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危机下的过冬必备书+谁是最后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綟1你也没法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弄不好还得搭上小命。

那么,让我们看看中国这辆“赛车”的行驶情况吧:

1993年,经过了三年的经济低谷,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升温,集资热、股市热、楼市热,热浪滔天。海南房价炒得沸沸扬扬、全民炒股炒得兴高采烈,通货膨胀率超过20%,于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使热过头的经济逐渐冷却下来。

1996年,我国政府成功抑制了经济过热的现象,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不料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亚洲,1998年国内又遭遇百年难遇的洪水,于是物价指数下跌,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开始走入又一个低潮。从1997年开始,国家发行国债,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鼓励消费,以刺激经济发展。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直持续到2002 年,中国经济摆脱了衰退,开始高速增长。连续五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从8500亿美元增加到2。17万亿美元。

看起来,最近15年,“中国号”这辆赛车跑得还不错,单就发展速度来看,夏利跑出了奔驰的速度。但是,这种高速的背后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腐败现象、失业率上升……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

为此,有不少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持久性表示怀疑。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茵问道:“中国经济在19年中的惊人表现还能再持续10年、20年或30年吗?”

在继续高增长1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面临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能否继续创造经济奇迹?

你也许觉得上面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是宏观经济,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似乎和我们这样的普通百姓很遥远,你也许更想听听买基金还是炒股票、买外汇还是炒黄金、大盘什么时候涨、房价什么时候跌……这样一类微观经济的问题。但是,宏观经济就是所有微观经济的叠加,不懂得一点宏观经济的知识,你永远不明白房价为什么涨,股票为什么跌;也更搞不清为什么人民币升值,钱反倒不经花了。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左右经济的两只手

    第二节  左右经济的两只手

宏观经济过热,就像是车速太快,发动机过热,需要适当减速降温,不然的话就要出问题。这时,需求大于供给,产品供不应求,于是导致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利润增加,利润增加又吸引大量投资,大量投资进入市场,则引起通货膨胀,人们不愿持有货币,而希望持有不动产、有价证券等可以保值的产品。

当宏观经济“冷”的时候,供给大于需求,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利润降低,投资减少,市场上资金不足,从而引起通货紧缩,人们会将不动产、有价证券等卖出,希望持有货币。

这就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他认为,任何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不会是为了促进社会利益,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当所有的人都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其结果反而比有目的地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

1929年,西方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所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之中,“看不见的手”失去了作用,工厂关门、企业倒闭、银行破产、股票变成了废纸,亚当?斯密所设想的那种理想经济模式被打破了。这时,又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横空出世了。

凯恩斯主张,仅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他提出,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应当出面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帮助经济回升。就像是车在原地发动不起来,需要有人帮忙推一把,而政府就应当扮演这个推车人的角色。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定律”,也称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举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挖坑理论”。他在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说,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雇200个人挖坑,再雇200个人把坑填上,这样就创造了400个就业机会。在雇人挖坑时,需要购买200把铁锹,这样,生产铁锹的企业就有了收入,而炼钢厂也可以开工了。挖坑的工人用得到的工资购买食品,那么食品行业也有了利润。同样,填坑的时候,还得发200把铁锹,还得发200人的工资。这样,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拉动经济回暖,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

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二战以后,西方所有国家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因此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说句题外话,后来一个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又根据这个“挖坑理论”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他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这样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有活干了,接下来就会使伐木场和玻璃工厂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因此,自然灾害和战争都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个理论看似符合逻辑,事实上却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面包店老板原本不打算花掉这些钱。如果面包店的老板用于安装玻璃的钱是打算购买面粉的,那么装了玻璃就没钱买面粉,面粉厂的工人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正好与玻璃工人增加的收入相互抵消,后面的推论自然无法成立。

大致上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被这两只手所左右着,虽然后来又出现了诸如供给学派、福利学派等等经济理论流派,但这些流派的理论均来源于这两只“手”。

“看不见的手”就像是道路,宏观经济则是在这条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看得见的手”就像是司机,随着道路的情况,时而加油、时而刹车。

无论你的驾驶技术多么优秀,你也无法改变道路的走向。同样,无论“看得见的手”多么强势,都无法左右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改变宏观经济的大趋势。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金融巨头,都只能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第一部分 经济会衰退吗

    第三节  经济会衰退吗?

所谓的经济衰退,是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美国官方则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作为衰退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人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呈现成长——发展——繁荣——衰退的周期性运动,这也就是经济学所谓的“经济周期”。

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周期所经历的循环分为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两位数的GDP增速和可以向世界炫耀的低通胀指数,我们早已被近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数据宠坏了胃口。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当通货膨胀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来到时,我们才发现,这些原本除了经济学家之外没有人关心的数字居然和我们的生活有如此之大的关系,宏观经济走势前所未有地变得重要起来。

“不确定”因素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不确定”也就是变化无常,在变化无常中把握趋势是比较难的事情,需要对经济大势给出适时的宏观把握,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担忧之所在。在这种“不确定”下,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们将第一次经历一个经济周期的后半场,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经济减速期”。

保加利亚经济学家克拉斯穆尔?佩佐夫曾在2004年《全球财经观察》杂志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经济的萧条风险”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将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与当今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30年代所经历的”。

他认为,“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