魏源已是花甲之年。他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天,一个寂寞的秋天。
而深秋是人生最美丽的黄昏。它的美丽在于那无牵无挂的恬静的淡泊和莫名其妙的隐隐悲凉。接着而来的冬天是人生的黑夜,闪着微弱而冰冷光泽的寒星将照耀着魏源走完生命的最后旅途。对于生命来说,深秋的美丽是极其诱人的,同时又是极其可怕的。它太短促了!
魏源叹息,“升平”无屈贾,随意访樵渔!在天下不太平的日子里,像我这样难能施展政治抱负的屈原、贾谊式的人物,也就只好随意和樵夫渔郎为伍了。
可皇帝听不到这声叹息。
昏庸的皇帝哪有心思领悟《海国图志》的精粹?这都是读书人的事情,任他们去吧,不再掀起“文字狱”为难他们就不错了。皇宫照样流光溢彩,照样三叩九拜,一个读书人的著作,一个幕僚的文字,比起阴谋暗算,比起你争我斗,比起荒淫奢侈,太文质彬彬了。尽管洋枪洋炮已经打开国门,尽管世界走近了中国。
魏源注定是一个寂寞的思想者,要进行的是铁肩挑道义的思想苦旅。
在仕途上,魏源是不自由的,而在思想的海洋中,他又是自由的。他的思想不断激发出时代的火花。何绍基曾为魏源的洁园书屋题写“果味满园”,龚自珍为其书一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寂寞的魏源,果然成“一家言”。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到1852年,在此整整十年时间内,魏源完成了三部主要著作——《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并都经过再三修订补充。如果我们把魏源对这些著作的修改加以分析、比较、研究,那就不难看出魏源的思想不论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以他战前提倡变革的思想为基础,战后在经济上要求发展带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在政治上也必然带来民主主义的要求。魏源当时围绕中国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与顽固派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这三部著作里,其爱国御侮的军事思想,体现更具体,更完整。他在战前研究古代兵家学说(如《孙子》、《吴子》、《六韬》都有注),在战后认真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提出一整套抵抗侵略战争的战略、战术及防御的具体措施。在战略上,他认为敌人是不可怕的,“外夷惟利是图,惟威足畏”。因此,他满怀信心主张“严武备”、“以甲兵止甲兵”。他一再强调战争胜利的因素,主要是人,而不是武器。他说:“胜无定在,制胜在人。”魏源在策略上提出“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魏源一再呼吁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利用好西方的器物。尽管这声音是微弱的:
千舶东南提举使,九边茶马驭戎韬。
但须重典惩群饮,那必奇淫杜旅獒。
固礼刑书固诰法,大宛苜蓿大秦艘。
欲师夷技收夷用,丘策惟当选节旄。
——《寰侮·欲师夷技收夷用》
中国人习惯听的声音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个读书人的声音没有穿透力。可这微弱的声音传到国外,日本人就开始新的变革。
这便是中国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六
一个王朝的终结,总是那么悲壮。
比如康熙的龙椅,就溅满了明代文臣武将的热血。袁崇焕的慷慨悲歌,史可法的舍生取义等等,终将挽救不了朱家王朝覆灭的命运。现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一个个谁不是抽刀断水、力挽狂澜的英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弹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他们又能支撑清廷大厦多久?但总有那么多人愿意为这没落的王朝陪葬,比如后来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硬是拖着两根长辫子,一觉醒来就自沉未名湖。
魏源选择了逃避。
1856年深秋,枫叶红了的时候,杭州灵隐寺木鱼声声,有一个满脸忧郁的老人走进这巍峨的庙宇。主持接纳了大名鼎鼎的魏源。从此,中国近代史上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走进佛门,远离了血腥红尘。“终日默坐参禅,耳听微聋,默而不语”(《师友记》摘录评献《复堂日记》)。
有人怀疑这是不是真的魏源。曾经一腔报国爱民的耿耿忠心,血脉里流淌着慷慨赴义的精神魂魄,怎会皈依佛门?当年他“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梦回汉使旄头外,心在秦时明月先”,是何其忠勇,何等豪迈!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魏源遵从治国平天下的经世大道,可潜意识里却崇尚独立人格,强调自我。现在怎么能够想象这种独立人格与念佛诵经连在一起?
魏源心如止水。他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大清王朝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而最终,他看不到这民族的任何希望,而他的任何抗争也变得毫无意义,这时候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他苦苦思索得出的结论却不一定得到同时代多数人的认同。他思想的层次越深,所覆盖的时代范围越大,就越难与同代的某种思潮相容。他所揭示的预言,是皇帝不情愿听到的,是朝廷的大多数人不情愿听到的,于是就陷入一种孤立的境地。如同明月,在黑夜的乌云中悲凉地隐去。
一个孤寂的人来到了清静之地。那窗外千年古木汇聚成深邃的林海,林海松涛声“悠悠远逝而袅袅不绝,耳倾已息,心聆犹闻”。魏源是否在这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寄托?
许多年以后,大学问家李叔同歌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到杭州出家,号弘一法师。他是否与逝去的魏源作过心灵的交流和对话?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弘一法师确实寻找过魏源的足迹,他读了《海国图志》,周游欧洲和日本,再回到中国。在他看来,出家为僧,也是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是生命的又一种形式,把希望和思考留给浊世红尘!
七
《海国图志》,是一个文化人的良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早觉醒,是一个热血男儿在那个血与火的时代的生死歌哭。
《海国图志》如一轮明月,高悬于中华民族的夜空,尽管云遮雾罩,羞羞答答,但这毕竟是千年文明的清风。
不是吗?波斯帝国灭亡了,阿拉伯帝国灭亡了……排斥外来文化,最终断送了昔日帝国的前程。康熙不修长城,要将长城修在国人的心里。这是对的,结果又怎样呢?他的子孙闭关锁国,自坏长城慨今日,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许多志士仁人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个湖南人当起了开路先锋。
魏源的著作在兵营流传。魏源说诱敌深入,积极防御,可以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当兵的多么希望魏源来指挥一场战斗!近100年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吸取了魏源的军事思想。
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争相学习魏源的思想。魏源指出,富国强民的出路在于向西方学习。这是多么重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