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赫;执掌着蜀汉的军事大权。按刘备的策划;由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蜀汉政权。然而这只是刘备的一厢情愿;这种政治格局诸葛亮是绝不可能接受的。诸葛亮苦心经营、殚精竭虑谋划的大事;就是要由他一人独揽大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对付关羽和法正的“手段”还比较隐蔽;不敢公开化;只能使用“权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无所顾忌;他打击、排斥李严可谓不遗余力;最后将李严废为庶民;流放梓潼郡。诸葛亮废李严的这段公案;田余庆、尹韵公二位先生均作了详细考论;故笔者不再赘述。 
  诸葛亮秉政后;蜀汉政权中除李严、廖立、魏延等少数人不服外;绝大多数官员对诸葛亮皆俯首帖耳;不敢违抗;有了刘备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这把尚方宝剑;不仅诸葛亮自己以“太上皇”自居;且朝中官员亦几乎将诸葛亮视为“皇上”。例如;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必须修复吴蜀二国关系;与东吴重新结盟。为此;诸葛亮特派邓芝出使东吴;邓芝入吴;孙权对邓芝说:“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邓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孙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蜀书·邓芝传》)遂断绝与魏的交往;转而与蜀“连和”。 
  以往史家皆称赞邓芝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为恢复吴蜀联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我并不否认。然而从邓芝这番言词中反映出他已不把皇帝刘禅放在眼里。孙权云“蜀主幼弱”;其实刘禅时年17岁;并非是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幼童。汉魏之际;诸侯中年少英雄不少;就以孙吴创业之主孙策而言;他15岁即随父孙坚起兵讨伐董卓;20岁转战江东;攻占六郡;从而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业。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亦只有18岁。邓芝若维护主上的尊严;何不据理而反驳之。面对孙权轻视“蜀主幼弱”;邓芝只字不作回答;却称赞孙权为“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这就把诸葛亮放到了和孙权同等的地位;也就是一国之君的地位。孙权当然是个聪明绝顶的“雄略之主”;他眼见蜀汉已是诸葛亮“当家”;遂突破两国间对等交往的外交惯例;放下帝王架子;直接写信给丞相诸葛亮;表彰邓芝的功绩:“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蜀书·邓芝传》)事实上;孙权直接与诸葛亮的对话是经常的。“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陆)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吴书·陆逊传》)孙权虽委托陆逊与诸葛亮打交道;但没有彻底放权;因为陆逊是以孙权的名义;写给诸葛亮的书信盖的是皇帝孙权的御玺。可见中国古代对君臣间的礼仪制度是何等重视。相反;诸葛亮却胆大妄为到了连君臣名分都不顾的地步;他“以禅未闲于政”为借口;“遂总内外”(《蜀书·后主传》注引《魏略》);在外交上亦完全撇开刘禅;而由自己与孙权平等“对话”。 
  二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诸葛亮的“野心”昭然若揭;那他为何不取刘禅而代之;自立为帝?对此;陈玉屏先生在其文章中论曰:“当此之时;若论功;诸葛亮功在社稷;论权;蜀汉军政外交;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论才智;阿斗较之诸葛亮;无疑有天壤之别;论德望;诸葛丞相早已泽被四方;更何况先主有‘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命;百官之中;亦非无阿谀之徒。可见蜀中同样具备禅代的条件。” 
  诸葛亮真的完全具备“禅代”的条件了吗?我以为;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自秦汉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来;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在儒家的鼓吹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故权臣禅代夺位颇不容易;必须冒极大的风险;若准备不够充分;条件不够成熟;轻率地发动政变;不仅会招致杀身之祸;还将殃及三族。赵翼云:“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辅成王;以摄政践祚;然周公不尝有天下也。”(卷7“禅代”)两汉四百余年;权臣秉政;虽时有出现;然皆不敢轻易觊觎神器。王莽代汉;苦心经营十余年;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东汉末年;董卓篡政;袁术称帝;皆旋踵而亡。曹操破黄巾;灭吕布;平二袁;克刘表;三分天下有其二;当孙权上书称臣;向曹操“称说天命”时;曹操竟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书·武帝纪》注引《魏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书·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终其身不敢登上皇帝宝座。司马氏夺取曹魏天下亦经营三世;历经艰险。赵翼云:司马氏三世相魏;懿已拜丞相;加九锡;不敢受;师更加黄钺;剑履上殿;亦不敢受;昭进位相国;加九锡;封十郡;爵晋公;亦辞至十余次;晚始受晋王之命;建天子旌旗;如操故事;然及身亦未称帝;至其子炎始行禅代。(卷7“禅代”) 
  和曹操相比;刘备称帝的“人和”条件就要优越得多。曹操代汉;不管其制造何种理由;都很难洗刷篡汉的恶名;曹操被后人称为“国贼”;不就是因为其子曹丕禅代成功了吗?但刘备就与之大不相同;刘备是否是正宗的“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蜀书·先主传》);这里姑且不论;但他终归是“帝室之胄”、汉室宗亲。在曹丕于公元220年正式建魏;汉朝皇统中断的情况下;由“信义著于四海”;并已经占领益州;自称汉中王的刘备继承大统;承担中兴汉室的重任应该是名正言顺、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即便如此;刘备集团中仍有人反对。当“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时;益州前部司马费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蜀书·费诗传》) 
  连刘备继承汉统都有人极力反对;何况诸葛亮乃异姓之臣;在身受托孤重任时就急欲篡汉自帝;易代更祚;这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吗?诚然;刘备临终时确曾允诺诸葛亮“自取”;但这绝不是刘备的希望;而是一种无奈之举;前提是在刘禅“不才”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诸葛亮执政时;刘禅还是能“亲贤臣;远小人”;遵从父言;“事诸葛公如事父”;故陈寿称赞他“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蜀书·后主传》);诸葛亮又有什么理由;轻易将其废黜呢?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虽独揽朝中大权;但在蜀汉政权内还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权威;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联吴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然其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刘备在世时;亮仅以“抚民划策见任”;从未单独领兵作战。众所周知;三国乃争战之世;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国。曹操、司马懿、孙策、周瑜、陆逊等人皆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威震诸侯;闻名天下。诸葛亮若要代汉自帝;必须在蜀汉朝廷中树立崇高的声望和绝对的权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建立显赫的军功。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对于蜀汉政权而言;不北伐必然坐以待毙;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不北伐就不能显示其军事才能;蜀中士人就不会心悦诚服;也无法树立起个人的声望;最终也就不能达到登上帝王宝座的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主旋律就是两个字:北伐。这是诸葛亮执政后;举国上下推行的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政策。“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在我看来;诸葛亮这番话并无任何矫情饰伪;反倒是一种真情流露。因为北伐一旦取得成功;诸葛亮将功高盖世;无人可与之颉颃。届时;其已功高不赏;他要实行废掉“不才”的刘禅而“自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雄厚的政治资本。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受九锡;进而代汉称帝并非是骇人听闻之说;我们不妨以相似之例加以比较。诸葛亮辞世百余年后;东晋权臣亦欲以此而达到同一目的。东晋偏安于江左;中原及二京之地久为胡人所据;东晋朝野上下;无不以北伐、还归旧都作为公开打出的政治旗号。然东晋北伐乃是一把双刃剑;于东晋朝廷而言;北伐成功虽然能收复旧土;华夏一统;但权臣却因功高而坐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