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似乎并不高。在《演义》中,写刘备封“五虎上将”,而在史书里,是封“前后左右”四个“上将”,并没有赵云的份,而且即使当时真封了什么“五虎上将”,第五位也是魏延,轮不到赵云。《三国志》确实是将“关张马黄赵”放进一卷的,但那是因为魏延被灭了族(稍后再说这个大冤案),空出了位置。魏延也没进入“前后左右”,不过做了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重要的方面大将。而赵云仅为一个“杂牌”的翊军将军,也未封侯。直到后主即位,那“四大天王”也死得差不多了,赵云才做了征南将军,封了侯。他参加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此时的官阶为镇东将军),街亭之败,他能在不利局面下从容撤退,没受很大损失,但也受连累被降职。这也是他参加的最后一战。建兴七年,赵云病逝于诸葛亮二次北伐前夕。诸葛亮对他的死颇为痛惜,在《后出师表》中提到:如果不赶紧北伐,等这些老战士都死光了,蜀汉也就完了。 从这些记载可见,赵云虽然资格很老,也很能打仗,却并不很受重用,只是在众多名将凋零之后才成为大将。这么说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赵子龙”居然只是一个二流角色? 有人说这是因为小说把赵云拔得太高,其实这可能是倒果为因了,人们喜欢赵云、美化赵云,恰恰是因为他们同情他,为他打抱不平。 小说确有些夸张,但基本还符合史实,毕竟“长坂坡”、“截江夺斗”、“一身是胆”都明白记载在《三国志》或裴松之所作的注里,尽管没有那么惊心动魄。这样的一员战功累累的勇将,被放在尴尬位置上,是有些叫人不解。 也有人认为赵云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他出身不高,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袁绍动辄“四世三公”;曹操本是“阉竖遗丑”,又是著名的不重门第,却也自称是曹参之后;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更是著名的口头禅),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不利。但这并不能解释黄忠、魏延等“老粗”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但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从史料分析,赵云上不去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首先与赵云的“专业”有关。赵云是在“白马将军”公孙瓒手下开始军旅生涯的,公孙瓒素以擅长骑兵作战闻名,赵云的看家本领可能也在于此,果然,在转投刘备后,他的职责正是“为先主掌骑”——骑兵部队指挥官。 在那个时代,这个身份相当于现代的机械化兵团司令,不可谓不重要。可是“先主”偏偏没有几个“骑”供他来“掌”。刘备前半生,“多败少成”,总是在当靠别人收容的“客将”,没有地盘,没有税收,又不像吕布那样抢劫、曹操那样掘墓,这位“刘使君”当然穷得不堪,要发展骑兵这“高投入”兵种,简直势比登天。这可能也是他的军队战斗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吕布、曹操,甚至袁术都能欺负他)。在小沛时,居然穷极生变,连吕布的马都敢抢,也可见刘备是多么希望“拥有我们自己的骑兵”。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赵云麾下人马一定少得可怜,多不过百八十人。这样的小部队,当然不可能在战斗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刘备大概也舍不得拿这点门面打冲锋,而是派他们干点侦察、骚扰或者联络、保卫工作。所以,在很长时期里,赵云的身份更像一个保镖,除了短期担任过桂阳太守,其他时候多是作为刘备和诸葛的随从。因为单独作战的机会很少,也就难以成为关羽那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当然,这也有个好处,他没吃过需单独负责的败仗。可是这点好处抵消不了给他造成的不利:1、没有多少立功机会;2、兵微将寡,很难形成袍泽势力,在论功行赏、加官晋爵时,也显得形单影只、缺乏“话份”。 等到刘备拿下了荆州和西川,财力上似乎可以解决了,但是别忘了,当时马比人还要贵,对底子很薄的刘备来说,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只是一个奢侈的梦。