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事物彼此之间都是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着的。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着的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决策论作为一门科学,决策技术在处理程序化决策问题时,正是由于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才有可能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的标准化业务程序,从而使人们顺利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达到企业经营决策时所期望的目标。“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问题不同。处理一个非程序化决策问题时,例如要对某一问题进行决策,必须要存在着能够构成决策问题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决策问题,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有一个决策者要求达到的明确目标
例如,可以是企业经营总目标,或者是企业的承包、租赁目标,或者是企业升级目标等等,总之,是新出现的,不能程序化的决策问题。例如,决定设计一种新产品,希望能投入市场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也可以是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而力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等。确立企业设想达到的明确的目标,这是构成决策问题的先决条件(可以是单一目标,也可以是多目标)。没有目标,则不构成决策问题。
2有两个以上的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
如果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则无需进行决策,因为它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实现“择优”的目的。必须要有多个解决问题而实现目标的方案,并且都认为是最佳方案,那末,究竟哪个方案“最佳”?就需要比较,需要通过科学计算,最后,才能择其优而决策。所以,备选方案必须在两个以上。
3方案中损益是可以计算出来和预测出来的(“非确定型决策问题”例外)
只有能够计算出各个方案的利益和损失之值,才有可能对若干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和评价,以择其优。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计算,不以数据为依据,不让数据说话,总是凭经验、凭直觉、凭主管判断办事情、决定问题,那末,不仅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提高,决策也容易造成失误。同时,往往由于没有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合理的科学计算,而造成开会时间长、次数多、效率低,甚至互相扯皮,这种落后的管理方法和决策方法应该被彻底改变。
4构成决策问题还应当有决策者未加控制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自然状态对决策者来说,由于认识能力上、时间上、经费上、情报来源上等各个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对各个方案的后果作出准确的估算和控制,只有经过对数据的科学计算和分析,才能得出所期望的值,这个所期望的值,正是决策者借以择优的依据。
5概率值
概率值是可以运用数理统计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对未来的事物(状态)的变化作出的估计值和预测值,这种估计值或预测值(即概率值)便为决策者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把概率值乘以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便可以得到我们期望的值(期望值)。于是,一个树网状决策结构图,即“决策树状图”也就可以完成了。这种决策方法称为“决策树法”。
□决策的步骤
决策活动不是一件偶然地、孤立地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活动。决策也不只是限于从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一个最优方案的简单行动,更不能误认为只有选定最佳方案才是决策。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全过程,并且贯穿于决策活动的各个阶段。
1确定目标
首先是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确定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长远规划,或者由于企业经营不良需要承包(或租赁)给某集体或个人而需要提出承包(或租赁)目标,以及确定承建目标、任期责任目标等等。目标的确定,需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需要的不同而异。有的企业需要解决扭亏为盈问题,有的企业需要解决微利问题,而有的企业需要解决因产品质量下降带来的困境,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种各样,而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又都是非程序化的新问题;或者虽已程序化,但是,由于情况发展变化了,需要重新决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决策的目标。因此,在决策的全过程中,首先应当是选择和确定决策的目标问题。决策目标定不下来搜集来的情报是盲目的,甚至是无用的,制定备选方案也就没有了目的性。决策的科学化要求首先要解决决策所要实现的目标。这也是决策理论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搜集情报
决策的第二步,是以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收集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情报和信息资料。十分明显,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资料越多、越准确,则对自然状态的概率的估计或预测也就越接近客观实际,所作出的决策也就越合理。所以,在决策过程中,情报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情报和信息资料的收集,一方面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存储,充分发挥诸如“信息中心”、或“资料室”、“档案室”、“数据库”等的作用。同时,一个企业在决策科学化活动中,必须重视“情报网络”的作用,以便能够做到使情报和信息资料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传递。为了使情报和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到准确、及时,还要注意防阻、防走漏、防歪曲、防偏向性。
3制定备选方案
第三步是以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对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资料认真整理、分析和科学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几个实现目标的方案,提交决策者选定。制定备选方案,也是一项比较复杂,要求较高的重要工作,有时还需采用试验的方法,有的要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每个方案的利与弊,然后才能提供备选。
4选定最优方案
第四步是在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最佳方案。这是决策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的一环。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甚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在通常情况下,决策步骤是按照以上四个阶段的顺序进行的,但有时也可能会使整个决策过程的阶段发生逆转。例如,有时在拟定备选方案时,发现情报、信息资料不充分,需要搜集、补充新的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可能在最后审定备选方案时,发生新的分支问题,提出了新的设想,于是,需要相应地进一步收集情报和信息资料,需要再拟定备选方案,从而需要重新审定最后方案。但是,作为决策的总过程来说,按以上四个阶段进行较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并非第四阶段才是决策,才存在决策问题。事实上,四个阶段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决策贯穿于每个阶段。即使在情报、信息资料收集阶段,也存在决策问题。如面对大量的情报、信息资料,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取舍等,这里面就有决策问题。
□科学决策的准则和决策艺术
决策科学化,使企业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这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向现代化管理迈进的主要标志之一。企业在实行定量化管理过程中,企业家的决策艺术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企业人、财、物等生产力要素组织得科学不科学、利用得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讲求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家在科学决策过程中的原则性,是提高企业家决策艺术的重要课题。
1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不同
定性决策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或集体)的丰富经验、智慧、直感和判断;定量决策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行定量决策,其基本前提条件是解决信息和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进而解决信息和数据的系统性和可用性。只有解决了信息和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才能进行加工、决定取舍,经过分析、归纳,使之具备系统性、可用性。如果数据、信息来源不一,统计口径不一,必将导致不同的决策后果,使决策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这种信息和数据据具有不可用性,这时必须对基础管理工作(如原始记录、计量管理、统计纪律、测试储藏器、信息管理等)和信息、情报联系网络加以整顿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