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派凄惨景象。然而在白兰地河畔的杜邦家族,火药生意似很兴隆,日子也
过得富足舒服。经济危机并不能阻止帝国主义战争,相反,帝国主义者往往
还要对外发动战争,借以转移国内阶级矛盾。1838年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冲
突,1838至 1840年美国与加拿大的边境冲突,都是美国蓄意挑起的,都几
乎酿成大战。美国政府为了备战,向杜邦公司不断发出数额巨大的订单。此
外,开凿通往五大湖的运河,穿越落基山的公路、铁路隧道,西部农民开垦
荒地,铁矿、煤矿、银矿和西部金矿的不断发现与开采,都需要杜邦的火药。
1846年美墨战争时,美国政府向杜邦公司订了100万磅火药。由于供不
应求,阿尔弗莱德在布兰迪瓦河对岸新建了更多的火药厂。这些所谓“下游
工场”每天可以生产高达一万磅火药,给杜邦公司增添了更多财富。
阿尔弗莱德负责管理火药企业期间,经常爱说的两句话是“加强安全,
提高质量”,这体现了他的经营观点。他认为杜邦公司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做
到精益求精。然而他的安全管理并非没有漏洞。1847年一次爆炸事故炸毁了
上游工场,炸死了18名工人。这对阿尔弗莱德是个沉重打击。但他顶住了爆
炸造成的困难,努力恢复生产,而且有了新的扩展,创造了更高的生产率。
杜邦家族的这三兄弟,在参与企业管理的时候,都显得知识和经验不足,
但他们都能恪守杜邦家训和公司的原则,善待工人,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当时,政府还没有劳工灾害赔偿制度,但是,杜邦公司从伊雷内时代就
形成了一套给遇难者家属抚恤金的制度。他们给遇难者家属安排住宅,并负
责其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据有关资料证实,在1818年3月19日发生的
爆炸事件中,不幸遭难的工人多达40人,每次付给他们的抚恤金为600美元。
当有人建议取消发给雇员遗孀抚恤金时,阿尔弗莱德竭力反对。他说:
“……我们的工厂只有这点与众不同,为人称道。但它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同
类工厂死的人都多。”他接着指出:“在美国,火药厂工人每周的最低工资
至少是2美元,即使这样它也高于我们厂工人的工资。”
虽然工人工资如此之低,但威明顿一家报纸在其1848年(这是在杜邦家
族控制当地报纸之前)的一篇社论中,还是热情地赞扬道:“在工人中从未
有过一次集会或罢工……一切纠纷(即使有的话)也都是以友好的方式解决
的……”
杜邦家族和雇员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还由于有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厂方
和工人虽然一代一代更替,而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互相玩
耍嬉戏,当他们一起长大成人,自然也就进入一种互尊、互忠和互爱的关系。
杜邦公司雇员的献身精神,有点像封建时期“家臣对其领主的献身精神一
样”。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共患难。1847年,一次爆炸夺走了 18个
人的生命。当火药厂复工时,在每个具有隐患的地点,都有一个杜邦家族的
成员与工人一起工作。杜邦家族的政策规定,新设备首先是杜邦家族成员操
作,以确保其安全和正常运转。由于战争时期在共同面临过危险死亡之后,
被结合起来的出身大相径庭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凝聚力,所以杜
邦家族与雇员具有一种特殊关系。
杜邦家族与其雇工的亲密关系,并未因其工资政策而受到损害。尽管工
资偏低了些,但合乎情理的是工资稳定。19世纪的美国经济起落甚大,迅速
增长后接着就是突然的衰退。例如,从1827至1842年,美国正处在经济萧
条时期。棉花行业工人的工资下降了 50%,而该火药厂工人的工资只下降
了5%或10%。
1850年,杜邦公司尽管年销售额高达 37。5万美元,但由于艾雷克斯在
经营时花钱过于大手大脚和几次爆炸事故,造成了公司50万美元赤字。阿尔
弗莱德由于沉重的压力,接受了妻子和弟弟的建议,而辞去了总经理职务。
这时他已经到了耳顺之年,而且疾病缠身。6年后他离开了人世。