而且,这些地方几乎全是山川密布的南方地区,不但缺少马匹,而且骑兵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在刘备的军队中,骑兵永远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辅助兵种。 其次,这与赵云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有关。坐上汉中王,刘备依靠的是三种人:老部下,即关、张、赵云,以及简庸、糜竺等人;在荆州获得的人才和军队,主要是赤壁之战前后收降的原刘表部;东西两川的原刘璋、马超部。分析“升官”名单可以看出:正是这三大势力的平衡。在感情上,刘备当然不会不倾向赵云,但是老部下人数太少(只有数千,又在长坂坡被曹操击溃,剩下的就更少了)在全军中比例很低,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席位(关、张),再增加有点说不过去;黄忠、魏延是荆州军队的代表,前者刚刚立下了斩杀曹军方面军统帅夏侯渊的大功,不能不赏;后者又是他最看好的优秀人才(刘备善于相马,也很会看人),都不能放弃;马超帮他获得成都倒算不了什么,但此人在西部的巨大影响却无法忽视。再说他也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最大的人之一(都亭侯、偏将军,与关羽平级),也算得上“世代公侯”的高门了,前面说过,当时是很讲这一套的。 算来算去,被牺牲掉的只有资格说老不老、缺乏“代表性”的赵云了。 当然,刘备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不会有太大的负面效果。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原因:赵云本人的素质。 史载:取得西川后,“时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 与当时众多的骄兵悍将不同,赵云时时处处,都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谦让精神。赵云的地位尴尬已非一日,换个别人可能早就牢骚满腹(蜀汉这种人出过好几个,关羽不屑于和黄忠为伍,是不是也有为赵云抱不平的意思呢?),但赵云没有。刘备相信,这个明智的人会接受这个结果。后来,赵云也确实没对此表示过什么不满。 这么看来,赵云的命运似乎有点“老实人吃亏”的意思,其实倒未必。换个不那么明智的人,当然会闹,但结果却不一定好。也许闹也没用(那几个人选条件确实够硬);即使闹成了,也会引起上上下下的不满和纷争,弄不好还会成了祸胎。一个总是惹麻烦的人,放在什么环境,都是不讨人喜欢的。 正好相反,赵云的故事的寓意(如果真有什么寓意的话)可能是“吃亏是福”:平和谦冲让他得到了寿终正寝,后人的广泛同情更让他成了人见人爱的完美英雄。善良的人有福了。
军神
赵云在民间的名声很高 被看做是理想军人英武善战智勇双全的最佳化身。有多少人对他推崇备至。以至于赞美之声盖过了他的光芒!!!
赵云虽有出道战文丑、汝南斗许褚、长坂坡于百万曹军中几进几出救少主、汉水救黄忠、七旬力杀五将等巅峰之作,但是真正体现其实力的还是在刺杀许褚、三十合击败张郃的力量之举。甭管许褚当时有无准备,他被赵云于马上刺死,即是明证。三十合败张郃,便是实力所在!
赵云是一个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大将,他忠君、信义、谦虚、谨慎、清廉从来不违逆上峰意思,生平作战,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胆心细,严格执行命令。据史实记载,云一生历经恶战,仅负一次,这也是对其良好品质的回报。这种人是最符合中国文化造神、完美化的标准的,所以,任何版本的三国故事,从来都只会把赵云完美化。
赵云长坂坡救少主,如入无人之境,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曹营惊惧。此役足以体现赵云武艺之高超!!!连曹操也不得不讲:〃吾当生致之〃汉水救黄忠,赵云利用了心理战术。在他常胜不败的赫赫威名下,当他杀入重围时,张郃、徐晃等名将居然连迎战也不敢,眼睁睁看见赵云救出黄忠,突围而出! 以寡胜众更是聪明智彗的体现!!!
公正地评价,赵云在民间是被神化了的。被看做是军神的化身!!!
阶级的局限,深刻的矛盾——谈曹操用人之三
谗言和诬告,历来是社会一大公害,尤其对干部队伍,危害更大。公害不治,人才难保。曹操既将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也等于将各种复杂的人事矛盾加在了一块,在他那个庞大的干部队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