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加上天雨,李严运粮不济,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第三,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第四,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魏延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杀戮的结局。
与之相反的是清代的曾国藩,培养接班人的标准是:发现优秀人才,用人所长加以重点长期培养,因势顺导,四处开花。
左宗棠这个人不懂礼貌,见谁损谁。也不知天高地厚,与人写信,不署自家姓名,只署“小亮”,自作多情的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但曾国藩看中了左宗棠的才气,有意纳入接班人体系,使左宗棠有机会发展,在浙江、福建从平头百姓做到了闽浙总督。
李鸿章最初是曾府里的幕僚,可曾国藩发现了李鸿章所具有的超常洞察力,于是将其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在重大事情上,曾国藩常常找李鸿章过来出谋划策对其进行有意训练。正是曾国藩竭尽心思的发现、培养,李鸿章才有机会走到大清王朝的高层管理岗位。
诸葛亮之败,败在定位。《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然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强的人。正如汉高祖所说: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可,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但是遗憾的是,项羽至死也没有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是公认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公认的成功者。
因此,为领导者应该牢记:不需要做最强者,而要让最强者为自己工作,不要成为英雄,而要成为成功者。
让人疑惑的赵云
整部《三国》,你大概找不到一个比赵云更叫人喜欢的角色了。忠勇明智,让他一个人占全了。而且,还是那样的“偶像”级帅哥,以至于从界桥到长坂坡再到定军山,无论在连环画还是在京剧里(这是我那个时代仅有的影像艺术),他以一个英武过人的青年将军形象过了三十年,好像时光流逝把他给忘了。 关于赵云的第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年龄的,按照《演义》的说法,赵云第一次出现是在界桥之战中大战文丑,救了公孙瓒,当时的赵云是“少年将军”,我们可以估计为二十岁左右,而刘备此时大约三十来岁,也就是说,赵云比刘备大约小十岁左右。 这都没有问题,可是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赤壁之战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也就是说,赵云也该有四十岁了。可是他居然还不曾娶妻,这就有点奇怪了。如果说前半生颠沛流离,顾不上解决个人问题还说得过去,可是刘备们在新野一住就是七八年,一个年近四十岁的老男人怎么会不抓紧机会呢? 这还可以用个人性格作为搪塞,可再往后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刘备临终托孤时,《演义》和《三国志》一致肯定他是63岁,也就是说,赵云应该是五十岁多一点,可是短短几年之后,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却成了年近七十的“老黄忠”——按照刘备—赵云—诸葛亮三人各相差十岁的逻辑,即使到了“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赵云也不该到了这个岁数。 关于赵云的第二个疑惑是:赵云是帅哥吗? 实际上,前面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赵云比刘备大哥岁数都大,恐怕也就没有人关心他帅不帅了。当然,如果他比刘备年轻十岁,这个问题还有讨论的必要。 《三国志》里对他的相貌毫无记载,只有《赵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按现在的标准,也是个一米八以上的男子汉,但“姿颜雄伟”并不说明他如何俊美。这个问题只能空对空了,不过还是很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容以后再说。 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七回赵云登场,罗贯中写其相貌:“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阔面是脸盘很大,重颐就是双下巴。后文周仓描述赵云“极其雄壮”。桂阳赵范的说法则是“相貌堂堂,威仪出众”。但赵范是在拍赵云的马屁的时候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况且,“相貌堂堂”也不等于英俊潇洒。 综上所述,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本来应该是个很精神、很强壮的胖子,而不是我们现在心目中的小白脸。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把赵云变成一个小白脸了呢?答案是戏剧的影响。在京剧里,赵云是标准的武生:没有胡子,白盔白甲,不时表现几手令人叫绝的硬工夫。也不光是赵云,发疯的子都、叫关的罗成、挑滑车的高宠,都是这一副模样。 这话题还可以放大一些。传统戏曲确实没落了,但是它对我们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习惯于把人分成各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各种表现,实际上都和戏曲中的脸谱化有关。比如张飞吧,一想到他,眼前往往会出现一个满脸胡子、哇哇大叫的莽汉,有几个人想的起历史上的张飞,是个字写的极好、画画的极好(尤其擅长画美人)、跟“文化人”相处甚欢、颇有情调的翩翩佳公子呢? 第三个疑惑:赵云有多厉害? 民间素有“一吕二赵”的说法,但即使在《三国演义》里,第二把交椅也该关二爷坐,赵云排不上,“长坂坡”一回,尽级夸张渲染,有头有脸的对手,也只是张合一个。 《三国志》也把赵云列入蜀汉武将的第二等级(第一等级是关、张这两位“万人之敌”),与黄忠并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赵云成名之长坂坡一战,三国志中这样描述:“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对于战绩未有提及。赵云最光彩的战绩是在汉中之战:“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曹操)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关于赵云最大的疑惑还是:他在三国历史中有多重要?
赵云在刘备集团里,算得上“老革命”了:资历仅次于关张。他不但勇冠三军、胆大心细,而且忠心赤胆,深受信任,和刘备关系极铁(民间戏曲甚至称他为“四将军”,即刘关张三兄弟的小老弟),又是刘备独苗的救命恩人(而且是两次)。按常理说,他怎么着也该进入“第一领导集体”。 可是奇怪的是,他的地位似乎并不高。在《演义》中,写刘备封“五虎上将”,而在史书里,是封“前后左右”四个“上将”,并没有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