阿尔弗莱德病逝后,亨利接替大哥的企业主持人之位。亨利和热衷研究
的大哥有本质的不同,是一位天生的事业家。他外表像军人,身板挺直,发
须火红,经常身着黑色外套,头戴高筒礼帽,一双冷峻的蓝眼睛,使他的相
貌有点可畏。他精力充沛,克尽职守,事事亲自过问,人们都称他亨利老板。
他善于极好地利用形势所造成的各种机会,去获取成功。这位老板十分讲究
节约。他每天早晨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总是随手拾捡柳枝,将它们装进自己
常戴的礼帽里,然后便来到烧炭房,当着工人们的面把柳枝倒在桌上,并吩
咐他们在烧炭时与其他剩余的柳木一起用上。亨利记忆力极强,具有过目不
忘的本领。他能叫出公司里每个人的名字。他知道谁在星期六晚上喝醉了,
谁的妻子怀孕了。他虽大权独揽,但在许多人眼里,他似乎是很仁慈的。
亨利治厂的格言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似乎同他哥哥的格言
“提高质量,加强安全”是对立的。其实是俩人的着眼点不同而已。而亨利
则更善于营利。亨利治厂的格言明显地体现在他注重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
他采取坚决手段收回了借出的数千美元,解雇了一些无所作为的职工,又雇
用了一些精明能干的新手,这样使企业很快出现了大的转机,使销售市场扩
展到全美国。
占领了国内市场以后,亨利又寻求和开拓更多的国外市场。为此,他不
惜承担风险。在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原定向沙俄提供的火药,由于英国
海军的封锁运不过去。亨利便派他的年轻侄子,即阿尔弗莱德的儿子,瘦长
个儿拉蒙·杜邦设法越过切萨皮克湾封锁线。结果净赚了300万美元。而他
同英国的军火生意照做不误。
1857年8月,艾雷克斯外出办事,途中,他绕道经过火药厂,正巧碾磨
车间突然发生爆炸,有4人当场炸死,艾雷克斯被抛出近百英尺,衣服着了
火。他赶快跳入布兰地河中,但当他看到火星正威胁着极易发生爆炸的压力
车间时,就急忙爬上岸。他一面喝令工人们赶快离开,一面爬上了压力车间
的房顶,清除上面的大火星。然而,就在这时,压力车间一声巨响,登时爆
炸。艾雷克斯浑身血肉模糊,腰折肢残。他的17岁的儿子发现他时,已经奄
奄一息,生命垂危了。工人们将他送回家医治,医生已无能为力了。次日,
他临终前向前来探望的工人一一诀别,他死时才41岁。
艾雷克斯死了以后,亨利就迫不及待地挑选艾雷克斯在三人执委会中职
务的继承人,他选中的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的“干将”拉蒙·杜邦。因为
拉蒙是伊雷内24个孙子中最有才华的,他发现采用智利和秘鲁硝酸盐制火药
的新方法,而且日臻完善。这是杜邦公司难得的人才。
三弟的惨遭不幸,亨利自是非常悲痛。然而这时另一种危机成了他精神
上更沉重的负担。那时美国北方已是自由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南方仍是
奴隶制经济,这两种经济制度并存的矛盾,半个多世纪以来进行着激烈的斗
争,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种局面,在杜邦家族和整个特拉华州一样,
在看法上存在着分歧。杜邦家无疑是会支持设在华盛顿联邦政府的。但特拉
华州南部人赞成联邦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而州北部人则相反。如果州南部人
占上风,则特拉华州就会遭到北方联邦政府支持者的包围。如果这样,杜邦
火药厂则会成为北方支持者注意的中心。
后来,特拉华州在经过一番摇摆之后,终于站到了忠于南方联邦政府的
立场。亨利老板在西点军校读书的儿子第一个获准提前毕业,亨利的大侄子,
维克多的儿子塞缪尔·弗朗西斯回部队担任封锁南方港口任务的海军中队
长。亨利本人被特拉华州州长封为本州非正规军少将。
4 拉蒙威慑英首相
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及之后,杜邦家族一贯坚持认为自己选择的是和平
而不是战争。可是单从严格的商业观点来看,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有了
战争这个根本原因,才造成了杜邦公司极有戏剧性的繁荣局势。杜邦家族在
有利可图的南北战争中获益非浅,这是事实。
1861年2月,继林肯总统的就职典礼后,杰斐逊·戴维斯也宣誓就任美
国南部各州